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拉力
教材分析:拉力为人鄂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推和拉》中的第一课。
本课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感受拉力的存在,认识拉力的作用效果。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每天都与一些力打交道,对生活中拉力有一定的体验。
对运用事实归纳拉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是模糊的。
虽然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抽象物质,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拉力是常见的力。
2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能在教师指导下,体验对物体施加拉力时自身的感受和发现。
科学态度愿意从多个角度认识拉力及其作用效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利用拉力工作的装置,体会这些装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受到拉力时,形状与位置发生改变的现象。
教学难点:归纳分析出拉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准备:每组1个魔方、带参照物和标尺的活动图,“捕鸟”学具,几根橡皮筋、1根弹簧、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拉力
(一)、开展我说你做的游戏。
1、师说动词(拉托推压),学生做动作。
2、小结:做这些动作都需要力。
今天我们就选择一种拉力来研究。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入本课。
二、科学实践收集证据
(一)、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拉人游戏。
1、学生与教师互拉,同时讲解游戏规则。
(1)像图片中的人物那样,两人一组,两脚分开站立,相邻的脚抵在一起,用相邻的手拉住对方,慢慢用力拉,用力一定不要过大过猛,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体验拉力。
小组中每两个同学为一对进行拉人的游戏。
(1)组织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你是怎样用力的,朝哪个方向用力?你的手和脚有什么感觉?活动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2)小结:像拉人游戏这样朝着自己的方向用的力叫拉力。
设计意图:该活动是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拉人的体验与感受,在描述与交流中发现两人互拉时彼此都要用力,而且都要往自己这个
方向用力。
从而水到渠成的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什么是拉力的概念。
(二)、收集拉力可以改变物体位置的证据。
1、讲解活动要求
(1)介绍活动图,及活动方法。
把重物放在圆圈里1号位置往外拉。
(2)4至6人一组,轮流拉重物。
(3)体会拉重物时的感受,观察物体有哪些变化?
把活动中的发现在1号记录单中记录下来。
1、分组活动,收集证据。
2、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引导学生分析证据。
3、拉重物时,我们有什么感觉?物体有什么变化?重物朝着哪个方向移动?重物移动的方向跟拉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说明什么?
4、形成结论:拉力可以使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拉力除了可以使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它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的开展实验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拉物体时的拉力大小方向上的感受和物体位置的移动与变化的事实证据,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发现拉力能使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物体会朝着拉力的方向移动。
(三)、收集拉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证据。
(组织学生进行拉橡皮筋和弹簧的活动)
1、材料盒中还有什么?它们可以怎样研究拉力?
(1)、学生试着交流。
(2)、教师出示2号实验记录单,提出实验要求。
A、先观察橡皮筋和弹簧未受拉力前的样子。
B、橡皮筋受拉力后画出它的形状。
弹簧受拉力后用带尺的活动图测量出弹簧的长度,并作好记录。
2、学生分组活动。
温馨提示:注意用力不要太猛,以免被橡皮筋或弹簧伤到。
大家轮流使用这些实验材料,注意谦让。
每做完一个实验,可以用画图、文字、符号等方式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交流活动中的体会和发现,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1)、你是怎么做的?
(2)、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得出结论:拉力能使橡皮筋和弹簧的形状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该活动先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和弹簧未受拉力前的样子,并用带尺的活动图测量弹簧的长度。
再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和弹簧在拉力作用下发生的样子,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拉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三、分析事实达成共识
(一)、组织学生交流。
谈话:通过以上活动,说一说你对拉力的认识。
(二)、总结
讲述: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可以发现:用力拉橡皮筋和弹簧时,橡皮筋和弹簧的形状会发生改变;用力拉人拉重物时,人和重物的位置会发生改变。
由此可知,拉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认识拉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为下一环节运用拉力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做好铺垫。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一)提问:生活中,我们身边哪些地方用到了拉力?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在这些事例中,拉力是怎么样拉?受到拉力的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学生补充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每个事例中拉力的作用效果。
从而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拓展探究培养兴趣
(一)、开展捕猎游戏活动。
1、播放捕鸟视频,介绍游戏学具与规则。
2、学生做捕鸟游戏。
3、小结。
4、创设情境,提出课后探究任务。
现在打开教室们需要用什么力?关上门又要用什么力?
生:汇报
那么推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效果?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去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捕猎游戏将本课推向高潮。
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巧用拉力的经验:猎物能否被罩住,与猎物移动快慢的有关系。
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团队协作力和注意力反应力,又渗透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课后反思: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只有依附于科学概念的构建,才能彰显其更大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又离不开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基于以上理念的把握,落实到本节课中就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将有序的收集数据和分析的活动融入到探究活动的每一环节中。
在收集事实数据活动中,学生不但经历了丰富的动手体验过程,还能获得科学概念与逻辑思维比翼双飞的效果。
尤其在提升科学综合素养上具有独到的价值。
回放教学流程,首先游戏开课,收集生活中的动词做动作进行力的体验,思维在同化中建构拉力整体表象。
接着做拉人活动,收集拉力的方向、大小和效果的体验,思维在顺应中建构拉力的清晰概念。
再引入拉魔方、橡皮筋、弹簧的实验,收集物体位置和形状改变的事实,思维在归纳中建构拉力作用效果的概念。
其次寻找生活中运用拉力的事例,思维在运用中强化拉力作用效果的概念。
最后捕猎游戏进一步收集拉力的事实,思维在实践中丰富了拉力作用效果的概念。
这些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精心设计活动。
让每一个活动凸显出趣味性、知识性、
参与性,使科学课堂焕发出令人向往期待的生命活力。
3、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体现在材料易得、安全、并且具有推动学生认知发现的特点。
例如在做拉物体的实验中我选取了魔方、带参照物和标尺的活动地图。
做捕鸟游戏中,进一步整合运用以上材料,方便学生准确有效地开展收集证据的探究活动,有力的支撑起思维与概念,科学技术与人文情怀共融发展。
4、指导学生用好记录单。
让任务单引领学生主动有目的实验、收集与整理资料,为归纳结论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只要扣住科学本质开展探究活动,就能实现一箭多雕的效果。
附件1:科学实验记录单
科学实验记录单1
第组组长:记录员:实验时间:实验材料保管员:实验员:
实验内容:研究物体受拉力前后位置的变化。
科学实验记录单2
第组组长:记录员:实验时间:实验材料保管员:实验员:
实验内容:研究物体受拉力前后形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