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实施了21项覆 盖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芯片 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相关产业 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其中,南京三宝科 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个自主开发 超高频RFID产品的企业,通过省科技成果 转化专项资金“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及其 产业化应用”项目实施,其研发的超高频 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产品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自主创 新产品。2010年,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 司凭借其将MEMS和混合信号处理电路用标 准CMOS兼容工艺集成于单一芯片的国际领 先技术,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 支持。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美新半导体公司 的MEMS磁传感器性能将达到并部分超过国 际先进水平。此外,一批网络、手机终端、 芯片设计等物联网相关的重大成果也得到成 功转化。这些项目在物联网与3G的融合、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物联网芯片设计等 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已 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目前,我国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 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 和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拥 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 整产业链。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国物联 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 38.6%。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 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 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 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 口。[1]
1 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江苏是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发展
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 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近年 来,江苏全力打造无锡物联网产业核心区, 以建成“-感知中国”中心为目标,加快形 成完整的物联网技术和产业体系,重点建设 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使之 成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引领江苏建成国内首 个“物联网之省”,实现创新型发展。
1.1 无锡物联网产业支撑效果显著 我国“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中, 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被寄予重 望。2011年,无锡纳入统计口径的361家企 业贡献了475亿元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 25.8%;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和行业显露身 手,93项应用示范项目顺利推进。自2009年 无锡在物联网产业“初试啼声”,加速创新 资源集聚,成为无锡撬动产业起步的着力 点。仅仅一年多时间,中科院、中国电子科 技集团等科研院所,清华、北大、南邮等高 校,以及电信、移动、联通、国家电网和广 电网络等五大运营商接连牵手无锡,截止 2012年2月,无锡已拥有31家国内外知名物 联网研发机构,17所重点高校陆续启动了针 对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的资源 整合、积聚。创新能力的爆发式增长,使关 键技术得以加速突破。2011年,无锡市承担 了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229项,申请了403件 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84件。诸多面世的新 产品,集结成极具竞争力的无锡“军团”。 大量研发资源的聚拢,让无锡意识到技术必
1.5 产业布局领域不断延伸 鉴于物联网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国各地 都在争先恐后地实施物联网产业布局。江苏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高 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加快物联网产业 发展布局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同时编 制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 用3~6年左右的时间,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 技术、产业、应用的先导省,形成年销售额 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孵化一批具 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 企业10家以上。[3]无锡作为江苏省发展物联 网产业布局的核心区,重点是建设传感网创 新园、产业园和信息服务园,成为国家传感 网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 业基地。南京也是江苏省内物联网产业起步 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利用其软件、 无线通信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支撑物联网产 业发展的无线通信产品集群。目前南京已经 拥有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并在全国 范围内成功推进了一批物联网技术应用工 程。除了南京之外,苏州也成立了物联网示 范中心,发挥其“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优势,加强与全省的物联网产业发展协同。
3.1 明确物联网的内涵,形成相对统一 体系架构
目前对物联网的概念说法不一,内涵和 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应对物联网进 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加强对物联网体系架 构的研究,对技术路线选择形成相对统一的 认识,凝聚共识,共同推进。
3.2 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产业发展 路线图
目前,物联网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 阶段,应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着眼于未来
