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教师专业成长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科专业知识的拓展指的是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是指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直到形成的富有个性的见解与创意。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并且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它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信息化所带来的挑战首先,教育的环境有了改变。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有电脑、投影仪的学校极少。

现在,学校教师人手笔记本电脑,还有校园网、FTP等,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

现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过去,教学双方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是极不对称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其次。

对教师角色转变有了要求。

一方面,由于教育环境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教师要从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资源的共享者。

同时,也成为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

还有,教师应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的时空界限,可以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交流能力。

再次,信息化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管理、整合、研究、交流、合作、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的积累是一项随时、长期、自觉的素养习惯,教师在平时,将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归类、储存,使用时即可调取。

还有,信息技术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层次的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研究,同时把信息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平凡的、反复的、经常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

如: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法探讨、专题讨论等。

二、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1、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遵循认知――体验――反思――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

由此看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除了加强他们的信息技术培训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教学、培训、教科研等各种环境,为教师创设一个高效率的“边教学、边培训、边应用”的信息化工作与学习环境,高度应用信息技术,高度共享信息资源,使所有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物质资源潜力都能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使新技术就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不再需要强调的东西,而是一个很自然的存在。

2、加强学科教学信息化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途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而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教师要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反复的过程,包括信息技术必须与学科教学过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诸环节相互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并且,教师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信息化提高校本教研效率校本教研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是一种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校教学研究制度。

信息技术为同行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

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教师建立研究共同体,做到资源共享。

基于信息化平台,以促进每个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校本教研制度,组织教师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在信息化工作环境中成长。

4、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景,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

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

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身边发生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景性。

在信息时代,随着博客、论坛等社会性软件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教育叙事的涵义。

教育博客使教师的研究突破了个人的小圈子,教师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创造出更多的智慧,也带动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也促进学习型学校的形成。

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一.何为信息化时代的智慧型教师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在对智慧型教师的概念以及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思考得出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含义为: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表现出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具体表现为:具有契合教育信息化与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观;能冲破传统标准式课堂教学的束缚,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和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能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创造性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支持性技术;能在反思批判中将信息化教学活动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整合之路——完善知识结构,解决“劣性问题”当前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实质,生硬地将信息技术“搬进”课堂,这种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教学观不仅没有充分发挥技术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价值与功用,也引起了学生、家长对技术使用的质疑和反感,结果造成教师“吃力不讨好”。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对情景具有高度依赖性、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劣性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得这一劣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为了同时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使二者实现相容共生,教师应首先从完善知识结构出发,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开辟出一条整合之路。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型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专业知识的动态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智慧型教师不仅需要同时具备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等三种单一型知识,也必须有效促进三种知识的互动、整合,以生成包括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在内的复合型知识。

而四种复合型知识尤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学科内容和教学法整合中的智慧将学科内容和教学法进行整合是一个将具体的学科内容转化为实际教学的过程,即对学科内容的深化、拓展、表征、改造以及生动化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以及对学生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能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与加工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

(二)学科内容和技术整合中的智慧学科内容是实际被学习和教授的具体内容,它不仅包括各学科内的概念、理论、观点和组织结构,也包括学科内各种知识点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常以课本为载体。

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得学科内容的表征和传授方式更加直观化、生动化,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主动建构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需要在对各种技术的功能可供性和限制性了解的基础上,明确使用某种技术将会对学科内容的传授以及学生的理解产生何种影响,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拓展、更新学科内容,加强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同时,教师还需要了解如何使用概念图等技术处理单元、主题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三)教学法和技术整合中的智慧对教学法和技术进行整合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要求教师能够理解使用特定的技术将会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何种变化,并且,在对技术的优势和劣势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将技术工具与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整合,推动二者形成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同时,智慧型教师要善于打破功能固着,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或开发其他可用技术以支持教学。

(四)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整合中的智慧对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进行动态整合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智慧的高度再现,是教师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授具体学科内容来直觉领悟三者之间关系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在对具体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能灵活、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技术来支持教学策略的实施,从而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表征、转化和传递。

三.超越之路——从教学中寻求突破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其中的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渗透。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智慧型教师,应当承担起“课程设计者”的使命,在升华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超越。

(一)小备课体现大智慧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应当钻研教材,把握重点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在网络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删减和扩充。

其次,教师需要根据学科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征选择、组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份内容详实、方法明确、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最后,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还需要借鉴他人智慧。

如:可以通过书籍、优秀教案、优质课光盘、网络上名师分享的教学视频等来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可以向身边的“活资源”即專家型教师学习,通过听取他们的建议来完善教学设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与其他教师进行在线交流,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以智慧启迪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