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

(一)1、世界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承认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称为一元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属于一元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包括: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既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性,也包括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属性。

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都没有。

这一原理是被科学证明了的。

它是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和有神论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反科学的,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2、"人为自然界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

他认为自然界的法则即规律是由人确立的,这就否认了自然界本身存在客观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够根据规律的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但不能任意创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认识规律,也可以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但人们不能创造出一套法则强加给自然界,即人们不可能"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的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人类理性的能动作用,从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这种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必然会无视客观规律的存在,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此论断把两个方面的内容混为一谈。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物质和意识(或精神)、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反之,就属于唯心主义。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并非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答:这是列宁关于意识能动性的科学论断。

意识能动性表现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反映客观世界,二是创造客观世界。

反映客观世界,即认识客观世界,包括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客观世界作出评价性认识;预见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

创造客观世界包括:第一,创造关于客观世界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创造客观世界未来的蓝图,提出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三,指导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创造世界表现出意识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最突出表现。

创造客观世界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以正确反映世界为前提和基础。

我们要把反映客观世界和创造客观世界辩证统一起来。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包含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是孤立地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表现在以下方面,: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的根本分歧是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7、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就能把事情办好。

答:这一说法不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包含许多矛盾,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

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得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抓关键,抓中心工作,又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做好其他工作。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

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

8、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答: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体的一部分。

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

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

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关系,就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9、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答:这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只不过错误思想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颠倒的反映罢了。

错误思想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

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

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

10、人类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世界是不可知的。

答: (1)世界及其联系、发展和层次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不能穷尽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正确的。

(2)但由此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则是错误的不可知论的结论。

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怀疑和否认人的认识的可靠性和正确反映世界的能力,其错误根源之一就在于割裂了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就其具体实现而言有其局限性,是有限的,但就其发展来说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今天没有认识的东西,明天可能被认识;现在还未被认识的事物,将来总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未知和已知的区别,没有可知与不可知的区别,不能把未知的东西当作不可知的东西。

人类实践每天都实现着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武器。

11、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答: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

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

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

②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

"有用",是真理的作用。

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③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

④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

谬误对某些人或阶级也是"有用"的,按照这种真理观,谬误也成了真理。

⑤犯了逻辑错误。

从"真理是有用的"这个逻辑前提,得不出"有用即是真理"这个逻辑结论。

12、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

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

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

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

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

13、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答:这个论断是正确的。

人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孤立的个体,更不是仅仅具有自然生命的个体。

自然界只能赋予人以肉体存在,却不能赋予人的不同地位和价值,只有社会生活才决定人的现实本质。

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在于它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

(二)1、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就寓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中。

因此,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

“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都具有价值”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因为: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是针对商品来说的,对于商品之外的物品,尽管它具有某种使用价值,但并没有“价值”可言。

②“价值”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学中反映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存在劳动的交换,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不“价值”的问题。

因此,“使用价值”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只存在于商品经济中,不存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中。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命题错误。

因为:劳动生产率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虽然会增加,但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则会减少,从而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价值量会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