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婴传播预防
9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1 、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2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3 、慢性HBV 感染临床诊断
12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2.金标记免疫分析(胶体金) 3.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 )等。 推荐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定量、定性
23
四、慢性HBV感染者孕前孕期保 健
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 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 母婴传播。防止和避免产后出血。 产后注意休息、复查肝功能,如出现ALT 升高,停止哺乳,转往传染科治疗。
24
五、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要点
HBV 母婴垂直传播 通过孕育的过程,携带HBV 的女性 将HBV传播给子女。主要包括宫前感 染(相关研究甚少,尚不能确证) 、 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 成为人群中新一轮的HBV储存库和 传染源。 目前由此导致的慢性HBV 感染无法 根治
15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乙肝e抗原(HBeAg) 乙肝e抗体(抗–HBe) 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HBVDNA
16
17
三、慢性HBV 感染临床诊断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 阳 性超过6个月,现HBsAg 和(或) HBV DNA 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 性HBV 感染。
13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检测流程:
孕产妇初次接受孕产期保健时,提供 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检测结果阳性, 报告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 ,确定 乙肝病毒感染。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筛查时直接进 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两对 半(即乙型肝炎五项))检测。 瑩光定量RT-PCR可检测HBV的 HBV-DNA水平
4
一、概述 2 、乙型肝炎病毒 病原:HBV (hepatitis B virus) 嗜肝DNA 病毒科
HBV 的抵抗力较强,但65 ℃ 10 小 时、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 环氧乙烷( 仍保留抗原性及免疫原性) 、 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也有较好的 灭活效果。 对干燥、紫外线均有耐受性。
22
四、慢性HBV感染者孕前孕期保健
肝病毒感染者:大多数早、中孕肝功正常,少数 孕中、晚期ALT 升高。 ALT升高者,半数无自觉症状,出现症状示病 情较重。首发症状尿黄,消化道症状 少数 慢乙肝 患者孕期肝功恶化 , 1/3-1/4为 产后1-3 月肝功恶化。 仔细询问症状、详细查体。出现不明原因的 上腹痛或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立即查肝功能。 肝功能异常者一步转诊到位。 禁止让病人往返奔波加重病情。
38
随访
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的随访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2~3周内也可出现血清 HBsAg阳性,因此,推荐随访时间为接种第 3针疫 苗后 1个月( 7月龄)至 12月龄;如未按时随访, 12月龄后仍需随访。
39
随访
HBV感染孕妇所生新生儿的随访
若检测结果: ①HBsAg阴性,抗-HBs阳性,且>100 mIU/ml,表 明抗体保护力强,可继续定期监测; ②HBsAg阴性,抗-HBs阳性,且<100 mIU/ml,表 明抗体保护力弱,应密切检测,必要时补种乙肝 疫苗1次,以延长保护年限;
5
一、概述
3、传播途径 1.)血液、体液(唾液、精液、阴 道分 泌物、乳汁、泪液、尿液) 2.)母婴 3.)输血及血制品 4.)性传播 5.)皮肤、粘膜 HBV 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 未发现 HBV 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6
一、概述
传染源: 携带者、急慢性病人 传染性: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 DNA 水平,与血清ALT 、AST 或胆红素水 平无关.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新生儿、易感儿童、高危人群重点预防 潜伏期:1.5~5个月 。
25
五、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要点
HBV 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性传播 母婴传播 母婴的传播 宫内传播 产时传播 产后及水平传播
26
HBV 的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的重点时期: 围生期是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时期 胎婴儿感染率在妊娠早、中期约为5% ,主 要时期是妊娠晚期及 分娩时。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预防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 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型肝 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种费用需由家长支 付; 2002年起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对所有新生 儿免费接种乙型V 感染自然史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 因素。 围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 ,分别 有90%和25%~30% 发展成慢性感染, 而5 岁以后感染者仅有5%~10% 发展 为慢性感染。
8
一、概述 HBV感染者与肝硬化、HCC 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与感染状 态有关: 免疫耐受期 很轻或无肝纤维化进展 免疫清除期 肝硬化的高发时期 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与持续高病毒载量 呈正相关, 非肝硬化患者较少发生HCC 肝硬化患者中HCC 的年发生率为3% ~6 % 。
29
四、慢性HBV感染者孕前孕期保健
乙肝免疫球蛋白正常为冷藏储存方式2 ℃10 ℃ ,在常温下(25 摄氏度) 不宜保存超 过30 分钟 乙肝免疫球蛋白应冷藏贮存,严禁冻结, 久存可能出现低量沉淀,但一经摇匀立即 消散。若有摇不散的沉淀、异物或安瓿有 裂纹等,均不可使用。
37
随访 有条件的地区,在完成第3 剂 乙肝疫苗接种 后1~6 个月,即儿童7 月龄至1 周 岁期间, 可进行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 (两对半)检测,判断免疫效果.
