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适应天长市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编制《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5)住建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2.1)(6)《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3);(7)《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DB34/T1950-2013)》(8)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的函;《天长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批复意见;(9)《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2)《合肥经济圈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13)《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年)》;(14)《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15)《天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6)《天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7)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文件。
(18)天长市已编制的相关规划、研究;周边城市相关规划。
第3条规划原则本规划坚持“资源保护、公平发展、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事权明晰”等原则。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年—2030 年,其中:近期为2014年—2020 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
第5条规划层次与范围1、市域镇村体系规划规划范围为天长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14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市域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东至高邮湖、西至宁淮铁路往西100米,南至宿扬高速、G345以南100米,北抵白塔河以北100米、永丰镇北部边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32平方公里。
3、城区规划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建设用地面积45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强制性内容文本中由下划线标示规划强制性内容,其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二章市域镇村体系规划第7条区域定位全国电缆产业基地、安徽省“四化同步”发展先行示范区、京都市圈省际融合发展试验区、滁州市沿苏经济带副核心城市。
第8条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天长市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路径为“开放承接,主动融入”。
推进“明确平台、梯度承接--集群化,主动对接、同城一体--同城化,合作互补、差异发展--差异化”等具体路径。
第9条区域产业发展共荣1、承接转移战略:以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强镇为载体,主动承接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制造业:培育电子信息、环保产业、医药、新材料,发展汽车产业、光伏、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其他:物流业、旅游、生态农业、居住和商业等。
2、合作互补战略:服务区域中心城市,做好配角,由竞争走向合作与互补利用南京等区域中心城市无法集聚的资源,发展中心城市无法发展功能。
重点关注:电子信息、光伏、汽车零部件、钢铁(特型钢材),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苗圃、花卉、农副产品);培育医药、新材料、物流(农产品物流)、居住(休闲居住、置业居住)。
3、参与分工战略: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与滁州市域产业分工,承担地区发展相应责任皖江城市带层面应关注:轻纺、现代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光伏材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滁州市域层面应关注:装备制造业、服装、电子信息、新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4、错位发展战略:产业多元发展的同时注重培育核心优势产业继续巩固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在第二产业中,实施创新发展思路,巩固培育主导产业,与周边地区实施错位发展。
重点关注:仪表线缆、汽车零部件(向货车、特种车辆方向培育)、光伏、特型钢材的发展。
第10条区域基础设施共建1、落实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落实《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12-2020年)》中关于G345、宁淮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积极主动对接,推进项目快速实施。
2、对接区域交通设施在《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协同规划》的指导下,落实市域范围内铁路线形、公路线形及等级等内容。
3、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落实区域1000kv高压走廊、日照-仪征原油管道、天长滁州成品油管道、区域燃气供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在南京都市圈层面协调一体化供水问题,在滁州市域层面协调医疗垃圾处理。
第11条区域生态环境共保1、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保护要求。
2、区域生态廊道控制结合湖荡湿地保护共建区域绿地,保障交界地区的生态完整性。
共同设置生态红线区域,统筹管控要求,湖边1公里线范围内的陆地禁止布局制造业,严格控制上游地区的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排放对下游水质的影响。
第12条区域旅游服务共享1、高邮湖共同开发在高邮湖生态共同保护的前提下,与扬州、淮安建立共同开发高邮湖旅游的协商机制和相应机构,通过共同打造高邮湖旅游品牌,共同举办大型旅游推介和节庆活动,捆绑招商等方式,扩大高邮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高邮湖环湖大道建设,协调布局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次景区,以及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亲水娱乐等亮点旅游项目。
