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镍氢可充电电池以及充电电路

镍氢可充电电池以及充电电路

镍氢可充电电池以及充电电路Ni-HM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Charger 上个星期,充电器莫名其妙地坏了,折腾了几天终于修复好了,从中了解到了不少的知识,所以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那可是当年一千多买的外语通9188原装充电器,用了至少五年了吧,效果感觉很好,可是怎么就不明不白的挂了呢?于是自己拆开检修,里面一块电路板,上面电阻、电感、电容和二极管、三极管都还挺多,还有一个核心IC(AZ339比较器),果真不赖。

大致一看,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现象,且用万用表测变压器的220V输入端貌似开路。

然后初步判定是变压器坏了,当买回来新变压器的时候才想起来不是变压器的问题,因为在接通和断开电源的瞬间,指示灯会闪一下,而且再用万用表一测,变压器的220V输入端阻抗很大,但并未开路。

没搞清楚状况就下结论,真2。

再看了看充电电路板,崭新的,没有任何元件有损坏的迹象。

花了半天的时间把电路画了出来,又测量、分析了半天,越是糊涂了。

觉得整个充电电路的设计好奇怪,不知道是什么原理,真纳闷以前她是怎么正常充电的,而且效果也不错。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可充电电池,充电电路之类的资料。

觉得原理挺清晰,也不是很麻烦,于是决定要拯救我的充电器。

下面是一个镍氢电池的典型充电电路。

1.基准电压Vref形成外接电源经插座X、二极管VD1后由电容C1滤波。

VD1起保护作用,防止外接电源极性反接时损坏TL431。

R3、R4、R5和TL431组成基准电压Vref,根据图中参数Vref= 2.5×(100+820)/820=2.80(v),这个数据主要是针对镍氢充电电池而设计(单节镍氢充电电池充满后电压约为1.40V)。

2.大电流充电(1)工作原理接入电源,电源指示灯LED(VD2)点亮。

装入电池(参考图片,实际上是用导线引出到电池盒,电池装在电池盒中),当电池电压低于Vref时,IC1-1输出低电平,VT1导通,输出大电流给电池充电。

VT1发热比较严重,所以最好用PT=625mW的S8550,或者适当增大基极电阻以减小充电电流。

(2)充电的指示首先看IC1-3的工作情况:其同相端10脚通过R13接Vref,R14接成正反馈,反相端9脚外接电容,并有一负反馈通路。

因此,IC1-3的输出为频率固定的方波信号。

其次看IC1-4的工作情况:电池电压经R2、R16分压,接IC1-4的12脚,因为R2<<R16,所以输入IC1-4的12脚电压基本上略低于电池电压,因此,IC1-4输出稳定的低电平。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加在R12和VD 3通路一端为频率固定的方波电压,另一端为稳定的低电平,因此,发光二极管VD3会周期性点亮,给人一闪一闪的感觉。

最后看IC1-1的工作情况:当IC1-2输出低电平时, IC1-1的3脚也为低电平,而其2脚通过R1接Vref。

所以IC1-1也输出低电平,VD5(饱和指示)不能点亮。

另外,由于IC1-1输出低电平,VD6反偏截止。

所以,这种状态下,三只指示灯的工作情况分别为:VD2点亮,指示电源正常;VD3闪烁,指示电池充电正常;VD5不亮。

3.小电流充电当充电一段时间后,电池电压慢慢上升到接近Vref时,IC1-2输出电压慢慢上升,于是,流过R7的电流慢慢减小,即流经VT1基极的电流慢慢减小,因此VT1输出的电流也会慢慢减小,但电池电压还会持续不断地缓慢上升,当电池电压几乎等于Vref时,IC1-2会输出较高电压,这时IC1-1的3脚电压高于2.80V (反相端2脚的输入端电压),比较器翻转输出高电平。

该电压有两个作用:一方面使VD5被点亮(此时,IC1-4输出还是低电平),指示充电饱和;另一方面VD6也正偏导通,而R17很小,实际上是强制C2上端为高电平,所以IC1-3的9脚电压高于10脚电压,IC1-3输出低电平,VD3熄灭。

虽然,从外在的表现看充电灯熄灭,饱和灯点亮在某一时刻瞬间转换完成,但是实际上充电过程却是逐渐过渡的:当电池电压远低于Vref时持续大电流充电,当电池电压接近于Vref时充电电流慢慢减小,但即使饱和指示灯VD5点亮时,小电流充电仍在继续。

所以这种状态下,三只指示灯的工作情况分别为:VD2点亮,指示电源正常;VD3不亮;VD5点亮(饱和指示,小电流充电)。

4.IC1-4的用途从上面2、3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电路是大电流或小电流充电,IC1-4的输出一直是低电平,好像它没有什么作用似的,还不如直接把VD3、VD5负极接地。

刚开始设计时,确实没有考虑用IC1-4,把VD3、VD5的负极直接接地。

然而,当制作好后通电工作时发现一个问题:当不装电池通电时,饱和指示灯VD5点亮。

这显然不合适,因为没装电池时VT1处于微导通状态,IC 1-2的5脚电压高于2.80V,IC1—2输出高电平,于是IC1-2也输出高电平,VD5点亮。

若在原理图中接入IC1-4,没装电池时VT1处于微导通状态,IC1-4的1 2脚电压也会高于,因此,IC1-4输出高电平,这样VD5就不能点亮。

需要说明一点,外接输入电压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输入电压太高,大电流充电时调整管发热严重;另一方面,IC1-2输出高电平的时间会因为电源电压较高而提前超过Vref,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错觉,就是电池很快就充满了,实际上并非如此。