14
HbsAg呈阳性孕产妇可将HBV传递给子代。 其主要发生在分娩中和分娩后,而垂直传播(分娩前宫内感 染)感染率<3%,多见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呈阳性孕 妇。 筛查HBV血清学标志物(俗称为乙型肝炎五项)包括: HBsAg、 抗-HBs(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eAg、 抗-HBe(乙型肝炎e抗体)、 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对其筛查的临床诊断意义在于: 1. HBsAg呈阳性,则说明HBV在复制,有传染性; 2. HBeAg呈阳性,则说明病毒载量高、HBV复制活跃 及传染性强。 3.抗-HBs为中和抗体,血清抗-HBs水平≥10mIU/mL即 对机体具有保护力(表1)。
18
三、慢性HBV 感染临床诊断
慢性HBV 感染分为4种类型:
1. 慢性乙型肝炎 ( 轻度、中度和重度) (1 )H B e g 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2 )HBeAg A阴性 慢性乙型肝炎 2. 乙型肝炎肝硬化 ( 活动期或静止期 ) (1 )代偿期肝硬化 (2 )失代偿期肝硬化
19
三、慢性HBV 感染临床诊断
3.
20
三、慢性HBV 感染临床诊断
4.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HBsAg阴性,血清和(或)肝组织 HBV 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 的临床 表现。除HBV DNA阳性外,患者可 有血清 抗-HBs、抗-HBe 和(或)抗-HBc 阳性。
21
四、慢性HBV感染者孕前孕期保健
与相关科室协作,详细了解其肝炎病史及 治疗情况,正确判断疾病程度。肝功能异 常应暂缓妊娠。 妊娠期定期监测肝功能,必要时给予专科 指导或转介服务。 给予科学的营养支持和指导。
腔穿刺, HBVDNA 低复制或检测不出,在知情同意后可 考虑行羊膜腔穿刺;HBV DNA高复制者除非特殊原因,
一般不建议行羊膜腔穿刺。
47
强调问题: (2.)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无预防乙型肝炎病 毒母婴传播作用
对HBV感染孕妇孕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的研究显示: ①对新生儿免疫预防作用明显低于公认保护率; ②对HBV感染母婴传播诊断标准不正确,夸大HBV宫内感 染率; ③研究对HBV感染孕妇自身前、后对照结果矛盾; ④孕妇使用HBIG后,新生儿体内无抗-HBs产生。动物实 验结果显示,注射HBIG200~400U不能降低HBV载量,目 前亦无关于孕妇用药后可减少母婴传播的文献报道。因此, 48 对HBV感染孕妇在孕晚期使用HBIG无必要。
传播,目前仍存争议。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 HBsAg阳性孕妇应 避免羊膜腔穿刺并应缩短分娩时间, 以保证胎盘完整性, 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率。
45
强调问题:
(1)HBV感染女性孕期行羊水穿刺问题: 但也有文献报道证实 HBV 感染的妊娠女性行羊膜腔穿刺 检查并未增加HBV母婴传播的风险。 有研究观察了40例HBVDNA< 5 x 102拷贝/ml孕妇,其分娩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检测及干预要点
内容
一、概述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 三、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四、慢性HBV感染者孕前孕期保 健 五. 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干预要点 六. 总结
2
一、概述 1 、乙型肝炎病毒的 流行病学
世界性分布 WHO 20 亿人感染过HBV 3.5 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者 约100 万人/ 年 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 肝衰竭、肝硬化和HCC HBsAg(+) 率<2% 低度流行区 2%-8% 中低度流行 >8% 高度流行区 1992 年 9.75%
27
2005 年6 月1 日起改为全部免费。 卫生部 2012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 在出生后24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国际单位)。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24 小时内及1 月龄和6 月龄儿童的三次乙肝疫苗 接种。 出生后24 小时内注射HBIG (最好在出生 后12 小时) , 剂量100IU , 同时 在不同 部位注射10μg 重组酵母或20μg 中国仓鼠 卵母细胞(CHO ) 乙型肝炎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