2、金牛湖共同开发以《六合—天长地区协调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金牛湖旅游度假服务中心为依托,与南京市(六合区)共同开发金牛湖。
通过旅游项目的整体布局,分片设置,打造“水上乐园、度假天堂”。
第13条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1、数量目标至2020年天长市域总人口为75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到52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68-70%;至2030年天长市域总人口为90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到72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80%。
2、质量目标生态宜居: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品质化建设思路,实现生态宜居目标。
区域协调:与南京都市圈内大中城市实现产业协作,交通对接,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城乡统筹:市域范围内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均等。
持续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良性升级实现市域的可持续发展。
天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体系表第14条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开放融入、承接转移与内力发展并重,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均等发展,强一产促三产、推动产业结构良性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五大战略。
第15条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走“以生态为导向、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转型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城乡统筹、城镇化与美好镇村建设良性互动,借助区域平台、增强城镇化持续动力,强化制度设计、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大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城镇化的资金供应”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第16条城乡空间网络结构总体上形成“2133”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
“两轴”:即东西向的312省道城镇发展轴及南北向的205省道城镇发展轴,市域东西、南北联动发展。
“一核”:即天长城区综合发展核心,包括近郊的永丰镇和石梁镇。
“三心”:即市域内三个中心镇,分别是秦栏镇、铜城镇及汊涧镇,是市域内具有自身特色、有一定经济实力并且需要重点建设的区域,规划将重点支持其发展。
“三区”:即西北部绿色农业发展区、东北部水产养殖及休闲观光区、南部绿色农业及养生度假区。
第17条镇村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形成“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的四级结构。
镇村体系等级结构一览表天长市中心村规划一览表(2030年)第18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将天长市域内镇分为以下职能类型:1、综合型:具有多种职能的综合型中心城镇。
2、工贸型: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区,镇工业比较发达,并在镇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3、旅游服务型:指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规模,旅游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的城镇。
4、农贸型:一般指无特殊职能,为镇域农村服务的城镇。
城镇职能规划表第20条市域重点城镇发展指引1、秦栏镇(1)发展定位:中国电子名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小城镇(2)发展策略: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及光伏产业,培育汽车摩托车配件、机械工业、商贸物流等功能。
2、铜城镇(1)发展定位:全国重点镇、以仪表光线缆产业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2)发展策略:重点发展仪表光电缆、机械加工及精细化工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光电缆产业基地。
3、汊涧镇(1)发展定位:安徽省中心镇,华东地区重要的物流配送集散中心(2)发展策略: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产业。
4、杨村镇(1)发展定位:华东医药第一镇,全国三大拉丝模基地之一(2)发展策略: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和拉丝模具。
5、冶山镇(1)发展定位:华东地区旅游名镇,生态宜居小城镇(2)发展策略:围绕金牛湖重点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和养生度假为主的特色旅游景区。
第21条市域村庄建设标准新建低层住宅的户均宅基地面积均不得大于160M2/户。
新建以多层住宅为主的中心村用地标准控制在40~60m2/人;新建以低层住宅为主的中心村为80~120m2/人;改造与整治的村庄用地标准不宜超过150m2/人。
第22条市域城乡建设用地规划规划至2030年,天长市建设用地面积18530公顷,非建设用地156609公顷。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4500公顷,镇建设用地3240公顷,村庄建设用地2850公顷,区域交通设施用地2984公顷,区域公用设施用地3050公顷,农林用地108974公顷,具体数值见下表:天长市域城乡用地汇总一览表第23条市域城镇空间利用规划2030年市域城镇空间利用一览表第三章市域综合交通规划第24条市域铁路交通规划1、宁淮铁路线路自南京六合站引出,从新街、石梁两镇镇区西侧通过(与西部干线平行),跨过白塔河向北经过张铺、铜城两镇,最终进入淮安市。
天长市域范围内线路总长度42.7km,在石梁镇和铜城镇设置站点。
2、淮海铁路线路由扬州站引出,从市域东南方进入天长市,依次经过秦栏、金集、冶山、新街四镇后与宁淮铁路共轨,经过铜城站后,线路从市域西南方向进入江苏盱眙境内。
天长市境内线路总长度66.9km。
3、宁淮城际铁路线路由南京引出,经六合区由市域西南角进入天长市,经郑集镇西向北延伸至天长市主城区,然后经杨村镇及铜城镇西侧向北进入淮安市,规划线路长度45.5km。
天长市域共设天长站和铜城站2个站点,其中天长站(城际铁路)设置在天长城南新区与经济开发区之间。
4、滁天扬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滁天扬城际铁路,线位从滁州高铁站引出,沿滁扬高速南侧进入天长市天长站(与宁淮城际共站),而后由天长站引出,经过郑集镇、冶山镇及金集镇进入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