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

浅析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

浅析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

自从人类有了可以查考的历史以来,先民们不断的寻求预测、勘查地质灾害的方法。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涵盖了各种地质地貌,也会发生各种地质灾害。

因此,探析地质灾害的勘查技术以及防治技术,是地质工作者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标签:地质灾害勘查技术防治技术
1地质灾害的定义
论及地质灾害,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

对于地质灾害的确切含义,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但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深入,我们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总的说来,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地质环境,主要是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岩石圈及地壳表层,但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部份也是众所公认的。

其二是强调致灾的动力条件,即因自然地质作用和(或)人为地质作用所形成的灾害条件,才是地质灾害。

其三是强调灾害事件的后果,关于这点有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地质灾害必须是使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灾害事件;另一种意见,出于地质灾害有突变与缓变类型之分,人类遭受生命、财产的损失,多半反映为突变类型的灾害事件,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但属于缓变类型的灾害,如水土流失、荒漠化、核污染等,灾害的发生、發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虽不直接造成人类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影响所造成的灾害亦不能忽视。

总而言之,地质灾害的确切内涵应该是在自然或者人为地质作用下,在人类活动的地壳表层,产生的强烈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灾害性事件。

其类型有突变型地质灾害和缓变型地质灾害,其发生将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

2地质灾害勘查的原则和方法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种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在同一时间段内,容易引发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以往,对地质灾害的勘查研究,多是在发灾后以被动、应急、营救的形式进行工作,缺乏超前性、全面性、预见性,缺少总体控制。

只有全面深人掌握我国地质灾害的分布、发展规律,及其类型、成因,才能有效地防治地
质灾害。

而要掌握上述这些,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则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具体而言,地质灾害的勘查主要包括以下原则和方法:
勘查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以较低的勘查工作投入,取得较多的有用且好用的资料,实现最好的减灾效益实际工作中考虑以下原则:
(1)针对性根据现场踏勘和前人资料,初步判定地质灾害的性质,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宜的勘探方法,避免盲目地上手段取得大批无用资料,而需要的资料却很缺乏。

(2)力求以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避免刻意追求新奇的技术。

(3)简便高效尽可能使用操作简便,易于搬运,在地形地质和气象等方面环境适应性强的设备。

(4)经济合理在能够满足勘查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勘探工作量。

在实际的勘查工作中,根据每一个阶段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各种勘查方法的实用性、对勘查地质的适应性,各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勘查技术的可行性,勘查经费的限制,也都是具体选择勘查技术时,需要考虑的原则。

最普遍的做法是选择基本的、主要的、简便易行的、覆盖面大的和经济上节省的勘查方法,如遥感解译、地面测绘和物探按点一一线一一面的顺序展开工作,以求得对勘查对象逐步深入地认识,以指导下一步的勘查工作的进行。

3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是我们地质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地质工作的一个重心所在。

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应该从探寻地质灾害形成的根源着手,掌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对症下药”。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

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兴修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目前国内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而言,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两种:一种是采取躲避的方法。

在经济合理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首选这种方法。

例如,在兴修道路时,道路线路的选择往往避开地质灾害强发和多发地段。

如何实在躲避不了,也会选择最少地质灾害路段。

在这种情况下,地质防治工程将会采取“抗”的办法,如防御地震,采取加固地基和建筑物抗震设防;对洪水灾害采取筑堤、分洪工程等防洪措施。

地质灾害的治理,往往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案,包括工程治理和生物措施,前者有排水、加固工程,一般耗资较大、技术要求较高;后者,如封山育林,虽可发动群众,较大范围的种植,但时间较长总之,地质灾害的治理,必须与环境保护和改造相结合,既治理了灾害,又整治、改造和保护了环境。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包涵了地质灾害动力学研究,以及实时监测预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具体说来,地质灾害动力学是将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置于人——地环境系统中去考察,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育过程。

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和不同的学科理论成果,来揭示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育演化过程,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动力学。

实时监测预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报,是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一条重要途径。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实际的地质灾害勘探过程中,地质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勘查防治技术,将遥控、遥测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结合,实现数据采集的立体化,数据采集一传输一处理一体化,实时掌握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并反馈建模,实现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报,并实时进行灾害的灾情评估。

其中自适应的模式识别和神经元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GIS技术是地质灾害实时预报模型建立的有效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海涛.开展地质工程防治地质灾害.第四届工程地质人会论文集(二).海洋出版社.
[2]周平根.从系统观点论环境地质学和研究方法.地学前缘(环境地质与减灾专集).1996.
[3]段永候.罗元华等.中国地质灾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