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美术
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弗兰斯· 哈尔斯(约 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大约 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 其一生。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 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逢荷兰人民革 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处于蓬勃向上 繁荣以展时期。哈尔斯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 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1634年,伦勃朗与莎士基亚结婚。30年代 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 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他的一些油画 名作,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 《参逊恐吓他的岳父》、《丹娜埃》、 《有石桥的风景》、《母亲肖像》和版画 作品《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 期。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 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关于此画有两种 观点,一种认为,画家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 因年久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另 一种观点认为,伦勃朗本来就是描绘了射击手连 队在夜间紧急集合出发的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 了明暗关系。当时,由市民组织起来的射击手连 队中的多数成员为富裕的资产者,他们的艺术趣 味有其平庸的一面,这些订件者要求画家把他们 每个人都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
他的许多不朽名作皆创作于后期,如《带 天使的圣家族》、数幅《自画像》、 《扬· 西克斯肖像》、《拉比肖像》、《椅 中老妇人》、《凭窗的亨德里治· 斯托斐尔 斯》、《入浴的妇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以 纯朴与真实为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自从伦勃朗第一个妻子莎士基亚死后,先后进入 他生活中的有两个女佣人。前一个是海尔特里· 狄 尔克,此人因财产问题与他诉讼,使伦勃朗十分 苦恼。后一个女佣人才使他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那就是亨德里治· 斯特凡尔丝。她是从1645年 起去伦勃朗家当女佣的,其时正是画家事业上一 落千丈的阶段,可是亨德里治对他的关怀有增无 减。她的温顺与秀丽使画家的残破心灵得到了慰 藉。他与伦勃朗同居之后,也常充当他艺术创作 的模特儿。这时画家给她所画的肖像已与以前给 莎士基亚画的不同了,虽然也时而让亨德里治妆 扮花神和维纳斯,但多数作品注重内心表现,形 象深刻。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
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 哈门斯· 凡· 兰 (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 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 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 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 出夺目的光彩。
伦勃朗早年受到过良好教育,在著名的莱 顿大学学习过,由于对艺术的酷爱而转学 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2年在 阿姆斯特丹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 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 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 誉。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是当时阿姆斯特丹 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画的团体肖像画 之一。画面上右侧那个主要人物,即是医 学博士杜普教授,其余七人也都是真实的 人物。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幅富有情节性的 肖像画。作为团体肖像画,当时大多数作 品也如我们今天习见的团体像照片一样, 是平均排列的。而伦勃朗所创作的这幅肖 像,则与众不同,他将人物作为一个整体 来处理,把所有被画者组织在特定的情节 之中。这种风格是深深被画者所欢迎的, 于是伦勃朗的订件应接不暇了。
快 活 的 醉 鬼
哈尔斯出身下层,一生保持着平民气质。 第一次婚姻并不顺。第二次婚姻也不美满, 娶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里斯贝 特· 蕾尼尔丝。她给他生下好些儿女(前后 共有12个孩子),仅仅为了养家糊口, 就够他疲于奔命了。生活的不遂意,促使 他经常去酒馆消闲。小酒馆里的见闻给他 以很大的启发。这些穷困的下层人物对生 活怀有一种强烈的信念,这一幅《快活的 醉鬼》,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认识。
这一幅《凭窗的亨德里治》被美术史上公认为最 杰出的一幅油画肖像画。 伦勃朗以亨德里治凭窗眺望的神情来展示她那 娴静、善良的女性气质,她性格温柔,肌肤丰腴。 一个凭栏妇女的情态,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形象, 画家却能从这种常态中挖掘出人的内在气质,关 键在于看到了朴素与真实的美。亨德里治长得并 不算顶美,作画时,脖子上一根黑色的项带,要 比一串晶莹剔透的珍珠项链富有魅力得多,浮华 的装饰不一定都能奏效,这就是这幅肖像画的成 功之处。
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 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 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 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 《吉卜赛女郎》、《扬克· 兰普和他的情人》 等。
吉普赛人是浪迹在欧洲各地的一个流荡民族。原 住在印度的西北部。由于无长期固定居点的生活, 使他们学会了各种技艺。性格也分外开朗、活泼 而且奔放。年轻女子尤擅歌舞。 在这幅画上,描写的是一个披散着黑发、穿着 也比较随便的穷苦的吉普赛姑娘。她敞着领口, 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象她什么都不在乎, 无拘无束。画家采用了明快的大笔触,以加强形 象的表现力。在这里,哈尔斯有意给这个女朗的 脸上增加了一点红晕。看来她是刚喝了几口酒, 呈现出一种兴奋的情绪,正在朝一个画外的人物 调笑。这正是这幅具有风俗性的肖像画的特点。
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 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 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 国的英雄气慨。结果遭到订件者的诋毁, 乃至诉诸法律。同年,他的妻子莎士基亚 逝世,从此,开始了画家后半生的坎坷道 路。这次事件说明了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 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 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 现实主义艺术之间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 画家的生活虽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 地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更加接近普通的 荷兰平民与贫民。
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 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 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 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 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 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 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术的自然景色。荷兰 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 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 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 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 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
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 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 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 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 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 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 进入市场。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 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 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 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 家、风景画家等等。
玛 莱 · 巴 珀 巫 婆
17世纪二三十年代,荷兰国内的阶级矛 盾开始激化,社会不平现象也日益增多。 哈尔斯的艺术属于新兴的商人阶层,尽管 肖像艺术并不都确凿反映时代的精神,但 在他的某些市民人物的形象上,第一次表 露出一种失望和对生活的不满的迹象。一 如以往,他画的肖像总是展露着一种豪放 的笑容,可是有的笑容里找不到对生活的 信念了。《玛莱· 巴珀巫婆》似乎极为典型 地为观者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人们正在 寻找着另一种信念--神巫咒术。
画家敏感地抓住这个形象正转身狡黠地发出狞笑 的一个瞬间,突出描绘了她那神秘的精神状态。 让暴发性的变异感情支配整个人物姿式。这幅肖 像的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这一人物的强烈性格。 肖像完成时,哈勒姆的观众都兴趣盎然地传开了。 小酒馆的女主人是许多食客熟悉的人物。画家运 用一种大胆粗放的笔触,形象被表现得比真人更 加惟妙惟肖。这种平时一瞬即逝的突然表情,只 能留存在人们的记忆里,而艺术却将它永恒地展 于画面上。 为了加强巫婆的邪味,她的左肩头立 着一只算卦用的猫头鹰。左侧桌上的圆筒形金属 壶,使人物动势的前因后果有所交待,色彩上取 得平衡。一件深褐色上衣把她肥胖的身子裹得很 紧,头戴着睡帽,整个上半身由于狞笑而在急剧 地颤抖,她那猛一转身的姿势,一边与画外人笑 着对话的样子,可谓绘影又绘声了。
西方美术简史
17世纪荷兰美术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 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 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 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 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 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 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 学技术十分以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 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 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 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 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
这时期在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因此,除 了单幅肖像之外,哈尔斯创作了一系列团 体肖像画,如《圣乔治射击连军官的宴 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 等。
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 人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但是团体肖像画的订 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 会,这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 一画面与构图,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缺憾。哈尔 斯尽量将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 板、平整的布局,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 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 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 的情绪,在绘画上技巧上也别具一格,运用流畅 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 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 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 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