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旅游美学

浅谈旅游美学

浅谈旅游美学
历史101杨欢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旅游美学,感觉真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如从《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知道了我们有旅游权,神圣不可侵犯;旅游美学还是一门沉寂的学科;旅游美学在学科上之所以或缺,是旅游审美这种历史现象在历史上长期不是人类主流现象,时代主题不是解决人的审美,而是要解决战争、国家冲突、分配、贫困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在今天这个物质生产发达的基础上,全球化和地球村的背景下,旅游成为大众生活方式,才有条件和机遇来建立旅游美学这一关系全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学科问题······
我们在旅游活动中,也不仅仅是单纯地说,这个风景多么多么的美丽,而是我们会从旅游美学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景点,我们会冠以美丽的词汇,会以美学的许多观点看待之。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从本国、本土、本地的视野,去审视和观赏异国、异地、异质文化的多种价值,从而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

旅游者参加各种旅游活动,也是为了消遣以及娱乐,追求美的享受。

因此,可以说,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

虽然人们参加旅游活动的动机不同,但欣赏各种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美,旅游环境美和体验社会生活美是所有旅游者的共同追求的目标。

旅游审美是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和人文美于一体的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它是以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可以研究旅游审美对象的美学特征,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旅游者与旅游观赏对象的审美关系,以及审美方
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对我们或者从业人员都非常的有帮助,真的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最主要的是三大原理:一是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

朱光潜说,美是创造出来的,但是,“创造”主观性太强,仿佛是你想创造就能创造,还有就是“造”需要一定的模板,比如造纸之类的那么随意。

所以,陈昌茂老师认为,用“创生”一词比较贴切,于是,他大胆地提出了“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这一概念。

旅游美发生于活动,储存于记忆里,再现于回忆中。

有人说,旅游就是购买一段回忆。

旅游美的发生更多的在于“旅游动机”中的非功利性。

旅游是以视觉为主的感官体验活动。

游客对于他的对象,既不是实用,也不是认知,而是一种非功利的态度。

由于游客在第二空间活动,已经摆脱了第一空间的杂务,成为一个休闲的人,既无事在身,亦无事在心,追求的是一种消遣和娱乐的轻松生活。

二是旅游美感符号化为旅游审美文化。

如果从大文化的视野看,中国文化中最有灵性、最富人文关怀、最具人情味的便是旅游审美文化了。

从文学上来说,以一种旷达的审美情怀关注人生,滋润着尘世中人们疲惫不堪的心灵,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旅游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游历活动中形成的旅游地。

山水无名,因人成名,因事成名,因文成名。

成名了,也就是我们说的符号化了。

三是旅游地的建设要按美的规范来塑造。

具体地说按照风景美学规律办事,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

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

一般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

古代画论对此曾经作过非常精采
的阐述:“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液,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

”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难以补偿。

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也就不成其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旅游美学注重的主要不是美学基本理论,而是美学思想在旅游实践中的运用和旅游审美的感受。

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得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

但各地微缩景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什么世界名胜城,民俗文化村以及沦为宣传封建迷信鬼文化之类所谓景观,随处可见。

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教育可言。

随着人们审美层次的提高,不久必将被唾弃!此风不宜提倡!尽善也,未必尽美也!这些杜造的伪景观,不真实,美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美的享受和审美教育岂非全落空了吗?
旅游美与美感的发生是以旅游过程的活动为基础的。

一次旅游活动过程由前过程、过程、后过程三部分构成,表现为5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

前过程是对于旅游标示物
的认知,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信息美学的内——愿游;过程是游览过程,主要体现为观光游(行游)、度假游(居游)、专项游(憩游);后过程是旅游活动完成后,游客对于旅游美的储存、分享与再现的活动,——忆游。

愿游活动,旅游动机的形成过程是旅游活动的启动节点,是对于旅游标示物的认知并进而确定旅游目的地的过程。

旅游愿游美感是定点意象理想结构。

我们把借助想象和幻想获得的直觉形象称为神话诗性。

神话诗性是游客旅游动机形成过程中创生出来的一种旅游美美感。

行游是指旅游活动中的客人在景区游览观赏活动,它主要是指我们常说的观光—对自然景观河人文景观的观照。

这种观照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真实景观”中的“行走式”观照。

无论是面对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这种行游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触景生情的抒情诗性。

居游是旅游活动最高也是核心的部分,它充分体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游戏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出或表现了旅游美的最重要的价值。

闲情逸致可能是居游的旅游美状态,它要抒情,但不像行游那么直接奔放,而是卧听春雨静入眠,这就是居游的畅爽诗性。

从历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狂欢活动。

我们从美学的视野关注狂欢文化,狂欢注重的是群体的一种行为与思想状况,狂欢的落脚点是群体的精神释放状态,这是一种审美高峰体验,一种审美的狂欢诗性。

忆游是人们在头脑中把旅游活动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旅游美已经被封存在大脑皮层的“梦幻觉”里了,如有必要,它们的直觉形象是可以“复活”的,忆游中“复活”的直觉形象与旅游活动中的直觉形象是不同的,由于回忆的发生机制,它表现
为梦幻诗性。

旅游美学的神圣使命是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客人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所以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莫过于让旅游者去观赏艺术品。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盎然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丽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固、积淀下来,留传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情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李泽厚《美的历程》)辉煌的文化艺术是永葆美的魅力的人文景观,中国在此具有巨大的优势。

各地旅游部门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大批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让文物古迹直接与游客对话。

保持它原有的本色,切忌画蛇添足,整旧如新,以致弄巧成拙!为了更好地向观念介绍各种艺术特色和风格特征,旅游美学工作者有必要对中国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青铜器和陶器等艺术品作深入的研究,充分揭示它的美学特征和时代风格。

如被世人赞叹不已,被誉为“世界第八个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引人嘱目,它的美学特征和美学价值究竟何在?最主要的是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磅
礴,威武雄壮的时代精神。

秦俑的艺术特色是高度的写实性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典型性,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这是中国早期雕塑艺术普遍特征,到了西汉,霍去病墓前石雕,风格上转向写意,手法更加洗练。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纪念性、象征性和装饰性。

它不是单纯为了观赏需要而创作,而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纪念某种功绩和勋业的产物。

“托物言志”、“寓意于物,”往往通过某种动物去表现人,象征一定的意念。

不以如实模仿自然形态为满足,采取装饰手法,美化作品形象,寄托作者自己的审美理想。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蕴藏着无限深厚的美的景观,正待我们眼睛朝下,深入发掘,综合利用。

罗丹有一段名言:“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