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谈畜牧业生产生态化的重要性及发展途径系别动物科学系专业动物科学年级2009级生产三班学号 222009602023207姓名周华指导教师朱海生成绩2011年10月17日浅谈畜牧业生产生态化的重要性及发展途径周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科学系,重庆荣昌402460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养殖业和畜产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根治畜牧业污染、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才能实现畜牧生产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由此可见,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畜牧业;生态环境;生态畜牧业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据有关部门统计,猪、禽和肉、蛋类产量都居世界首位,奶牛、肉牛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但应该承认,我国奶牛、肉牛养殖无论在养殖方式和养殖水平上,还是在数量和质量上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我国畜牧业生产规模多集中在农村散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正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村散养模式,管理落后、污染严重,这样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
为了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而生态化地开展畜牧业生产。
既满足了畜牧产品的供应,又不破坏生态环境。
畜牧业生态化是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1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严重畜禽粪污不加处理和任意堆弃、排放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畜产公害”的发生,按粪便排泄量计算,l头猪相当于2个人,而按BOD 的排泄量计,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1只鸡或1头牛分别相当于0.6或6个人),按2002年山东省存栏猪2883万头、家禽65231万只和牛1018.9万头计,三者粪便排泄量排泄量达14887.4万吨,按BOD计则相当于8.27亿人的排泄量。
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
畜禽粪污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恶臭和病原微生物。
1.1.1对大气的污染畜牧生产所产生的恶臭、粉尘和微生物排入大气后,可以得到自净,但当污染物排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将对人和动物造成危害。
据测定,一个年产10.8万头的猪场,每小时可向大气排放159kgNH3,14.5kgH2S,25.9kg粉尘和15亿个菌体,这些物质的污染半径可达4.5-5.0km。
研究表明,猪粪可产生230种恶臭物质,鸡粪180多种,除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外,恶臭的大部分成分对人和动物有刺激性和毒性。
此外,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影响人的健康,使畜禽生产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畜禽场排出的大量粉尘携带数量和种类众多的微生物,可随风传播30km 以上,可引起口蹄疫、猪肺疫、大肠埃希氏菌、炭疽、布氏杆菌、真菌抱子等疫病的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尘埃污染使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恶化了牧场周围大气和环境的卫生状况,使人和动物的眼和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
1.1.2对水源的污染畜禽粪污含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等有机污染物和营养元素,排放或被降水淋洗冲刷进入自然水体,当其数量不大时,可以得到自然净化,但当水体被大量有机质污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除使水质感官性状恶化外,有机质被水中微生物降解和各种水生生物的大量孳生的同时,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水生生物死亡,水色变黑,散发恶臭,导致水体难以再净化和恢复的“富营养化”。
此外,粪污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进入水体后,部分因沉淀、吸附而减少或因水生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而杀灭,但污染严重时,可直接通过水体或通过水生动植物进行扩散和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有的畜牧场附近河水的细菌总数高达11.35—70万个/L。
畜禽粪污中的有害物质对地面和地下水的污染,也会直接危害人畜健康。
如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激素(性激素、生长激素、β-兴奋剂等)、铜、铁、铬、锌、磷等,以及畜禽场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等。
1.1.3对土壤的污染粪污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进入土壤,其中的有机质将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而得到自然净化,如果污染物排量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便会出现降解不完全和厌氧腐解,产生恶臭物质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引起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
畜禽粪污中某些高浓度成分(如铜、铁、铬、锌、磷、抗生素等),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此外,土壤虽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作用进程较慢,且有些微生物还可生成芽孢,造成生物污染和疫病传播,有报道称,猪场的粪污施入周围农田后,在耕作层土壤中检出了变形菌群落、病原硫化大肠杆菌O75和O127,寄生虫卵达20个/kg土,在停止施用粪污2.5个月后,土壤中的肠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才降至一般地区的水平。
