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7月13日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O 16 S 32 Zn 65 Cu 64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5题每题3分,16-25题每题4分,共85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之差为2的两种元素不可能位于同一主族B.D-核外有36个电子,元素D位于第4周期第ⅦA族C.位于同一主族的甲、乙两种元素,甲的原子序数为x,则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4 D.位于同一周期的甲、乙两种元素,甲位于第ⅠA族,原子序数为x,乙位于第ⅢA族,则乙的原子序数可能为x+192.短周期元素T、Q、R、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
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依次为甲、乙、丙、丁。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R的氧化物在空气中与其他物质作用可形成光化学烟雾B.常温下丁的浓溶液可用T的单质所制的容器来盛装C.丁的浓溶液与Q的单质加热发生反应,可生成体积比为1:2的两种气体D.甲、乙、丙、丁受热均易分解3.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用字母表示)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R在同一周期B.原子半径:W>R>X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Y<XD.简单离子半径:Z+<Y-<X 2-4.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X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X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中最大的,W与Y同族,Z与X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水溶液呈中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X<ZB.W与X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W <Y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Z5.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已知Ra是第七周期、ⅡA族的元素,故R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强B.已知As是第四周期、ⅤA族的元素,故AsH3的稳定性比NH3的稳定性强C.已知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故Cs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D.已知Cl的核电荷数比Al的核电荷数大,故Cl的原子半径比Al的原子半径小6.下列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离子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B.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如Cl2)中C.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D.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中,一定只存在极性键7.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Y 是其所处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在周期表中处于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的位置,W与Z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单质不能与X的氢化物反应B.Y的氢化物是离子化合物C.工业上冶炼Z通常用电解其熔融氯化物的方法D.W单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属于两性物质8.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 mol·L-1、0.1 mol·L-1,则两瓶氨水中c(OH)-之比( ) A.等于10 B.小于10 C.大于10 D.等于19.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10.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原子核外L电子层的电子数分别为0、5、8、8,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沸点:W>XB .阴离子的还原性:W >ZC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Y <ZD .X 与Y 不能存在于同一离子化合物中11.25 ℃、101 kPa 下,碳、氢气、甲烷和葡萄糖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 kJ·mol -1、-285.8 kJ·mol -1、-890.3 kJ·mol -1、-2800 kJ·mol -1。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s)+12O 2(g)===CO(g) ΔH =-393.5 kJ·mol -1B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C .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890.3 kJ·mol -1D. 12C 6H 12O 6(s)+3O 2(g)===3CO 2(g)+3H 2O(l) ΔH =-1 400 kJ·mol -112. 2CO(g)+4H 2(g)===2CH 4(g)+O 2(g) ΔH =+71 kJ·mol -1 ① CO(g)+2H 2(g)===CH 3OH(l) ΔH =-90.5 kJ·mol -1②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 kJ·mol -1,则甲醇的燃烧热ΔH 为( )A .-1 528 kJ·mol -1B .-764 kJ·mol -1C .-382 kJ·mol -1D .无法计算 13.在2L 密闭容器中,发生3A(g)+B(g)2C(g)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 和B 都是4mol ,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2 mol·L ˉ1·s ˉ1,则10秒钟后B 的物质的量为( ) A .2.8mol B .1.6mol C . 3.2mol D .3.6mol 14.一定条件下,分别对反应C(s)+CO 2(g)2CO(g)(正向吸热)进行如下操作(只改变该条件):①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②增加反应物C 的用量;③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④减少体系中CO 的量。
上述措施中一定能使反应速率显著变大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15. 在RNH 2·H 2ORNH 3++ OH -的平衡中, 要使RNH 2·H 2O 的电离平衡右移且c(OH -)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通入HClB .加少量NaOH 固体C .加水D .升温16.为了探究温度、不活泼金属杂质对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如下方案编号 纯锌粉 0.2 mol/L 硫酸溶液 温度 硫酸铜固体 Ⅰ 2.0 g 10.0 mL 25 ℃0 Ⅱ 2.0 g 10.0 mL t ℃0 Ⅲ2.0 g10.0 mL35 ℃0.2 gⅣ 2.0 g 10.0 mL 35 ℃ 4.0 g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选择Ⅱ和Ⅲ实验探究硫酸铜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t=25B.待测物理量是收集等体积气体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长,反应速率越大C.根据该方案,可以探究浓度、温度、固体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根据该实验方案得出反应速率大小可能是Ⅲ>Ⅱ>Ⅰ>Ⅳ17.一定温度下,10 mL 0.40 mol/L 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
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V(O2)/mL 0.0 9.9 17.2 22.4 26.5 29.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0~6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B.6~1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 v(H2O2)<3.3×10-2mol/(L·min)C.反应至6 min时,c(H2O2)=0.30 mol/LD.反应至6 min时,H2O2分解了50%18.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H2和1 mol I2,压强为p(Pa),并在一定温度下使其发生反应:H2(g)+I2(g) 2HI(g) ΔH<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再将平衡时反应速率一定加快B.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N2(N2不参加反应),反应速率一定加快C.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N2(N2不参加反应),再次平衡时反应速率一定加快D.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加入1 mol H2(g)和1 mol I2(g),再次平衡时反应速率一定加快19.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NO22NO+O2在恒容器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⑤密闭容器中压强不再改变;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A.②③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全部20.运用表中电离常数判断,可以发生的反应是( )酸电离常数(25 ℃)碳酸K a1=4.3×10-7K a2=5.6×10-11次溴酸K a=2.4×10-9A. HBrO+Na2CO3===NaBrO+NaHCO3B.2HBrO+Na2CO3===2NaBrO+H2O+CO2↑C.HBrO+NaHCO3===NaBrO+H2O+CO2↑D.NaBrO+NaHCO3===Na2CO3+HBrO21.在某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2M(g)+N(g) W(?)+2Q(g) ΔH<0,下列图像正确且能表示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22.已知:x A(g)+y B(g) z C(g) ΔH=a。
将x mol A和y mol B在密闭容器中混合,在不同温度(T1>T2)及压强(p1>p2)下,C的物质的量n(C)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y=z;a>0 B.x+y>z;a<0C.x+y<z;a<0 D.x+y<z;a>023.羰基硫(COS)可用作粮食熏蒸剂,可由CO与H2S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得。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并达到平衡:CO(g)+H2S(g) COS(g)+H2(g),数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是吸热反应B.实验1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70%C.实验2达平衡时,a<7.0D.实验3达平衡后,再充入1.0 mol H2,K增大,平衡逆向移动24.25 ℃时,在含有Pb2+、Sn2+的某溶液中,加入过量金属锡(Sn),发生反应:Sn(s)+Pb2+(aq) Sn2+(aq)+Pb(s),体系中c(Pb2+)和c(Sn2+)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往平衡体系中加入金属铅后,c(Pb2+)增大B.往平衡体系中加入少量Sn(NO3)2固体后,c(Pb2+)变小C.升高温度,平衡体系中c(Pb2+)增大,说明该反应ΔH>0D.25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225.在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X和1 mol Y,发生反应:2X(g)+Y(g) 3Z(g),反应过程持续升高温度,测得X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