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浅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浅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
我国有近80%学校在农村,超过80%的中小学生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

近年来,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在稳步发展。

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在广大乡村,特别是某些偏远贫困地区,体育教学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体育教学缺乏科学认识,观念陈旧
学校对体育学科建设的重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业绩。

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

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

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

近几年体育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学校对教研组的建设搁置一边。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在农村的学校还没有真正落实。

“学校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这句话并没有得到具体实施。

陈旧的观念是农村学校体育停滞的直接原因。

2.体育师资缺乏,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

乡村体育师资相对欠缺。

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他教师兼任的现象较普遍。

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3.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

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进行体育教学设施的投资改善。

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是相当陈旧的,上课时无法使用,带有危险性。

4.体育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
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学校体育与新课程的推进。

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从而使体育教学成为一体。

正确处理和解决“文化课”与”体育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载体。

使我们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借助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展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体育课改以后,体育课时数的增加是体育教师师资不足的重要原因。

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

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逐渐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

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

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

当前农村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既有实施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也有历史形成的。

把农村实际与体育新课程理念有机地结合,才能推进农村学校体育课的进程。

我们每位体育工作者只有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就有理由相信农村体育教学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