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选择题1.(2019·齐鲁联盟一模)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 项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9·江苏扬州模拟)《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
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
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实行土地国有制和剩余产品归国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超出了农民的思想觉悟,脱离了实际,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9·山东潍坊调研)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B.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C.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D.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上升所导致的。
答案 C4.(2019·山东德州期末)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
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B.推动民族交流C.促进农业发展D.应对边疆危机解析 材料中鼓励移民和设立行省,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选D 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排除A 项;材料体现当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为了民族交流,排除B 项;材料不是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排除C 项。
答案 D5.(2019·山东济宁检测)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
这些言论反映出( )A.靠武力无法打开中国市场B.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仍极为落后C.在华英人不了解中国市场D.中国传统经济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商品并未能打开广大的农村市场,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国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故选D项。
答案 D6.(2019·山东聊城一中模拟)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722 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 055 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 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 417公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B.《马关条约》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D.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原料出口数量增加,主要是由于列强的侵略,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答案 D7.(2019·山东聊城高二期中)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之法解析根据材料“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可知,李鸿章所力主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器物,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对西式教育制度的相关提及,排除A项;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不可能力主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治国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方的经商之法,排除C项。
答案 D8.(2019·山东济宁检测)1872年,内阁大学士宋晋上奏朝廷称:“闽省连年制造轮船,闻经费已拨至四五百万,未免糜费太重。
此项轮船,将谓用以制夷,则早经议和,不必为此猜嫌之举,且用之外洋交锋,断不能如各国轮船之利便,名为远谋,实同虚耗。
”其言论()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弊端B.标志着中国士大夫意识的觉醒C.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困境D.体现了知识界对洋务派的担忧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大学士宋晋奏请主张福州船政局停止造船,反映了洋务运动面临顽固派阻挠的困境,故选C项;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大学士宋晋奏请主张福州船政局停止造船,其言论未看到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化的积极作用,具有片面性,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标志着中国士大夫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体现了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担忧,排除D项。
答案 C9.(2019·江苏常州一模)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
这一规定()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依据材料,外来的人力车进入中国,而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做出相关规定,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旧并存的现象,故选C项;汽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排除A项;依据材料,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应该是尊重了当时中国的社情民意,排除B项;当局为严守男女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并未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答案 C10.(2019·山东威海高二期末)鸦片战争后,部分开明人士一方面承认西洋物质文明远在我们之上,并主张积极效仿;另一方面普遍承认中国圣贤传下来的“伦常名教”要比西学优越得多,这表明当时开明士大夫()A.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B.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强C.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D.明确提出中体西用主张答案 A11.(2019·江苏宿迁模拟)下表是中国近代创办的新式学堂。
这反映出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是()A.“中体西用”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D.民主和科学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时间为19世纪中后期,其主要内容为洋务运动时期所办的新式学校,由此可知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想是洋务派所提倡的“中体西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12.(2019·山东青岛一模)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
可见当时()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B.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D.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解析通过题干中曾国藩的奏折内容可知,对选拔幼童进行教育的内容是“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可知这是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2019·江苏常州高三期末)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正当满清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满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
他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中英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源自于中英两国误会:“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自中国方面言之,殆由于官吏知识之幼稚。
战争失败“证明了清代政治上、军备上积弊,非留心外事,彻底改革实无国强之道”。
对鸦片战争的后果,他认为虽然丧失了部分主权,“但五口开放之后,贸易机会之大增,外商教士来华者日多”“交通益变,而中国之闭关政策根本上不能生存矣!”从总体上看,他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正面的,从对整个事件的评价来说,他更多的强调中国自身的责任和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龚云《反映学者立场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史学家陈恭禄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及后果的认识。
(3)据上述材料,指出史学家范文澜、陈恭禄两位先生分析鸦片战争的角度有何不同,结合两部著作出版的时代背景推想他们研究鸦片战争的共同原因。
答案(1)起因: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起因:源自于中英两国的误会。
后果: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更多机会,是走向世界的良机,是实现向近代转变的契机。
(3)角度:范文澜着重从英国方面的侵略动机来分析;陈恭禄主要从中国自身的责任来分析。
原因:基于学术研究追寻中华民族独立之途、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14.(2019·山东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观应(1842—1922),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爱国者,早年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
他“考究各国政治得失利病,凡有关于安内攘外之说者,随手笔录”,著成《盛世危言》。
该书于1894年正式出版,书中写道:“《新序》曰:‘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
’恭维我皇上,天亶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绍危微精一之传。
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
”该书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
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它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被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