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

现代诗歌的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诗歌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能促进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诗歌教学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语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念。

本册教材共十个单元,编入古诗四首,现代诗歌五首。

现代诗歌是相对古诗词来说的,现代诗歌语言含蓄、委婉,常常运用意象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

语句中多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它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独白,是学生感受生活的媒介,是读者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

现代诗歌有什么特点呢?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

2.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 诗行长短不一,参差错落。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现代诗大多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精炼不拖泥带水,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现代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今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形象性、音乐美、含蓄美等特点,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册教材中编入的现代诗歌有《大人们这样说》、《神奇的书》、《用目光倾听》、《种子的梦》、《囚歌》。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呢?下面谈谈我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一)诵读。

瓦雷里说:诗歌不是思想;它是将声音神圣化。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诗,源远流长。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所谓诵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

南宋朱熹对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而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

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

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

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神奇的书》,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形象,适于朗读.教学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体会书的神奇、美丽以及给人的兴奋和震撼.如初读诗歌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诗歌,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在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默读、自由读来体会诗的意境;精读升华感情时,让学生通过齐读、同桌合作读、接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二)诵读的方法。

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

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对一首诗进行体会感悟的基础,郭绍虞先生说“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

”抓住诗歌的音乐美特征指导学生诵读,可以感受到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有助于理解诗歌。

一首好诗,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经典的词语,都必须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趣、悟其味,才能增强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和建立比较个性化的评价标准。

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我们的诗歌教学也不能违背诗歌最本质的审美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读正确、流利、有感情。

所以把朗读过程就可以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情感朗读这三个梯度进行,每个梯度又可用分组朗读、单人朗读、齐读、分配读等方式进行。

如《种子的梦》在读的指导上,教师这样设计:初读时,要求学生读出种子的自信,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读得不错的段落有滋有味地朗读。

因为只是初步感受了课文,学生对语感,语速可能掌握得不是很到位,读得可能不是很完美,但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

深入感受诗歌时,读诗,要求用心灵去读。

静静的读诗,让学生把最有感触的文字作上标记。

交流学习。

之后学生集体有感情的朗读二三小节。

教师声情并茂的配上手势朗读第四小节。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集体配上手势有感情的朗读。

在正确读、流利读、感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悟了:因为种子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也有实现梦想的决心,只要有了这些,它就会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愿望。

尽管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它却毫不畏惧。

作者“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迈气慨,相信终有一天会“拨开云雾见日月”,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二、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

”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一)感受意象。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

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

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

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李煜《虞美人》)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流水成了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

教材第一单元的《大人们这样说》,是一篇文质兼美、充满激情的是散文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体会龙的另一个象征意义:是正在腾飞的中国,使学生对龙有了新的认识。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

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

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再来看:《种子的梦》一教学片断:谁想来展示展示你的朗读,请听的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生1: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

生2:是开出鲜艳的花朵。

生3:是长出累累果实。

生4;是让明年的春天更美丽。

“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二)品味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它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化为一体。

诗歌的语言不仅生动、凝练,而且具有极强的张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选入教材中的儿童诗,语言优美、简洁、流畅、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儿童最易于模仿。

只要细心揣摩,就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

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然而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往往面对诗歌中离散的内容而困惑,他们难以把握诗歌词语的含义,不善于进行积极的想象。

因此,在读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在语言符号的感染下,经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构成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从而由表及里,领会诗歌特有的意境,促进理解的深化。

如《种子的梦》师:一粒小小的种子的生长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他的艰难的奋斗历史,你知道它要经历哪些困难么?读一读第一小节。

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这一小节在文字表述上有什么特点?生: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冰冷冰冷,褐色褐色,潜身在潜身在……”师:去掉重复,好不好。

生1:不好,读着不通顺。

生2:我感觉去掉一个词,我自己读不出感情来了。

师:是呀,词语重复一次,表达感情更强烈,更细腻,就好象一个球,抛出去又反弹回来,欲断还续…………师:好的,同学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那粒被压在泥土下,甚至是压在岩石下的微小的种子,怀着你美妙的梦想,你想破土而出!抵抗着巨石的压力,你要破土而出!你的小拳头握起来了,你在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在冰冷漆暗之中春天满怀柔情地呼唤你的名字,那久违的呼唤宛如夜晚的火,穿越并点燃你沉寂已久的梦想。

你在酣睡中渐渐醒来,借着爱的微光,依稀看见自己灵魂,正以积聚了整整一冬的力量,顽勇地攻破冰冻的土层,坚强的种子睁开眼睛读出来吧!诗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跃性,诗人要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往往是点到为止,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还原诗歌的场景外,还必须适时地点拨和适度地拓展,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将诗歌形象读“丰满”,体会诗歌的内蕴,寻求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的韵味。

如:《囚歌》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注意了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