须要和市场挂钩;产业化重视程度的加深, 引发对有稳定市场预期的商业模式的探求; 进而通过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市场、带动产业 发展,渐渐显露出战略意义。2011年,93项 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机杨安保、平安家 居、生态农业等领域逐渐展开。
1.2 多家物联网研究机构汇聚江苏 2011年初,我国教育部公布了当年新增 的140个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格 外抢眼:全国共有37所高校获准开设物联网 工程及相关专业,江苏13所高校获准新增22 个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6个, 占新增专业的27%。2010年,香港大学无锡 物联网中心作为港大在内地设立的首个研发 机构,与无锡聚集的众多物联网研究机构一 起,落户无锡共同推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 的格局。同年,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传感 网创新园、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 移动物联网研究院三大“国字号”研发机构 先后在江苏无锡分别举行开园、入园、揭牌 仪式,在标准、技术、应用等方面全力推进 物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普及,引领中国物联 网产业大发展。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作为 国内目前研究物联网的核心单位,其生产的 具有核心技术的智能交通产品已经在无锡和 上海等10多个城市应用,并成功进入北美、 南美市场;物联网防入侵产品已在浦东机场 应用,成为海内外众多机场的合作伙伴。目 前江苏初步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区、以苏 州、南京为支撑区的“一体两翼”物联网产 业布局,2012年初,江苏省在物联网领域已 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 1.3 企业产业化实力显著增强 2012年,《江苏省物联网重点企业及产 品名录》发布,全省共有235家企业列入名 录,充分展示了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水平、创 新成果和综合实力,对推动物联网产业发 展、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将起到积极的引 领带动作用。目前,无锡全市已引进各类物 联网企业190家,其中注册资本千万元以上 项目占一半以上,注册总资本约50亿元。包 括中兴智能交通、众志和达、聚光盛世、合 普瑞、云海创想、天脉云计算等规模化企业 20多家,建成各类科研及生产用房270万平 方米,初步形成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创新资 源集聚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在器件设计和 制造方面,有美新半导体、中国电子科技集 团、无锡纳微电子有限公司、苏州敏芯微电 子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流传感器公司和设计企 业;在网络架构方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 信息技术研究所、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 技术研发中心在传感网系统研究和产业化应 用方面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在软件信息处 理系统方面,有南京联创科技(集团)有限 公司、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实 力很强的公司;在系统集成方面,有南京莱 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东大金智软 件股份有限公司等。 1.4 一大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10年,为突破物联网领域的关键核心 技术,打造物联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成果
2.1 目前国内以物为互联的应用需求还 是低层次的,难以激发产业链各环节参与和 投入热情。物联网发展需要社会及行业具备 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在这方面,美国和欧洲 国家工业化时间长,信息化起步早,做得比
-75-
信息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第04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Feb.2013
2.3 国内还缺乏物联网发展规范和技术 标准的指引,必须加快制定。物联网将是一 个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 相融合的一个大网。物联网建设中,在传感 器,计算机,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方面都 需要有国家标准的指引,才能整合、节约资 源。
2.4 需要破除跨行业的壁垒。物联网将 推动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这就意味着要 破除跨行业间的壁垒,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 生产流程。
5~10年的发展,着眼于核心技术研发、应 用示范与产业孵化。其次,要开展产业发展 路线图研究,产业发展路线图的制定过程, 也是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对产业发展形成 共识和凝聚力量的过程,可以引导物联网有 阶段、有目标、健康地发展。
3.3 聚集研发力量,突破关键技术 目前,在江苏开展物联网研发的科研 机构、高校、企业非常多,应充分利用这一 非常有利的条件,抓住时机,筛选一批关键 技术,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尽快形成产业 化,同时培育物联网领域若干核心技术方面 的研究团队,确立江苏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 优势地位。 3.4 突破行业壁垒,探索共赢模式 物联网牵涉面广,应用范围大,应加强 面向行业应用的产业链组织,共同探索和创 新物联网应用的商业模式,降低应用成本, 积累大规模商用的经验,培育龙头骨干企 业。 3.5 完善政策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应出台激励和引导政策,从税收减免、 政府采购、科技立项、人才引进、示范应 用、风险投资、融资上市等各方面,制定相 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 境,加快物联网创新要素向江苏集聚。 3.6 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扶持中小企业 发展 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降低 物联网中小型企业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支 持物联网中小科技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 创新基金,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物联网企业。
2 物联网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重大科技创
新。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经济财富 是物联网研发、实施的保障,然而物联网产 业链是如此宏大,涵盖了当代信息技术的所 有方面,并随着行业应用的发展还会创造出 更多的技术和产品,我国物联网发展仍处于 初级阶段,加快发展仍需突破四大瓶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