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一、链接月考: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
在湖南桃源,在重庆酉阳,在闽中的桃源洞……此刻,我又走在一个叫做桃源的风景点。
尽管这儿从未留下过陶渊明的足迹,却并不妨碍导游宣称此地才是正宗的桃源:陶翁本就未曾涉足桃源,《桃花源记》说的只是渔人的故事,那个渔人误入的肯定是这里。
你看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
再说,这样的好山水,酷爱幻想的陶渊明,怎么不可能在梦里到此神游呢?……人世间或许不会有桃源,所有寻觅桃源的人,都注定像那个武陵渔人,再也不得桃源之门而入。
渔人是这样,陶渊明也是这样,真正的桃源是永远找不到的。
正因为找不到,才会有《桃花源记》那样的神来之笔;正因为找不到,桃源才会有永恒的魅力。
对于每个寻觅桃源的人来说,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
何必苦苦追寻呢?当静夜来临的时节,当晨曦初吐的时候,请安顿好你的心,静静咀嚼桃源的滋味。
17.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这样的意象屡屡出现在梦境,这样的梦境屡屡印证在现实。
(2分)答:人们内心向往着自由自在的桃源美景,并在自然与现实中寻找、仿造桃源美景。
(2分)(2)桃源只在心中,只在梦里。
( 2 分)答: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灵为功利所困,人造“桃源”不能真正抚慰现代人这一精神创伤,真正的桃源是人们心中宁静..的精神家园。
(2分)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当城市穿越生命》还有南京,沉郁葱茏的梧桐掩映之下,一步青砖就踩疼一段典故,六朝金粉褪色为黑白里泛黄的一帧薄纸,看见胭脂井时,清冽的井水里已经辨不出脂粉的嫣红,“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那段悲恨相续的幻变还兀自凝碧于寒烟衰草中……我曾经拉了当地的朋友带我去寻觅那一段“潮打空城寂寞回”的石头墙,问了许多人之后,穿越过一片辽阔的垃圾场,终于,一处石头城墙根下吝啬..地展露出一带不太长的斑驳苔藓,浪涛拍打的动静却早已经平息……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一步青砖就踩疼一段典故”的表达效果。
4分。
答:运用移用(或拟人)的手法,(1分)形象生动(1分)的表现了南京城昔盛今衰的巨变,表达了作者无比痛惜之情,给人以深沉的感慨。
(2分)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愁乡石》我不知道四百五十海里有多远,也许比银河还迢遥吧?每次想到上海,总觉得像历史上的镐京或是洛邑那么幽渺..,那样让人牵起一种又凄凉又悲怆的心境。
我们面海而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追想多柳的长安与多荷的金陵,我的乡愁遂变得又剧烈又模糊。
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①。
明孝陵的松涛在海浪中来回穿梭,那种声音、那种色泽,恍惚间竟有那么相像。
记忆里那一片乱映的苍绿已经好虚幻好缥缈了,但不知为什么,老忍不住要用一种固执的热情去思念它。
19.文章前后重复出现两个独句段:“最可惜那一片江山,每年春来时,全交付给了千林啼鴃。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5分)答:借笼罩故土江山的杜鹃的哀鸣抒发心中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不得相见的哀愁与怅惘。
(2分)前后反复出现,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浓烈的抒情氛围,强化了乡愁这种情感;(1分)在结构上前后照应,文脉畅通,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1分)又使文章在语言上有雅致蕴藉的表达效果(1分)长沙市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木偶戏》⑾这是操纵者最为心满意足的时分,只是他将得意严严地盖在帘布下面,他是一个在他制造的戏剧里并不存在的人。
他的每一个指关节都不可思议地机巧,俨如机器中那些最奥妙的部件,弹指之间,便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反掌之下,便是冬去春来,秋去冬来,天翻地覆,换了人间。
帘布之上的每一段剧情,都牵在他的指关节上面,场地之上的每一阵波动,都系在三尺帘布的戏台上面。
他无处不在,又从不现身。
正因为他不现身,鬼才成其为鬼,神才成其为神,英雄方能平定天下,霸主方能统慑四极,木偶方能摆布看客,看客方能服膺木偶。
天上地下仿佛真有一只翻不出去的手,这叫命运。
19.文章第11段说:“天上地下仿佛真有一只翻不出去的手,这叫命运。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从内容上看,这句话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一方面是指木偶操纵者以非常灵巧的手法自如地掌控这些木偶,让他们表演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另一方面也是说戏台上下各种人物的故事,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掌控着。
(2分)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承上启下,作者由上文中木偶的操纵者操纵木偶的表演,木偶则操纵着看客的情绪,联想到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操纵着万物的命运之手;由此引出下文中对被人操纵着命运的老牛的生活的描述,并深化文章的主旨。
(2分)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爱晚亭》梦中看见了两年前死去的祖母,和去腊刚亡的两个表弟妹。
祖母很和蔼地在微笑着抱住我亲吻,弟妹则牵着我的衣要求我讲《红毛野人的故事》,我似醒非醒地在觉伤心,叹了一声深长的冷气。
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17.“清醒了,完全清醒了;打开眼睛,满眼春色,于是我又忘掉了刚才的梦。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4分)解析:满眼春色激励了“我”的意志(1分),让“我”痛下决心(或“彻底明白”之类)(1分):“我”必须从失去亲人的伤感中摆脱出来,(1分),必须割舍亲情甜蜜幸福的牵绊(1分),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后两点可概括为“抛却对家人的眷恋和割不断的情感”等类似意思。
分析时要扣住“完全”“忘掉”等关键词语)二、知识解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一)、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三注意”是指:1、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2、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
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
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1、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可参考“阅读知识点归纳”)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2、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详见“阅读知识点归纳”)3、“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二)、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1)比喻: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
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1)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2)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
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三、高考真题: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5题《总想为你唱支歌》(1)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
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会猛然醒悟: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那里挤满了人,矗满了楼,停满了车。
人们会发现,大西北正在呼唤我们。
尽管那里的风是干燥的,水是咸涩的,但那里有可以让鸟儿展翅翱翔的天空,那里有可以让生命茁壮生成的绿洲。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2007年高考天津卷第19题《雪野里的精灵》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
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
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
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
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
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四、答题模式归纳:五、课堂演练:思念是人生的彩虹⑴思念是一种享受。
比如,在冬日里思念起小花萌芽的早春,在春日里思念起十月的枫红;闷热如煮的夏日里,忆起冬日飞舞的雪片;或是在冰河封冻的严冬,突然记起百花争艳的盛夏,都会给人的精神带来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