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初中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命题作文应对策略
三种命题方式:
词语式命题
短语式命题
句子式命题。

1. 用一个词作题目
这样的词通常有两类:具有抽象意义的词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做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这一类的词只提供了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定性,只以这个词的意思为中心即可,审题比较简单。

有比喻义的词: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珍贵的礼物》,《墙》遇到这类题目,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或引申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2.用短语做题目
《我的老师》《我与老师》
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

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

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

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

“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有意义的生活》《父辈》
《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

再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也是个动宾短语,但比较复杂了,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

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写作时就可以抛开时间、地点不去考虑。

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3. 用句子做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
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
1.“你”是谁,写一个“你”,还是写几个“你”?
2.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
3.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
4.“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

“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

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

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应对策略:
1.揣摩题目中的暗示
题目中的暗示包含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例1 “在尝试中成长”
分析:
(1)中心的暗示:“成长”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中心。

“成长”一词理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文章中心是否偏离。

即精神、能力、智慧等的积极地变化;
(2)选材的暗示:“尝试”是突破口,什么尝试?什么叫尝试?回到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了写作的材料是可以很广泛的:精神上,某个方面的第一次感悟;生活里,某一个事件的第一次经历、第一次尝试;学习上,第一次的突破……可以说,选材上是特别广泛的(3)基本内容的暗示:尝试了什么,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提升了什么能力,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谁在尝试?这些在文题中都有暗示。

必须是自己的、积极地尝试,内容上要求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4)重点的暗示:“在尝试中”规定了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尝试,事件应当具体,“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是顿悟,强调写作的过程中应该侧重自己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写出变化,所以,“尝试”和“变化”应该是这次作文的重点。

也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事件的每个发展阶段中应该有“成长”体现其中;
例2“因你而精彩”
分析:
(1)中心的暗示:对“你”的赞颂;
(2)选材的暗示:“你”是突破口,古今中外、人事物情、琴棋书画、花鸟鱼虫……只要能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均可入围;
(3)基本内容的暗示:你是谁或什么,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感悟。

(4)重点的暗示:你怎么了或者说你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带来了怎样的精彩,这才是文章中写作的重点,这一点写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

2.审清文题中的修饰语
题目中有一些修饰语,对作文有具体的要求,这也需要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加以注意
例“可喜的变化”
分析:文题中“可喜”二字对“变化”起了限制的作用。

其实,“变化”有两种,既有好的变化,也有坏的变化,此文修饰语规定了必须写好的变化。

文中还要用富有表现力的材料写出变化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写变化后的情景,对比中强调后者,才能突出“可喜”之处。

另外,文章还应有适当的议论,以便点出“可喜”的深刻内涵。

3、审清题目的限定词
在一些中考命题作文中,会出现一些限定词,但是在写作中很多人不注意,往往会导致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

例1“那是一首诗”
分析:
“一首”点明文章中应该是一个事件或者说是一个彼此有联系,能够和在一起的事件,决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写成几个片段,只照应主题,缺乏联系,导致变成那是“几首诗”。

例2“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
分析:
“一切”很容易被忽略掉,那么什么是“一切”呢?怎样表现“一切”呢?至少应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面才能被称为“一切”,比如学习和生活,比如学校、家庭、社会,比如物质和精神……
3.审清题目前面的引导词
命题作文前的引导词是什么?为什么要有引导词?其实,引导词是对命题作文题目的进一步说明,是为了降低命题的难度或者规定命题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启发学生习作思路的方式,因此,审清引导词,然后和自己所审题所发现的信息互相印证,就能知道,命题作文该写些什么。

例1:在成长的路上,尝试是人生的必修课。

比如: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每一次尝试不一定都成功,但一定会有收获。

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

勇敢尝试吧,让我们在尝试中成长!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体验,以“在尝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分析:
“尝试着举手发言,尝试着参加竞赛,尝试着克服困难,尝试着宽容待人……”显然是告诉了我们写作选材,“在尝试中,我们的智慧得到了增长,能力得到了提升,人性得到了升华”显然是告诉写作的中心,这样看来,与我们在第一项审题时是一致的。

命题作文写作示例:
岁月如画,生活如诗。

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去尽情描绘,用心抒写。

题目:那是一首诗
审题:
①“诗”是让人感受温馨的显示卡,由文题中的“诗”字,我们可以确定,要写的内容一定是给我们以欣喜、感动、美好之类的东西,留在我们心底的一定是最深刻、最感人,且愈久愈香的记忆。

引导词中“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也暗示了这一点。

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那”具体化。

②题目前的引导语既印证了我们的想法,又拓宽了我们的思路。

它具体而又明确地告诉我们写作的内容,“岁月”“生活”,可以是某个时间,也可以是某一类生活,还可以是我们人生路上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感人至深的诗篇”)。

确定写作内容:
我们在动笔前,最关键的就是给“那”确定一个具体的指代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指代时间。

如“童年”“初三”“春天”“夏夜”等等
②指代地点。

如“故乡”“349宿舍”“清晨的校园”“晚自习时的教室”等等
③指代人物。

如“父爱”“奶奶的唠叨”“师恩”“友情”等等
④指代景物。

如“那片草地”“那微黄的灯光”“那孤独的树”等等
⑤指代其他事物、事件等。

如“名著”“活动”“精神”等等
……
巧妙组织结构:
①用小标题结构全文。

如写“大自然是一首诗”时,就可以用四季的色彩来拟小标题:绿色序曲、红色乐章、黄色乐章、白色乐章,从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

②用课本剧结构全文。

如写“349宿舍是一首诗”时,就可以运用剧本的形式组织结构,幕启、寝室成员陆续登场、落幕,还可以设计话外音等,从而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③用诗的结构组织全文。

如写“初三是一首诗”时,就可以如此组合镜头:序——酸,第一节——苦,第二节——辣,尾声——甜。

以此表现“我”对初三生活的感悟:刚进入初三,感到生活异样,接着尝到紧张之苦,临近中考感到竞争的火辣,中考揭晓感到收获的甜蜜。

……
其实,组织结构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就一定能写出美文佳作来。

确定写作手法和写作详略:
写作手法有很多种,但是一个总的原则是:内容单调了,“我”就变。

比如,如果写“那片草地”,景物单一,但我可以变化时间、变化心情、变化视角去观察去描写。

比如,事件如果太平常了,就变化自己的叙述方式,变顺叙为倒叙,运用其他一些写作上的技法去让平地起波澜。

这样,作文才会真正做到“文似看山不喜平”,让文章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感染力。

至于详略的安排,那就是看审题中题目强调的重点是什么了。

此处不再赘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