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使用教学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使用教学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使用教学案例分析
以口完小李平贵
案例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呈现。

如“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等等。

并且这些方式也逐步被老师们在课堂上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毋庸质疑,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阅读教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有的老师在努力实践这些理念时却发生了偏差,对新课标中提出的朗读教学的要求把握不到位。

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与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体会资料和情感。

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形式上和唯技巧上。

案例呈现:
《可爱的草塘》
师:(微视频呈现草塘,观看后教师顺势引出有感情的朗读)
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微课件呈现配乐朗读)屏幕上的老师读得大了吗?美了吗?我们再像屏幕上的老师一样大声朗读一遍。

生:“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师:“读得大不大,美不美?谁能读得再大些?再美些?(学生再读) ……
案例评析:
首先,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好奇心强, 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这个案例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直观的视频, 这就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

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

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其次,这个案例中不足的是学生将“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一句读了数遍,但让人感觉到学生的朗读是被动肤浅,缺少情感的。

难道仅仅声音大就表现出草塘之大之美吗?我认为在文中表现的就应是作者进入北大荒看见草塘后的惊喜和赞美之情。

如果教师不能结合文本资料用恰当的语言铺垫渲染,也不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只是非要学生读出“大而美”的情感,这只能是牵强走形式的朗读。

因为美不是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就应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

所以针对这样的状况,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自身语言、表情等方式的渲染,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与课文主人公亲密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文本作者的情和意,到达与文中主角“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请看下面这则案例。

案例反思:
总之,这个案例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

在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在整堂课上,我们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主角,用“心”来读书。

在课堂上透过自身的教学语言设置必须的情境,抓住学生对英子内心世界的体会,让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和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一一学会关爱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朗读的指导无须技巧性的语言点拨,自然
就水到渠成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