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4年1月6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一、学院基本情况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和管理的普通高职院校,是河北省煤炭职业教育集团牵头院校,全国企业教育培训百强机构,全国最具办学特色示范校,河北省服务外包学院,河北省首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院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 13.2万平方米。
馆藏图书 44万册,2013年全日制在校生7522人,教职工464人。
共开设招生专业38个,面向21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2013年学院坚定不移地走高职教育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依托开滦,追索市场,服务企业,奉献社会”的办学宗旨,突出“校企一体、产教相融;学培并举、集团发展”办学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形成了“校企全程双向介入”、“专业公司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企业生产第一线亟需的技能型人才。
学院实行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设有矿产资源与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与管理系、基础部、培训部、实训中心、现代技术教育中心、成教处等 9个教学系部,专业涵盖煤炭行业、唐山及环渤海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建设有省级示范专业2个、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2 门、教指委精品课1门。
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及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建设以“教师企业实践锻炼”为特点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9.63%。
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14人,硕士学位教师 101人;建设了11个专业教学团队。
市级教学名师2人。
师资队伍结构相对稳定,满足了教学需要。
学院实践教学设施完备精良。
2013年新建150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共可实施175个实训项目。
现学院建有模拟仿真矿井等 63个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实习、实训场地 14451平方米,设备总值达3669万元。
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是煤炭行业、电子行业、机械行业特种工种鉴定站、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高新信息技术考试站、河北省职业培训机构,还具备国家煤与非煤二级安全培训资质。
学院科研工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面向教学、生产一线,立足校本研究,侧重企业中小课题,突出技术的应用性、实用性。
2项课题获省职教学会三等奖,1项被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评为优秀;完成省教育厅课题2项、省职教学会课题5项。
二、2013年人才培养质量分析(一)专业建设1.专业建设的规模及结构根据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京津冀、唐山和开滦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遵循“重主体、提传统、强优势、扶新兴”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以煤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等9个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格局。
本学年又再次确定煤矿开采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物流管理5个专业为重点培育品牌专业。
2013年新增《应用化工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装潢艺术设计》3个专业,实现了专业发展对接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逐步建成了覆盖能源、建筑、制造、现代服务、信息、艺术设计和经济管理等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鲜明。
2.招生情况2013年在生源急剧下降和省内一般同类院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的形势下,学院招生情况继续延续良好态势。
2013年,学院招生计划2400人,其中省内计划2273人,省外127人,包括河北省在内共在全国21省份(直辖市、自治区)招生,招生专业36个,总招生人数2570人,其中包括学院第一次实施单独招生的581人;报到2413人,报到率93.89%。
超额完成本年度的招生任务。
考生来自省内外227个县(区),480所中学,其中农村生源占75.18%。
(二)教学改革与成效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学院各专业继续面向职业岗位,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聘任实践专家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邀请专家同各专业教师一起研讨,重新搭建课程体系,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在2013年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了“学分制”,开辟了“专业选修课”的课程模块,使课程体系更加合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笔试、机考、课程设计和报告等考核方式基础上,成绩评定更侧重了“过程考核“方式,共45门课程实施了过程考核。
《电工实习实训》和《钳工实习实训》等实训课程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将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
2、课程建设学院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建设任务,共建设17门院级精品课程,完成了《炼焦化学产品回收与加工》、《工厂电气控制设备》、《仓储服务与组织》、《C 语言程序设计》、《思想政治理论》5门重点建设课程的建设工作。
同时进一步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26门。
继续更新和完善《矿井地质》、《生产矿井测量》2门省级精品课,《矿山供电》1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将省级精品课《矿井地质》建设升级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3.实践教学(1)校内实训基地学院综合性的实训基地有“教学实验矿井”和“综合实习车间”,能完成综合性的实训项目。
