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在一个黑色的口袋中放如两种颜色的乒乓球(白色和黄色).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让同学从口袋中有放回的摸球,摸到黄球的同学进入第二轮.等到挑选出四名同学后,把口袋内的球掏空.然后当着同学的面然后放入三黄一白,并规定随摸到白色的球就能获胜.(在这个过程中,要事先在口袋内藏入一个黄球,然后把白球放入口袋的同时又偷偷的将白球取出).
130
310
700
1500
2000
3000
发芽粒数m
2
4
9
60
116
282
639
1339
1806
2715
发芽频率m/n
1
0.8
0.9
0.857
0.892
0.910
0.913
0.893
0.903
0.905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明确频率是概率的估计值.
2.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强调“约”字的作用.
频率的定义:在相同条件 下重复 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 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 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A出现的比例 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思考2:
频率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必然事件的频率是多少?不可能事件的频率是多少?
历史上曾经有人做过大量的抛掷硬币的实验:
试验次数
正面朝上的频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作业:
1.取一个一次性纸杯,进行大量抛掷,统计杯口朝下的概率约是少?
2.举一个概率很大的随机事件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试验,进一步明确频率和概率的联系和区别.
板书设计
注意:(1)在概念阐述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强调“在条件S下”,随着条件的变化,结果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事件的分类是按照事件发生与否为标准.
巩固概念:下列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
(1)导体通电发热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时冰融化
(3)某电话机在一分种内收到两次呼叫.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据的收集、分析、整理与描述的数学活动中.在体会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一、游戏探究
首先,以问题的方式引入课题:“同学们是否曾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数学来源于生活”.为了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无不充满中数学,我们进行如下的小游戏.
(1)进一步突出“在条件S下”
(2)让学生体会到稳定在[0,1]的某个常数上.
概率的定义: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 稳定在某个常数上,则把这个常数 ,称为事件A的概率,简称为概率
思考3:事件A发生的频率和事件A发生的概率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注意点:可结合动手抛掷试验时的图表进行分析.
把生鸡蛋在沸水中煮5分钟,蛋白不会凝固(不可能事件)
随手拿个鸡蛋打开,是个双簧蛋(随机事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三、提出问题:
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可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举例子:“明天会下雨”,这是一个随机事件,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小,人们出门都不会带雨具.可如果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很多人出门就会带雨具.也就是说,知道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它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关键性的依据.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要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最直接的办法是做实验.
设计意图:
1.投掷次数改成11次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后个人结果统计过程中避免出现0.5这个结果,因为此时的0.5仅仅是一个频率值,而非概率值.
2.通过学生动手试验,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让学生对照个人数据,小组数据和班级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是一个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它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但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可以初步感受到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它发生的比例会越来越稳定在0.5这个常数附近.
“掷硬币实验”操作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分成四组
2、每人抛掷11次,并把记录填写在下面表格.
姓名
实验次数
正面朝上的次数
正面朝上的比例
11
3.把小组的数据和全班的数据填写到下面表格中
小组
试验次数
正面向上次数
正面向上比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在全班范围比较个人所得的结果:正面向上次数最多的,正面向上次数最少的)
在游戏过程中提出上述问题,不仅比较自然,而且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二、概念提出: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设计意图:
1、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全班同学在较短的时间内热情地参与到其中,增强了互动性,调动了学习的气氛.
2、利用游戏平台提出问题
(1)当口袋中全部是黄球时,从口袋中摸一个球是黄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
(2)当口袋中全部是黄球时,从口袋中摸一个球是白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
(3)当口袋中有白球又有黄球时,从口袋中摸一个球是黄球这件事情是否会发生?
设计意图:上述三个事件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分别对应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在叫同学分析的过程中,老师可适当改变条件,然后让学生作出判断.从而加强对“在条件S下”的理解.
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吗?
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学生举一个范例:
比如:把生鸡蛋用力往石头上砸一下,鸡蛋会碎(必然事件)
随机事件的概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主要讲述了随机现象的概念,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历举出随机现象的例子.
2.过程与方法:采取了摸球的小游戏,引出了必然现象和随机现象的概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举出身边熟悉的必然现象和随机现象的例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积累素材.
例1:下列事件发生的概率约是多少?为什么?
(1)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
抽取球数n
50
100
200
500
1000
2000
优等品数m
45
92
194
470
954
1902
优等品频率m/n
0.9
0.92
0.97
0.94
0.954
0.951
(2)某种油菜籽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
每批粒数n
2
5
10
70
抛掷正方体:
抛掷一个自制的正方体,六个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5,6.(其中数字2,3,4,5,6的各面均可撕下,撕下后出现数字1.在抛掷过程中问学生,抛掷后出现正面朝上是1这个事件是不是随机事件,若进行大量的抛掷,频率会稳定在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抛掷正方体,让同学进一步感受到随机事件在进行大量重复实验的前提下,频率发生的规律性.并通过不断改变条件,让正常向上出现1的频率在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如下两点目的.
2048
1061
0.5181
4040
2048
0.5069
12000
6019
0.5016
24000
12012
0.5005
30000
14984
0.4996
72088
36124
0.5011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动手试验以及现在的历史上曾经做过的大量的试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抛掷硬币出现正面向上是一个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它是否发生是不确定的,但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它发生的比例会越来越稳定在0.5这个常数附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