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犬病的基本知识

狂犬病的基本知识

概念
•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 患传染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 定为乙类传染病。
概念
• 人感染狂犬病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感染狂犬病 毒的犬、猫、野生食肉动物以及食虫和吸血蝙 蝠的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 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 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 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 脑脊髓炎,因其有恐水的临床特征,又称恐水 症,一旦发病100%死亡。野生动物是狂犬病 毒的主要储存宿主,犬、猫和家畜既是储存宿 主又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水泡性口炎病毒属(Vesiculo virus) -狂犬病毒属(Lyssa virus)
狂犬病毒
• 街毒:从感染动物或病人中发现的狂犬 病毒称野毒或街毒(street virus)
• 固定毒:街毒经过系列传代适应特定宿 主后称固定毒(fixed virus)
病原结构与病原 基因组结构
• 病原结构 狂犬病毒外形似一颗子弹,长 约180nm,直径75nm,一端为半球形,另 一端扁平
• 病原基因组结构 狂犬病毒基因组是不分 节段的单股负链RNA
致病决定因素
或致病决定基因
• 狂犬病毒具有严格的嗜神经特性,动物实验显 示,不同动物对狂犬病毒的易感性与动物机体 的乙酰胆碱受体含量呈正相关。狂犬病毒在组 织培养的细胞上增殖,一般都需要一段适应阶 段,经过细胞连续传代,除了发生对细胞适应 性的改变,提高病毒增生滴度,还经常伴有其 他一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如病毒毒力的减弱、 病毒表面糖蛋白发生改变等等。自然界中,不 同地域、不同生物种系中狂犬病毒的致病性不 完全相同,病毒接种动物后引起的症状表现也 不一样。已经有实验证明,人工合成的与狂犬 病毒基因组负链RNA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在细 胞培养中有很强的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
致病机理与致病过程
• 1804年Zinke首次用实验证明狂犬病可由唾液 传播,他将染色后的狂犬唾液接种到健康犬的 前腿手术切口中而传播。巴斯德将感染动物中 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与脑脊液注射到动物身上 成功地诱导了实验性狂犬病。Roux等从兔、豚 鼠和犬的实验中发现了狂犬病的致病机理,描 述了接种在周围神经的病毒可以诱发狂犬病。 如果在周围神经接种狂犬病毒后,将坐骨神经 切断或烧灼,病毒就不能扩散到机体的其他组 织和唾液腺了。病毒从注射部位沿着周围神经 进入中枢神经这一事实,已由许多学者予以有 说服力的证明 。
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
• 动物实验中,病毒在周围神经的轴索浆以每小 时3mm的速度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至脊 髓前的脊根神经再大量繁殖,之后再侵入脊髓 并很快波及中枢神经。在中枢神经主要侵入部 位有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神经元,一般不侵入 血流。抵达大脑的狂犬病毒必须进入神经细胞 内复制,这一过程在大脑的各个部分是同时进 行的,包括与行为或情绪最有关系的区域,这 就可以说明发生狂躁的原因。病毒到达脑后, 对动物和人来说,感染是不可逆转的,其结局 大多为死亡。到达脑后,病毒仍继续迅速扩散, 除脑的支持细胞,最终感染涉及脑的所有神经 元
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
• 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分播 各器官、组织,其中尤以唾液腺、舌味蕾、嗅 神经、眼角膜等处病毒含量较多。病毒向外扩 散和向内神经传播一样通过轴索浆液的途径。 唾液腺受累在病毒从中枢神经系统向外扩散中 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有效的传播疾病的 感染部位。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 下神经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 吞咽困难等症状
狂犬病毒分型(1)
• 血清Ⅰ型:为典型的狂犬病毒标准攻击毒株。包括全球各地主要 的原型株和实验株,以及新认识的中欧的啮齿动物分离株。
•的蝙蝠中分离得到。此型包括有6个亚型。
• 血清Ⅲ型:首先从尼日利亚鼩鼱中分离,以后在非洲一些国家的 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中分离出,包括5个亚型。
狂犬病的病原
• 病原的发现经过与生物分类学位置 • 病原结构与病原基因组结构 • 致病决定因素或致病决定基因 • 致病机理与致病过程
病原的发现经过与 生物分类学位置(1)
• 古称“疯狗病” • 18世纪,狂犬病曾一度在欧洲流行猖獗。 • 1881年法国巴斯德认为本病的病原体是极小的
生物,他将从自然界病兽中直接分离的病毒命 名为街毒。为了制造疫苗,他把街毒稀释后在 兔、猴等动物身上进行研究,在兔脑内传代, 把感染的兔脑脊髓干燥,以氢氧化钾处理减毒, 把这样改变了的病毒称作固定毒
狂犬病毒在体内移行
• 病毒从咬伤部位侵入 • 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 • 从中枢神经向各器官扩散
病毒从咬伤部位侵入
• 先在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增值,病毒 在组织中存在的时期较短,可1~2周或更长。 通过对实验性狂犬病毒感染的鼠后脚肌肉接种 一定量狂犬病毒,发现病毒抗原在横纹肌中沉 积,而其他组织未受到影响,对病毒扩散也未 起任何作用。连续收集接种部位组织的电镜检 查发现,病毒渗入周围细胞间隙,证实了这些 肌纤维中发生增殖性感染。在感染野毒株的臭 鼬和犬中也观察到这种肌肉内感染的征象。这 些研究说明了狂犬病毒在入侵周围神经与中枢 神经之前,能感染肌肉细胞并在其中增殖。从 横纹肌细胞再侵入邻近的末梢神经
• 发现狂犬病毒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但 其结构和形态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才被 弄清
• 1962年狂犬病毒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 • 在鸡胚组织、神经组织中增殖成功了狂
犬病毒
病原结构
• 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
• 分两个属 :本科病毒中能感染人类、构 成对人类威胁的只有狂犬病毒,狂犬病 毒是狂犬病毒属的典型种。
病原的发现经过与 生物分类学位置(2)
• 1885年首次给一个被狂犬咬成重伤的儿 童治疗,使这个儿童痊愈康复
• 1888年由Roux首次分离出狂犬病毒。 • 1903年,Negri在狂犬病人尸体的脑部
发现了包涵体,并在实验接种的动物中 也观察到在神经细胞胞浆内的包涵体
病原的发现经过与 生物分类学位置(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