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空间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城市中特殊的社区单元,具有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
校园景观环境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
从文化角度看,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同样也渗透着文化属性。
由此看来,大学校园所要担当的角色不仅是满足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功能,更要能为使用者提供新的交流平台和活动空间。
现代校园空间形态更为开放、多层次,以便提供流通的、便于公共交往的建筑室内外空间。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首先要分析下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
人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分为三大类:1.目的性较强的人流;
2.随意性的流动;
3.静止。
从这三大类来看,本文主要研究第三类静止,也就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休憩空间。
室外休憩空间包括广场、绿地、水体、林荫道以及座椅等休憩设施的休憩空间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进入学生生活,学生更多地与电脑接触,减少了大量的户外活动。
因此良好的室外休憩空间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为校园注入活力和生机,也为学生身心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如今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更要使学生课内外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因此,校园规划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生活条件作出努力。
由此可见休憩空间对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曾经有研究表明,认为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和文化共享交流。
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设计出能够反映设计完成后使用者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和心理感受的环境空间,并且设计出的物质和空间形式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行为。
以我校为例来探究大学生行为活动与休憩空间的关系。
大学生具有
独特的交往需求,校园交往生活也是学生自身发
展的重要条件。
休憩空间包含了休息、交往、独
处、晨读和学习等,这些决定了休憩空间的多功
能性和多层次性。
良好的休憩空间可以满足大学
生交往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吸引、启发学生交往,为休憩空间注入活力和生机,为校园增添人文气息。
左边这张表格是对学生休憩
空间需求的调查。
休憩行为是公共环境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人们坐在座椅或台阶上交谈、观望与缓解疲劳。
下面这张表格是学生对休憩空间的调查通过对校园的观察与了解得出,影响休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依托:人们在休憩时都趋向于有所依托,
无论或站或坐,一片墙,一丛灌木甚至一棵树都
给人依托感,吸引人们聚集,以学校艺术馆前休
憩空间为例,人们宁可坐在木质座椅的花坛上,
也不愿意坐到设计者特意安排的孤零的冰冷座椅
上。
不过这也是因人群而定,情侣可能就排除在外了。
一般的人群都会选择有所依托的空间,例如景观墙前的两排木质花坛座椅,既简单又实用。
2.干扰:人们在选择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
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
就拿学
生情侣来说,可能两人在一起比较亲密,有些不
愿意让别人看到,就会选择有所遮挡的地方。
人
都是有隐私的,并不是什么动作都希望被看到,
也会保留自己不愿意透露的部分,因此不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是人们优先选择的。
3.光线:充足的阳光也是吸引人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冬日午后温暖的阳光对于刚在教室上完课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这表明人们具有普遍的趋光心理,就像虫子一样,其实万物都是于此。
即使同一块场地在一天中阳光也会有所变化,便会呈现不同景象,人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化,可能刚才阴天心情突然开朗起来。
空间内景观小品和树木花草在阳光的照耀下,光与影的变化,呈现给学生多姿多彩的世界,心情随之明媚。
4.场地围合:场地的围合感能使给休憩人群
安全感,根据观察,三面围合的场地最吸引人气,
领域感最为强烈。
虽然艺术馆前广场设计并不是
三面围合,但与教学楼建筑之间的间距巧妙地形
成三面围合之地,给学生和教职工人员更多的安
全感和依托感。
5.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往往是人们选择休憩地点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更丰富的风景。
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休憩,主要是景观好,环境空间特殊。
良好的景观也能让学生深陷其中,感受自然与人类的杰作。
6.界面材料:简单说就是与人体接触的环境设
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料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
不管是冬日还是艳阳夏日,学生们都喜欢广场前木
质的座椅桌凳等,不愿意去接触人工合成的塑料桌
凳。
而且木质座椅更能体现休憩空间那份独有的宁
静,与建安大道的喧嚣形成对比。
坐在木质椅上向北望,有种身在喧嚣,其实宁静之感。
合适的地点安放可以创造出功能性强而又迷人的场景。
座椅的设计在形式、材质、色彩和类型等方面都应考虑。
结合休憩空间环境、建筑风格设计,将中国优秀的园林设计手法同先进的材料和工艺结合,共同营造环境优美、和谐统一又不失人性化和人文气息的校园室外休憩空间。
姓名:韦慧琴
班级:城建城规1班
学号:11202910128
指导老师:李改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