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申报 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xx镇为例

项目申报 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xx镇为例

附件1: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生态文明视角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研究—以xx市xx镇为例
项目负责人:
项目指导教师:
立项申请时间:2017年 4 月 20日
创新创业学院制
小镇典范。

党的十八大郑重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显要标志和根本要求。

特色小镇是指依赖某一特色产业和特色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而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开发项目,这使特色小镇创建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

特色旅游小镇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形式,是旅游景区、消费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区三区合一,“产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

特色小镇的产业以双产业为主,即“特色产业+旅游产业”。

特色小镇的打造是以资源禀赋为前提和依托,是以地文、水域、生物、气候、土地等生态环境要素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为目标的旅游开发和产业的延伸与融合。

因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特色小镇双产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特色小镇建设进程在全国的逐步推进,与特色小镇相关的课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国内学者朱莹莹以嘉兴市为例,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嘉兴在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过程中存在着特色形象不突出、功能叠加不足、运营主体错位、产业层次不高、创建进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并提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应处理好特色小镇与创新驱动发展、集聚区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创建的关系,建立好政务生态系统、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四个生态系统,抓好科学规划、分类发展、运营管理、集聚转化、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的工作重点的对策意见[2];鲁丰乐等以杭州市信息中心特色小镇为例,研究了特色小镇的生态内涵和生态建设,指出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必须坚持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发展,要从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以及生活设施、现代服务等角度着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旅游业外部环境,加快人口集聚,促进产业融合[3];马泽波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沙甸作为伊斯兰文化特色鲜明的回族聚居区,在回族文化旅游开发中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缜密规划、优化布局,挖掘内涵、贴切定位,培养人才、夯实基础,广泛宣传、扩大影响的开发策略[4];代晓君等指出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尖锐矛盾、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而提出来的[5]。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具有鲜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的发展观。

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社会、经济三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此外,国外的旅游界和市场营销学专家也对开发生态旅游所产生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研究显出浓厚兴趣。

G ormsen研究生态文化旅游接待地与旅游者的关系[6];Antonio和Janvander Borg以欧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化旅游以及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指出保障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条件是有重要意义的[7] ;Blame & Golan以英国爱丁堡历史古镇旅游业的发展为例,从经济角度研究,认为城镇旅游对推动当地经济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8]。

从我国当前对于特色旅游小镇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江浙、长江三角洲地带[9-11],研究方向以环境产业[12-13]、乡村生态旅游[14-15]、建设总体战略[16-18]为主,而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特色旅游小镇研究尚为空白,且尚无以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的相关课题研究。

总面积8073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总人口达1027.21万人,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地区和全省意义重大。

鉴于此,本项目以特色小镇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支撑,采用SWOT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