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氟制冷系统.

氟制冷系统.

氟制冷系统
一、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主要设备
制冷系统四大主件 1、制冷压缩机 2、冷凝器 3、节流装置(膨胀阀或毛细管等) 4、蒸发器 四大主件和制冷剂成为实现制冷循环所必备的条件
高压部分 节流 冷凝器放热
蒸发器吸热
压缩
低压部分
(一)压缩机
主要是使制冷剂蒸气从低压提升为高压,并使其在系统中 不断循环流动。 一般常用的有活塞式、螺杆式、涡旋式、离心式、滚动转 子式等等。 活塞式压缩机优点: 使用温度范围广、效率高、技术成熟可靠、适用多种制冷 剂。
(3)冷凝器至贮液器的液管
1)为保证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体顺利流入贮液 器,其管径按满负荷运行时液体流速不大于 0.5M/S来选择。连接时尽量减少管程阻力损失。
2)贮液器应低于冷凝器至少200MM,其间水平管 应坡向贮液器,坡度不少于1%。
(4)冷凝器或贮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蒸发器间的管道
1)电磁阀应尽量靠近蒸发器,防止停机时阀后 的制冷剂液体大量流入蒸发器,引起再次开机时 湿压缩。
作用:主要用于双级或多级压缩制冷循环的低温系统中,冷 却低压级排出的过热蒸气,保证中间压力,降低压缩比。 比泽尔常用的中间冷却器为板式换热器,其结构紧凑 便于安装,传热效率高。采用在中间压力管道上补入 低温蒸气的方式。
三、安装
(一)机组的安装
1)安装于接管、接线最短并易于施工和保养的位 置 2)地面应坚固,机组高于地面250MM以上。对于 风冷机组防止灰尘挂到冷凝器上,对于水冷机组 便于操作、维修和连接冷却水管和阀门 3)空气流通,避免阳光直射,不受其他热源干扰
(三)节流装置
主要功能: 1、节流降压,保证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压力差,使制冷剂 在蒸发器中低压(低温)下蒸发吸热; 2、适应蒸发器热负荷变化调整制冷剂流量。 热力膨胀阀: 1、内平衡式 2、外平衡式:适用于蒸发器阻力较大的制冷系统。 毛细管:适用于工况较稳定的小型制冷装置。
(四)蒸发器
节流后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汽化吸热(低温低压) 使被冷却介质温度降低 常用的有冷风机、排管、卧式壳管蒸发器 1、冷风机:一般为非满液式,充液量少,利于回油,冷损 少,降温快。 2、排管:构造简单,易制作,传热系数较低,回油困难。 3、卧式壳管蒸发器:一般为干式壳管蒸发器,传热系数较 高,但回油较困难。冷水机组上常用。
3)干燥过滤器
作用:吸收液体制冷剂中的水分和过滤制冷剂中的污物及 杂质。 一般安装在储液器和水冷冷凝器 的制冷剂出口。 常有过滤水分的、过滤杂质的、过滤酸的几种类型。
4)电磁阀
作用:压缩机停止运行时,电磁阀关闭,防止高压制冷剂 进入低压系统。压缩机再次启动时不会造成液击。 安装位置:距热力膨胀阀100mm~200mm
4)为了安全,应有防止闲杂人员进入的措施 或防护栏
5)机组四周要有足够的空间,利于通风、操 作、维修
(二)机组与蒸发器的高度
1)蒸发器在机组上面时,因液态制冷剂的 高度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变大,会产生气泡, 故高度差宜安装在8米以内 2)蒸发器在机组下面时:为了便于回油, 吸气管每6米设置一回油弯。高度差应在20米 以内
二、辅助设备
1)油分离器 2)气液分离器 3)干燥过滤器 4)电磁阀
5)贮液器
6)集油 器 7)中间冷却器
1) 油分离器
作用:在排气管路上分离制冷剂中的冷冻油后,冷冻油直 接进入压缩机的曲轴箱,减少向制冷系统的带油量, 减少对换热器传热效果的影响。
适用:中、低温范围和管路(供液管、吸气管)较长的 制冷系统。
注意:如果系统回油不好,加油分离器只能延长压缩机 运转时间,不能解决系统回油问题。 如果风冷冷凝器高于压缩机,(分体机,风冷 冷凝器高于> 1米)油分离器出口必须安装单向 阀,避免系统停机,制冷剂凝结时进入油分离器, 再进入曲轴箱,造成压缩 机再次启动时产生液击。
2)气液分离器
作用: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在进入压缩机吸气阀之前, 分离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中未蒸发的制冷剂液体, 防止压缩机产生湿冲程(液击)。 适用:中、低温工况。
(二)冷凝器
主要是使压缩机排出的过热蒸汽冷却冷凝为高压液体 一般常用的有水冷式、风冷式 1、卧式壳管水冷冷凝器 制冷剂蒸气在壳体内管外冷凝,管内冷却水,一般冷却水 为下进上出式。 传热系数较高,冷凝效果好,常配有水泵、凉水塔。 2、风冷冷凝器 以空气为冷却介质,采用风机加速空气的流动。 适用于供水困难或不便于安装凉水塔等设备的地方, 冷凝效果稍差。
(1)吸气管
1)水平吸气管应有不小于2%的坡度,坡向压 缩机,利于回油。
2)当蒸发器高于压缩机时,蒸发器回气管应先 向上弯曲至其最高点,再向下通至压缩机,防 止停机时液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
3)并联机组须在曲轴箱上装油气平衡管或装曲 轴箱油位控制器。 为了防止油流入未工作的压缩机吸入口,压 缩机的吸气管应从吸气集管上部接出,吸气集 管的制作要考虑各压缩机回油的均匀性。
4)在带能量调节或变负荷较大的制冷系统中, 为保证低负荷回油,可考虑双上升立管设计。
(2)排气管
1)在停机时,为防止油或冷凝的制冷剂流回压 缩机,水平排气管应有1%的坡度坡向油分离器或 冷凝器。 2)如果压缩机在冷凝器下面(大于3米),为了 防止制冷系统停止运行时,制冷剂在排气管中冷 凝后,液体进入压缩机排气腔,要在压缩机排气 直管近排气阀的位置加装单向阀或作防倒流U型 集液弯管,然后每隔8M设一集液弯管。
(三)系统管路直径的确定
1)供液管直径过小,形成较大压降,影响 制冷效果。一般供液管内液体流速为0.8-1米 /秒为宜。也可按机组出液管配置 2)蒸发器在机组下面时:为了确保回油, 吸气管直立管内的气体流速必须大于7.6米/ 秒以上,水平管内的气体流速必须大于3.8米/ 秒以上。
(四)管道的布置
5)贮液器
作用:当工况变化或对制冷量进行调节时,能平衡和稳定系 统内的制冷剂流量,使制冷装置正常运行。 A、其容积应能收容全部制冷剂。 B、最大收容量为其容器体积的80%。
6)集油器
作用:在并联系统中,常用于收集各油分离分离出来的油, 使各油分离器工作正常,并由此把油再回入各压缩机 中。
7)中间冷却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