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七讲ENSO事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第十七讲ENSO事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17.2 厄尔尼诺现象和ENSO事件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海洋现象,一般它是指南美沿 岸海洋水温的异常增暖,通常在秘鲁和智利沿岸地 区同时有暴雨出现。实际上厄尔尼诺现象也可以看 作是南美沿岸水温的异常季节增幅。图17.3和17.4 清楚地给出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时空演变。在北半球 春季(2月和3月)在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开始有中 等程度的温度正距平,以后向西扩展,6个月之后影 响到整个热带太平洋。1963年弱的厄尔尼诺和1982 年与1986年强的厄尔尼诺演变情况不同,这三次的 异常暖水首先出现在中太平洋地区,以后向东扩展 再影响南美沿岸,因而非典型厄尔尼诺现象的位相 非常不同于较典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位相。
图17.3 (a)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虚 线)和典型ENSO事件(1951,1953, 1957,1963,1965,1969和1972年事 件)的海表温度变化(在3oS~12oS沿 南美海岸100公里处航线上测到的海温 平均值)。在中、东热带太平洋,海表 温度,海平面高度和温跃层厚度大,垂 直密度层(分开暖表层水与深厚冷海水 的层次)之间相关提高;(b)ENSO 事件期间对规则季节变化的海表温度偏 差。1976年(未给出)强增温与1972 年相似;(c)ENSO事件期间特鲁克 岛(152oE~7oN)的海平面高度变化。 这些变化代表了热带西太平洋的变化; (d),(c)中ENSO事件的平均海平 面高度变化(实线),虚线是不包括 ENSO事件的特鲁克岛的海平面高度年 变化
高等天气学系列讲座 单元六:大尺度环流的遥相关与低 频运动
第十七讲 ENSO事件对中国天气 气一旦发生后作为一种热带地区的热源 强迫会对热带和中高纬地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深 刻的影响,造成不同的大气环流遥相关型。因而 通过ENSO事件及遥相关问题的研究有可能了解 某一地区天气和气候的原因。 图8.1是1997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时全球天气 与气候的异常情况。
暖 事 件
1951.06-1952.01
1953.04-1953.11 1957.04-1958.07 1963.70-1964.01
8
8 16 7
1.0
0.9 1.4 0.8
11
9 1 10
W
VW S W
图17.5 Nino3区(90 oW~150oW,5 oN~7oS)海表温度 距平。南方涛动指数(SOI)与对流活动的指数(COI) 的时间序列(国家气候中心诊断室)
表17.1 EL Nino事件分类一览表
爆发与结束时间 长度 最高 SSTA(℃) SSTA 最高月 SSTA 强度 综合 强度 爆发 类型
图17.4 1950到1973年间7次NESO事件平均的海表温度 分布(℃)。(a)爆发后的3月和4月;(b)以后的8, 9,10月;(c)以后的12,1,2月;(d)爆发后1年5, 6,7月。
图17.5是赤道东太平洋Niño3区海表温度距平 (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和对流活动 振幅指数(COI)(负值代表对流活动强)的时 间序列。有的厄尔尼诺事件延续时间较长,可达 2年左右的时间,有的延续时间较短,约1年左右。 有的厄尔尼诺爆发过程是逐渐的,有的则很迅速。 厄尔尼诺事件的长度和强度有明显的差别,短的 只有6个月,长的可达16个月。其增温幅度弱的 为0.9℃,强的可达2.8℃(1997~98年事件)。 SSTA达到最大值的月份一般在冬季,但也有在 春秋季的。厄尔尼诺最早发生的地区一般在赤道 东太平洋,有时可在赤道中太平洋首先发生(表 17.1)。
图17.2 月平均地面气压与雅加达地面气压的相关。在南太 平洋高压区相关系数是负的大值,而在澳大利亚—印尼低 压区是大的正值。由于SO不是一种定常振荡,故相关系数 在无时间后延处没有最大值
南方涛动与赤道太平洋的降水有密切的关系。在SO的不 同的位相阶段,赤道降水有不同的条件。在SO的正位相 阶段(南美气压升高,澳大利亚气压降低)赤道太平洋 的台站降水一般偏少,是干期,而在负位相阶段情况大 致相反。 另一方面南方涛动与中东赤道太平洋的海表温度有密切 的关系。目前已经指出,人们曾研究了SO与Puerto Chicama海温的直接关系。例如对每隔一个月的SO指数 (取圣地亚哥与达尔文港的地面气压差)与规一化的 Puerto Chicama海温进行了交叉谱分析(据1925~1935 年资料),得到SO指数和秘鲁沿岸海温是反相关的,即 秘鲁沿岸出现高温时,SO指数减小,这或者由南太平洋 反气旋的气压降低造成,或由澳大利亚气压升高引起。 对这个事实成为联系El Niño现象与SO及其有关现象的依 据。这两种现象的组合就变成ENSO一词,它反映了海气 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7.1 1997年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过程中全球天气与气候 异常事件分布图(取自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USA)
17.1 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是指太平洋一些台站的气压和印度与爪哇的降水有 同时增加的趋势,而此时印度地区的气压减小。也就是说, 相对于平均值,当太平洋气压是高的情况下,从非洲到澳大 利亚的印度洋地区气压是低的,因而在大尺度范围内,气压 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似乎是来回摆动的。降水的变化方向 与气压相反,当太平洋一些台站气压升高时,在该处降水减 小,而印尼一带气压降低,降水增加。图17.2给出月平均地 面气压与雅加达地面气压相关系数等值线分布。可以明显地 看到上两个地区的负相关关系。谱分析研究也表明,交叉谱 的相角差几乎是±。这表明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和南美的圣 地亚哥在南方涛动时气压变化是相反的。此外这种现象的带 宽范围相当大,有几年的时间尺度(2~7或2~10年),这 说明南方涛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周期性脉动或振荡。但这种 现象肯定是一种振荡,由此而造成的气压的来回升高或降低 影响了全球很大范围的地区和大气活动中心,尤其是印度和 东太平洋地区。南方涛动实际上是一种行星尺度的现象,最 大的振幅出现在波数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