土壤的污染还容易引起地下水的污染,有人测定,在用猪场污水灌溉农田7天后,在灌溉区以外50m处采集地下水水样,其BOD的含量由1.2mg/L提高到了19mg/L,氨含量由122mg/L高到了151mg/L。
1.1.4传播疫病畜牧生产对大气、水源、土壤的生物污染,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动物传染给人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至少有90多种,其中由猪传染的有25种,由禽传染的有24种,由牛传染的有26种,由羊传染的有25种,由马传染的有13种。
同时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和积聚也是滋生蚊蝇,细菌繁殖和传播疾病的传染疾病的传染源。
1.2畜禽疫病形势严峻据全国畜禽疫病普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70年代以来,新增畜禽疫病就达37种。
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每年仅猪鸡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0亿元以上。
据典型调查推算,我国每年畜禽死亡头数占总存栏数的比例为猪10%-12%,鸡20%-30% ,牛羊5%-8%;而发达国家中,猪的年死亡率一般控制在5%以下,,鸡10%以下,牛羊3%以下;特别是传染病疫情点多、面广,给生产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
1.3食品安全令人担忧除疫病外,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
2001年广东400多人因食猪肉而中毒、1998年香港17人因食用大陆供港猪内脏而中毒,均由猪饲料中添加禁用药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所致。
90年代初,我国畜禽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但由于药物残留被有关国家相继退货或销毁。
出口日本的肉鸡,由于"克球粉"在鸡肉中残留超标相继被退货,导致出口受阻;2001年6月4日,韩国政府宣布从我国进口的鸭肉中检测出H5N1禽流感病毒,并且即日起禁止进口我国家禽及禽类产品,日本政府仅据韩国提供的情况,禁止进口我国禽类产品。
目前,尽管出口已经开关,但是,由于疫病的问题和药物残留问题,使肉禽产品出口仍然受到限制。
2畜牧业环境污染成因2.1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我国传统畜牧业规模小,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所以污染影响不大。
但近年来由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国际市场对畜禽产品要求越来越高、饲草饲料资源的过度消耗、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原因,饲养方式由传统的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大规模饲养场急速增加,进而导致了大量粪尿等排泄物的产生,且多数均未及时处理,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畜牧场地由农牧区向城郊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了农牧脱节,家畜粪肥大量积压,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2.3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使用抗生素、维生素、激素、金属微量元素已成为畜禽防病治病、保健促长的需要,经济利益驱动和科学知识的不足,药物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畜产品的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
3发展生态畜牧业重要性3.1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
大力发展畜牧业,更多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3.2不失时机地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我国粮食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现有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肉、奶、蛋和皮革、绒毛制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必将推动畜牧业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养殖业、种植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确保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3.3尽快把生态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力争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实现我国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畜产品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
4发展生态畜牧业做法与途径4.1观念上的更新观念要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资源导向型畜牧业向商品资源结合型转变,动物产业要参加国际、国内大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从单一型生产畜牧业向节粮节草与多层次利用型发展;从传统生产型生产向规模经营与传统生产结合转变。
4.2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生态畜牧业是动物产业为主的多学科综合配套发展,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去指导,有宏观区域决策、区域发展模式,还要有市场发展与养殖规模平衡优化组合。
微观上要有节粮节草高效转化的实用技术系列,规范化服务系列,这些都离不开系统科学、生态科学与现代管理。
4.3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典型模式树立与普及发展,是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加强资源的开发同时,强调培育市场,根据消费市场的趋势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加工能力与竞争能力,争取创名牌,闯市场,做到资源能够转化,产品能够稳住市场,使生态畜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4.4普及“高效转化”技术系列生态畜牧业是能量和蛋白质的高效转化型和减少饲粮浪费型,强调动物结构优化与环境平衡的同时,“高效转化”技术普及也是关键。
其一是减少维持消耗,加强疫病程序化,减少发病、减少死亡,淘汰劣质种源,推广杂交改良和优良种源,合理搭配公母比例与年龄比例。
其二,推广普及配方技术系列,优化饲料配方,按饲养标准科学饲养,推广二元、三元种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