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学前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语音意识
答:语音意识是指个体对口语中声音结构的意识及运用,它的发展对随后拼写与阅读学习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我国研究者发现,拼音学习对幼儿汉语和英语语音意识都有促进作用。
2.积极词汇
答:积极词汇的掌握有赖于两个条件:第一,对词义有正确的理解;第二,正确使用词。
有许多词,儿童能听懂,但不会使用,或不能正确地使用,这仍是消极的词。
为把消极词汇变为积极词汇,就要创造条件使儿童在各种场合使用词。
学前儿童的积极词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
3.自传体记忆
答:自传体记忆是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事件的长期记忆。
研究者为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让4岁儿童在实验室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
结果表明,儿童在对过去事件作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
4.心理理论
答:心理理论是指幼儿对于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心理理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考察儿童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
例如,小明和小红两个孩子看到糖果被藏到一个盒子里面,然后小红离开房间。
小明看到糖果被移到另一个罐子里面。
当小红回到房间之后,小红认为糖果在哪里呢?研究表明,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功从3岁到5岁有一个转折。
二、简答题
1.评析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
答: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这和游戏本身的性质和它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分不开的。
(1)游戏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①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社会性的活动。
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儿童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的,都是跟儿童周围的生活条件密切联系的,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②游戏跟劳动不同,劳动要生产物质财富,而游戏并不生产什么;游戏跟学习不同,学习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社会义务,而游戏则不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③游戏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一方面,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系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活动;另一方面,它又像劳动和学习活动那样是一种社会义务。
在某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游戏是在假想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形式。
④学前儿童由于身心发展的情况,由于心理发展上的特殊矛盾,即一方面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经验能力又差,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以游戏作为主导活动,而不能以
劳动或学习作为主导活动。
这也就是说,游戏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2)游戏是促使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①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②在游戏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个性品质也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密切相关。
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
社会扮演(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性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幼儿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
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绝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
成人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不要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
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
2.你认为学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在学习和劳动上的差异是什么?如何根据学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
答:(1)学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在学习上的差异
①学习的形式不同
学前儿童的学习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学前儿童
不可能以学习为主导活动,而只能以游戏为主导活动。
学龄儿童就不一样了。
从学龄初期开始,在教师指导下,儿童把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活动当做一种独立的活动。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也包含游戏部分,但主要是为了学习,而且和学前儿童的游戏相比,目的要求也不一样。
②学习的意义不同
对于学前儿童说来,作业并不是他的主导活动;成人也不把学前儿童的作业当做一种社会义务来提出严格的要求。
学龄儿童就不一样了,从学龄初期开始,学习变成儿童的主导活动,变成社会义务,因此儿童只能在学习之余来游戏,而不能用游戏的态度来对待学习。
(2)学前期儿童与学龄期儿童在劳动上的差异
①劳动的目的不同
学前期儿童开始从事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段时期主要是通过劳动对儿童进行教育。
而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劳动日益成为儿童的独立活动,在这种具有独立性的劳动活动中来进一步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态度,培养儿童的劳动能力和习惯,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
②劳动的形式不同
学前期儿童的劳动形式首先是自我服务的劳动,例如自己穿衣、脱衣、洗脸、洗手等;其次是参加家庭或幼儿园里的简单劳动;最常见的是值日生劳动,例如打扫灰尘、收拾玩具、洗茶杯等;一些带有生产性的简单劳动,例如给花园除草、浇水等。
学龄期儿童增加的另一个主要劳动形式是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可以是校内的,如除草、修理桌椅、平整场地等,也可以是校外的,如校外的清洁卫生活动、扑灭虫害、搜集废品等。
从小学时期,生产性劳动也可能开始占有一定的地位。
(3)根据学前期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时应注意: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因为在游戏中,儿童的身心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劳动和学习也很重要。
研究表明,游戏中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破坏、退缩行为对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形成有阻碍作用。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游戏对儿童进行教育,不但专门组织游戏活动,而且也可以在劳动和学习中加入游戏成分。
3.评述学前期儿童思维和想象的主要特点。
答:(1)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具体形象性的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
儿童的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跟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分不开的。
①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概括性提高,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
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
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
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②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例如,4岁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逐步增加。
虽然学前儿童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
但是他们的思维自觉性还很差
③思维中言语和行动的关系
小班儿童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象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言语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是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言语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
这样,儿童的行动就带上了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
①婴儿期儿童只有最初级形态的想象,表现为想象的内容简单贫乏,想象的有意性很差。
在教育的影响下,由于儿童活动的复杂性、儿童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扩大,想象也就进一步发展了。
②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有关。
在儿童的游戏,特别是创造性游戏中,要求儿童有丰富而有目的的想象,如“骑马”、“开火车”等。
此外,故事、艺术活动也都能促进想象的发展。
学前儿童想象中的有意性和创造性正在初步发展,但总的说来,这种有意性和创造性还不占主导地位。
③整个学前期,有意想象正在发展,但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想象的主题容易变化;想象有时跟现实分不清;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④在整个学前期,创造想象正在发展,但是再造现象仍占主导地位。
小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很低,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
中班儿童开始有一些创造性,如在游戏中不单纯重复成人或较大儿童提出的主题,而是通过自己的构思来加以补充。
大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才显著地发展起来。
大班儿童对教师提出的游戏主题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加以充实。
想象的发展对儿童入学准备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很多知识的学习或技能的掌握有赖于有目的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