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班幼儿亲子美术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亲子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其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并在美术活动中融洽亲子关系。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总结梳理有关增强小班幼儿亲子美术活动有效性的相关途径:了解与尊重幼儿的作画特点、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美、创设宽松自主的活动氛围、树立正确的亲子美术活动评价观等,科学有效地提升亲子美术活动的质量,切实促进幼儿园亲子美术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标签:有效性亲子美术活动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当前,在幼儿园的倡导下,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走进幼儿园,而亲子美术活动更是幼儿园中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
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但涂鸦兴趣浓厚,家长若能加以鼓励和正确指导,积极在家庭中主动开展亲子美术活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让亲子美术活动也能走进小班幼儿家庭,并帮助家长提升亲子美术活动的有效性,值得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
一、了解与尊重小班幼儿的作画特点
小班幼儿处于涂鸦期,就是“乱笔画”,作画是没有前后、上下、远近之分的,以平面为主的表现方式是小班幼儿的主要特征,例如幼儿绘画桌子时,会将桌脚画在桌面的四边,绘画人物时细胳膊细腿的,甚至看起来像外星人。
因此,幼儿在绘画时,家长不要过分干扰幼儿,对其“指手画脚”,甚至抓住孩子的手作画。
小班幼儿作画往往带有情绪色彩,易于波动,成人应当更多地去了解孩子所要表达的情绪、想法、创意,通过鼓励和赞赏,将幼儿原有的兴趣指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推动力,这样幼儿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作画。
涂鸦期的幼儿喜欢用色作画,而选择颜色时都比较无意识,看到什么颜色的笔就拿什么颜色来画。
后来才慢慢按照喜好选择颜色。
成人在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时,首先是从红、黄、蓝三原色开始的,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丰富,认识更多的颜色;而在引导幼儿使用颜色时,首先要尊重孩子本身的喜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不排斥其他颜色;在引导幼儿涂色时,我们可以将颜色和孩子喜欢吃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增加趣味性,例如“给小猫穿花衣服”绘画活动中,家长可以说“贪吃的小猫吃了不同颜色的珠珠糖,衣服上就会变出同色的图案,吃了橘子味的珠珠糖,衣服上就可以涂上橙色,吃了葡萄味的珠珠糖可以涂上什么颜色呢?它还会吃什么味道的珠珠糖?我们一起把它的颜色涂上吧。
”
但是大部分的幼儿都不喜欢黑色,觉得黑色黑乎乎、脏兮兮的,不好看。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故事的口吻引导幼儿认识黑色:“小蓝、小红、小橙……一块
出去玩,可是大家都不让小黑跟著去,觉得小黑很难看。
小黑也觉得自己很没用,于是伤心地哭了。
小朋友们,小黑心里是不是很难过呀?我们快帮它想想,它有什么本领。
孩子会说黑色可以画轮胎、画漂亮的眼睛、画长长的头发等等,还可以用各色颜料在黑色的卡纸上作画,会让各种颜色衬托得更加鲜亮!”孩子们掌握了不少用黑色作画的本领,画画的兴趣更浓了。
二、引导幼儿关注和感受生活美、自然美
陈鹤琴说过:“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跑到一个优美的环境里面,看看四周是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还有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又是美丽的图片,试想他会不会发生一种美感和愉快的情感。
” 幼儿美术活动的素材,主要来自生活与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丰富幼儿美感和美的素材积累,不仅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还有利于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美和自然美的积极情感。
这就激发了幼儿作画和参与亲子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小班幼儿家长应配合幼儿园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所说,把“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并与幼儿共同欣赏作为亲子美术活动的重要内容。
例如当路过商场橱窗时,家长可以放慢脚步,和孩子一起欣赏其美丽的布景,走在街上时,可以欣赏路边花坛里娇艳的花朵,到餐厅用餐时,可以观察精致的餐具……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走近大自然,看看春天怒放的花朵,眺望蓝天白云下的大海、感受清新淳朴的乡间美景,鼓励孩子大胆说出心中的感受,从中提高孩子对美的敏感力,让美钻进孩子的眼里,走进孩子的心里,不断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从而为动手操作性亲子美术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创设宽松自主的家庭美术活动空间
大多数的幼儿通常都喜欢自由涂鸦,在这种轻松自在的表现形式下,如果成人在物质、精神方面都予以支持,那么幼儿作画的兴趣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激发,并持续提升。
因此家长可以在家里选择一个角落作为孩子进行美术活动的场所,最好包括一面墙,可以在墙上贴上一张大白纸,或者提供一个大一点的画架,除了水彩笔、油画棒外,水溶彩棒、颜料也是一个不错的绘画材料。
家长还可以提供一些排刷、滚筒、印章等,尽量能够开放式地呈现,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这样也能够随时激发孩子开展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纠正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不当态度
小班亲子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态度、要求、反应有不当表现,影响了孩子作画的兴趣和信心。
1.只训斥,不鼓励:家长通常都比较关注“像不像”,和其他孩子比,和老师的范例比,常用批判性的语言评价孩子,例如孩子还没下笔之前就说:“不要乱画,想好了再画”;孩子画一个圆不够圆,就说“画错了,重新再来一次”,孩子每画一笔,家长都非常在意他画得如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下笔了,也渐渐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包办代替:担心孩子的作品不好看,家长包办过多,最后要嘛家长画得不亦乐乎,孩子在一旁闲着;要嘛家长向孩子吹胡子瞪眼,让孩子不开心。
3.只观察,没有介入:家长不知道该怎样引导,完全随着孩子,失去亲子活动的真正意义。
家长应纠正自己的不当态度,扮演好孩子美术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和欣赏者。
首先应是合作的伙伴,把孩子和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认可孩子的的想法;其次是支持者和鼓励者,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如画一条长线,当孩子不敢下笔时,家长可以用手指在纸张上比划,告诉孩子可以从哪画到哪,也可以点住纸张上的某一个点,告诉孩子手中的笔就是汽车,请把汽车开到这个终点。
最后还应是欣赏者,给予孩子赞美、肯定、鼓励,并且委婉地提出可提升、可改进的地方。
这样,孩子才会更加自信地作画。
五、学会正确评价、激励幼儿作品
幼儿不会独享个人的成功,有依赖成人评价来获取信心的心理倾向,一旦获得成功总是想方设法与他人分享,让别人接纳并期待得到他人的赞许。
因此,家长们应该学会正确评价孩子的作品。
可以先让孩子自己介绍一下画了什么,用启发对话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讨论画面的内容,引导孩子将自己的作品编成一个故事,给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不要总是用“画得真好”、“很漂亮”、“真棒”等语句笼统地评价,可以寻找孩子画中的具象表现,把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造型要素的特质或构成特色方面,如线条、形状、色彩的处理,从中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感受。
例如“啊,这幅画颜色真漂亮,你用黄色和绿色搭配,让我觉得很舒服!”“你的画里有房子、树,还有一排排的花,花有大有小,还有不同的颜色,真丰富呀!”“这座房子的屋顶造型很特别,有很多突起来的角,它们是什么呢?”
對于孩子的失败之处,也可以讨论。
如孩子涂色时涂破了纸张,我们可以说“纸破了,真可惜,你愿意换张纸再试试吗?这次我们可以试试用上下移动的方法涂颜色。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同伴作品,可以问:“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为什么喜欢?”应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才能真正有利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彩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教基[2001]20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S].
[3] 教基二[2012]4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