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一、本课题在省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省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在广泛搜索并梳理的基础上,主要概述三点:①他人研究这个问题已取得的可供我们借鉴的主要成果;②我们认为他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涉及的研究角度等;③我们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并列出具体的子课题。
)目前,国内研究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的主要有:山东蒙阴实验中学“高中实效性读写结合模式研究”、宁夏青铜峡市邵刚中学“农村初中语文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牡丹江市教育局教研室“读写结合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等。
从研究的对象上说,他们研究的角度各不相同,研究的基本情况也各有区别,并且在初中作文教学领域,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是“主题式读写结合教学实践”,是对传统的读写结合的继承和发展,切入口较小,方向明确,容易操作。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师生同读”的常态作文教学程序,建构一种容易操作、富有成效的写作课堂教学模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读写能力的大面积提高。
其中子课题设立如下:1.主题阅读文本选择之研究2.学生习作升格指导之研究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写本课题组成员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并作为课题来研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①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新课程最大的理念转变在于,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根据这个理念,中学的写作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方法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的写作过程和对写作的情感态度。
写作课和阅读课一样,需要一个可以供大多数教师操作的模式,而这个模式要融汇新课标理念中的三个方面。
②作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生的记叙文写作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教学的教学观点莫衷一是,教学模式往往是有式无模,作文教学扑朔迷离,低效无效作文课比比皆是。
和中学阅读课的理论少于实践相比,写作教学却呈现出另外一种状况:理论泛滥,课堂实践缺乏。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
”实践永远应该大于理论,理论必须来源实践。
而目前中学写作课的理论又大部分来自那些已经成名的作家学者,这些已经达到“直觉”写作状态的写作者的理论无法指导处于“感觉层次”的习作者,中学教师必须给写作课堂提供处于“写作知觉状态”的东西,让处于写作“感觉状态”的学生伸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
学生对写作提不起来兴趣的原因在于:写作的激趣阶段主要来自教师的写作理论和写作轶事的讲述,以及那些游离于学生情感哲思和写作内涵之外的写作素材的归类指导;写作指导阶段基本是写作技巧的发挥,有些技巧教师也不会使用,只是照搬参考书籍;写作讲评阶段缺乏具体的操作步骤,或者是教师的疲惫写评语,或者是学生写完文章后如石沉大海,不了了之;整个初中阶段缺乏学生写作个案的研究和积累,不能形成稳定的初中生记叙文写作层次及个案的研究以及积累。
过去,无论是从教材编排、教学时数等客观因素方面,还是教师在教学的主观因素方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都是重读轻写。
尤其是新课改后,个别老师对如“多读少讲”、“以读代讲”、“重读重悟”等一些理念的理解有所偏颇,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反反复复的朗读活动。
整个堂课是热热闹闹,“书声朗朗”。
然而这些朗读活动,都是让学生为“读”而“读”。
没有读中谈悟,没有评读提升,更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冷落”一旁,更谈不上什么“读写整合”、“读中悟写”了,因此研究在阅读教学中来选取着笔点,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写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哪几个具体问题)新课程强调“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写作课不只是学生自己心灵和语言的表演,而是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共同写作共同提高的舞台。
中学写作课需要一种容易操作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投入到写作实践之中去,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主题式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试图做到用各种不同形式的课型,将不容易明晰化的写作指导和讲评过程呈现在课堂上。
它强调教师全程参与写作过程,教师在自己写作和教学生写作中成长。
1.让学生养成喜爱读书、善于写作的习惯学生读写习惯的形成需要课堂教学,更需要一系列的阅读写作活动的支撑。
我们将通过老师美文推荐阅读、学生自主寻读、家长支持促读等形式,营造读写结合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大面积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水平。
2. 建构一种容易操作、富有成效的写作教学校本教材作文教学之所以处在放任自流状态,是因为缺少一套系列化的写作教学指导教材。
本研究力图通过努力,将材料和理论相结合,形成系列化的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切合励才特色的写作教学校本教材。
3.形成“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结合、师生同写”的一体化作文教学常态模式传统的“多读多写”观念注重“养”,即养作文之气,但过于笼统而缺少细化的引导,现行的作文教学,虽然力图注重审美与实用的统一,却割裂了作文教学时代背景的特征,在这种观念下,作文教学粗放型,教者几乎是不作为。
而本课题下的这个模式通过精选同类文章、阅读积累点评、细化模仿之格、自主创新运用、师生共同修改、同材料迁移训练等环节,让学生读中促写,写中带读。