输入电压太低也不好,同上面的分析一样,IC1-2输出高电平的时间会因为电源电压较低而迟后,更有甚者,也可能永远达不到充电指示灯一直闪烁,但大电流充电过程早已结束。

所以,外接电压太高或太低,充电和饱和指示的状态是不准确的。

以上就是网上对这一镍氢充电电路的分析,已经是比较的全面透彻了。

但不巧的是,我的这支变压器输出整流之后的直流电平超过了12V(无负载时),因此需要对电路进行改进、优化。

下图是用Altium Designer绘制的原理图。

D2~D5整流,D6保护,D8、D9(甚至还可以继续串)利用管压降分散功耗至二极管,减小Q1的发热量(因为充电电流一定时,只能减小电压来降低发热量,即P=UI)。

同时通电完成时还能较彻底地关断充电电流(这是因为LM324输出的高电平大约为Vcc—2V,如果不串联二极管,Q1永远不会截止)。

U2A-LM324其实是一个滞回比较器,设计翻转电压分别为7.4V和8.4V,即3*2.80V,滞回电压差设计为1V是因为U2D-LM324的输出有100Hz的干扰,峰峰值将近1V。

计算得出R5、R8、R10的一个大致合适的比例关系:43:82:680。

同时加入C1和C3构成RC低通,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各种噪声干扰。

TL431的pin1测得为2.45V。

通过设置R3、R4得到Vref=2.81V。

又根据TL431的datasheet,静态电流Ika取了10mA。

算得串联电阻大约为1k。

考虑到0.1W 的SMD电阻发热问题,采用了R1、R2并联。

U2C-LM324正常情况下输出低电平,当充电饱和以后,D11不再闪烁,D10点亮。

而此时取下电池后,D10居然还会继续亮着,尽管此时的同向输入端电压远高于Vref,应该输出高电平才对。

因此可判定U2D-LM324出了故障,有可能是因为U2D本来就工作在饱和状态下,而且又驱动了D10,导致输出级的互补推挽电路锁死。

于是解决思路是减小负载。

R16加上之后问题果然搞定了。

最后一点是关于充电电流的问题,R15是充电电流设定的关键电阻。

经测量S8550的直流放大系数为348左右,IN4007管压降大约是0.7V,Q1的Vbe=0.46V,U2D输出最低0.62V,所以根据最大充电电流Imax就可以算出R15的值。

假设Imax=120mA,则Ib=Imax/348=0.345mA,Vb=10V—1.4V—0.46V—0.62V=7.52V,R15=Vb/Ib=21.8K,取近似20K即可。

焊接完成,调试完成,然后用手机顺便拍了两张。

下图是充电电路板的正面,左图是原电路板(电容C2被拆了再利用),右图是按照上面分析DIY的。

(由于用的是万用板,且背面高度有限,不宜走线,所以正面走线看上去很乱)下图是充电电路板的背面,右图是原电路板,左图是DIY的。

安好变压器和外壳,马上试机。

装上可充电电池,绿灯闪烁,充电正常;装上两节南孚电池,红灯亮起,充电结束。

一切OK!以前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用各种充电电池和各种充电器。

用过的朋友大概也知道,劲牛在充电器里面应该算是比较好的牌子了。

超霸也还不错,其他的杂牌简直就是电池杀手。

在这里,正好有这些充电器的内部电路。

大家可以看看。

下图是两种充电器的外观,左图是劲牛的,右图是个垃圾充电器。

下图是对应两种充电器的内部图片。

原来认为“比较好”的劲牛充电器其实也就是一块板子、两个LED指示灯、两个二极管、两个电阻而已,而垃圾充电器为了减低成本,连板子都舍不得用一块。

更不用说什么过充保护,饱和指示的功能了。

现在才知道,有多少可怜的可充电电池死于非命,悲剧啊。

说到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一般的手机电池充电器(尤其是万能充)再不要用了。

尽管有点麻烦,但我还是推荐用手机自身对电池充电,至少绝大多数手机内部有性能优良的充电控制电路。

其实之前,还想过用专用的充电器芯片BQ2004做这个充电器的。

BQ2004能够根据以下变量对充电过程实现自动控制:Rate of temperature time (dT/dt)Peak voltage detection (PVD)Negative delta voltage (-dV)Maximum voltageMaximum temperatureMaximum time高档的NI-MH充电器用的是-delta V检测电池电压来判断电池是否充满。

电池充电时的电压曲线和放电时有点相似,开始时是比较快的上升,之后缓慢上升,等到充好的时候,电压又开始快速下降,只是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

之前常用的镍镉电池也类似,只是下降的速度和幅度比NI-MH都大。

用-delta V自动切断的充电器,由于能够准确地控制充电时间,因此可以比较可靠的使用大电流充电。

大电流充电对于镍氢电池的损害并没有大家想象的利害,相反的是,镍氢电池有个特性,就是你充的电流越大,它能放出的电流也就越大,现在很多电器消耗的电流都不小,因此使用较大的电流充电是个明智的选择,可以让电池放电更加干净。

-delta V检测是Bq2004的亮点,可是到底效果怎样还待验证,因为充放电需要大量时间去尝试,所以暂时不用。

并且BQ2004的Maximum voltage是0.8*Vcc=4.0V,不靠谱。

等以后有时间了可以研究一下-delta V检测的可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