学院将唐山永安检测建筑有限公司引入校园,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了校园超市、工程造价工作室、视觉艺术和影视制作工作室等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室67个,2013年,开滦集团调拨了价值346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对校内现有实训室进行二次开发,完善功能,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为确保学生实习质量和效果,利用新建的15000平方米实训楼进行建筑类、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175种实训项目,可同时满足2500余人实训。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23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240万元,可进行开拓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布置、通风、运输等实训等近31种实训项目的实训,大大满足了矿产类专业的实习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在完善校内实训条件的同时,继续积极开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新建了北京易第优教育有限公司、开滦茂华房地产公司、松下产业机器有限公司、安博教育集团河北实训基地等10余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开出了290多个实训项目,满足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各类实践环节的需要。
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单位接收毕业生就业525人,录用毕业生比例75.77 %。
(3)实践教学的管理针对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学院进一步强化管理手段,在原有《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文件的基础上,出台了《校外实习管理办法》。
此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校外实习期间各个职能部门及指导、管理教师的具体职能,保证了实习、实训顺利、有序进行。
顶岗实习前,安排10学时的安全教育,顶岗实习过程中实行校企“共培共评”的方法,顶岗实习结束后,校外指导教师给出顶岗实习过程评定意见,校内外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比例各占50%。
2013届2315名毕业生全部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对口率达97.32%以上。
(4)职业技能鉴定学院设有职业技能鉴定站(所)、点共11个,包括国家级鉴定所1个、国家级鉴定点3个,行业鉴定站6个和1个行业教育培训基地,是河北省职业资格培训机构,具备煤炭、机械、电子行业特种工种和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资质,具备国家煤与非煤二级安全培训资质。
2013年1552名学生参加了维修电工、广告设计师、营销师等16种的鉴定,学生职业证书获取率达到84.15%。
学院积极开展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相关模块的培训、鉴定工作,累计培训288人次,通过率均在94%以上。
技能鉴定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择业竞争做好了准备。
(三)社会服务1.社会培训学院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借助自身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人力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广泛开展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密切了校企合作,实现了校企双赢。
一学年来,举办了116名学员参加的“开滦服务分公司管技人员特色培训班”。
利用学院的培训资质,按照集团公司统一要求,举办涉及10个工种746人的高技能人才考前培训班,安全培训14856人次。
为冀东油田培训22名员工;协助唐山市安监局组织了285名安监教师的技术比武。
同时,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圆满完成了“煤炭工业综采技术国际班”和“印度辛格南尼煤矿公司综采技术培训班”的培训任务,来自印度、蒙古、孟加拉、菲律宾、波兰等五个国家的21名煤矿综采技术人员和企业经理参加了培训。
2.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效一学年来,科研工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面向教学、面向生产一线,学校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为企业解决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
承担“矿用磁力耦合联轴器的研发”等3项横向科研课题,获得科研经费39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企业的真心支持和回报,社会效益显著。
“基于虚拟现实的矿山生产和安全救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工矿设备网的设计与实现”两个项目被列为集团公司技术创新项目,“采煤塌陷区生态治理服务功能研究”和“高端PLC技术实验设备的研究”两个项目获得集团公司科技三等奖。
参与林唐社区智能化电表箱技改项目,把电表箱装配作为电工技能实训课题,学生真题真练,节省了3万多元实习材料费用。
三、人才培养质量状态(一)本地生源情况2013年,全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7522人。
全日制在校生各系人数分布较为均衡。
全日制在校生中,高中起点的学生为6927人,占总比为92.08%。
2013级录取的新生2570人,报到率为93.89%。
(二)生源本地就业情况1、就业情况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就业工作体系、工作方案办法。
学院2013年有毕业生2510名,涉及28个专业,截止2013年6月底签约2363人,签约率为94.07%,就业率99.7%,再创学院毕业生签约率历史新高。
其中机电工程系平均签约为92.9%;矿产资源与建工系平均签约为93.5%;信息工程系平均签约为94.20%;经济管理系平均签约为95.8%。
总体来说,学院毕业生签约率、就业率在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里名列前茅。
2、就业招聘工作负责就业的主管领导和有关系部先后走访130多家用人单位,了解用工信息,介绍毕业生情况,将用人单位请进来学校,组织毕业生招聘,今年,举办了近62场次的专场招聘,有151家用人单位来校进行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5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