,本次课题研究力求达到让写作课像阅读课一样,有不同的课型,从写作前的指导到写作后的讲评都有不同的课堂支撑,也就是让学生和老师在各种各样的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写作任务,而不是教师布置了题目,学生自己下去任意去写,教师要有具体细致的写作指导。
试图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写作时都有方向,都有抓手。
写作不只是教师的事情,也不只是学生的事情,而是二者语言智慧互动互生的过程。
课题实践中,有教师精选文章做“模仿之格”、研读“格”进行审美意蕴写作技巧鉴赏、下水写作、学生习作升格等环节,将教师牢牢地吸引在写作实践中,是教师的勤奋而富有热情的写作实践引领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进步,而不是教师的天花乱坠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技巧的讲述引导着学生写作。
4. 带出一支热爱写作教学研究的语文教师队伍本课题研究需要教师在读和写上下一番实实在在的功夫,必须“下河趟水”才能学会游泳,那种蜻蜓点水和花拳绣腿的架势,是无法进行课题研究的,因此,最终,课题可以带出一支读写能力较高的教师队伍。
2.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核心概念“主题式读写结合”是通过主题范文收集、阅读积累、自主创新、修改升格、记忆储存、迁移训练等环节促进学生有目标地阅读,有兴趣地写作的作文教学模式。
(2)核心概念界定“主题式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研究”中的“主题”是以“我”为中心,联系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自然、文学、艺术(包括音乐、美术、建筑等)、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形成的“我与生活、我与自然、我与文学、我与艺术、我与传统文化”系列化读写版块。
每一个主题下的范文顾及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包括一些学生的优秀范文。
“主题式读写结合”尊重“我”的体验与感受,在“主题”中促成读和写在线、面上的延伸与拓展。
“读写结合”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语文教学总结的规律。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本途径。
读、写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标表述形象地解释这种教学思想的具体操作,写作是体验,阅读是借鉴,修改是提升。
它把语文教学中原本独立的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构建了写、读、改三位一体的教学样式。
把传统的阅读教学转向“为读而写”,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言语的表现——写作。
语文课程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积累。
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再把所积累吸纳的这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等按题目要求准确生动具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倾吐出来。
关于语文课程中的写,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是读的物化形态,也是可提供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检测的主要对象,千读万读,只为一写。
从这些意义上看,写起码是读的目的之一。
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显然,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有人比方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
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张志公也说:“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的前提;没有正确、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
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阅读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
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
读一篇文章,先要感知议定,从字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
这是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部分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侧重于理解。
阅读还有一个与上述逆向的心理过程,即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分析过程。
这个过程侧重于运用。
它从已经探索到的中心思想出发,研究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剪裁取舍谋篇布局,怎样根据中心的需要记叙描述,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等。
这个分析过程与理解过程正好反向,是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局部,从本质到现象的过程。
阅读的第二个过程恰好与写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本身已包含了作文教学的指导,读写结合是自然形成的客观规律。
模仿具有重要的智力价值,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为创造必须有一定的范例为基础,它是对己有范例的概括和重新组合。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
有了模仿这一中介,以范文为榜样,仿句、仿段、仿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主要阐述,本课题研究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等,尽量写得靠实可信,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一定在与本课题的研究有密切的因果联系;理论价值主要阐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研究者的理论素养可能得到哪些提升,对相关应用理论有哪些新的理解等。
①实践意义:本课题借助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通过主题阅读积累,尽力挖掘文本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