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磨课心路历程
张微在经历了两年的“休养生息”后,我又重返了“课堂”这个舞台,接到上精品展示课这个任务时,我还是很有些紧张的。
这么久不曾好好学习,不曾钻研教本了,我的课堂教学还能跟上现在的“步伐”吗?还能跟上现在的理念吗?怀着忐忑的心情,我选择了一篇选读课文《咕咚》,开始了我的磨课历程。
因为这是一篇选读课文,在的教学目标把握上,我还是真吃不准。
网上查找了很多关于这篇课文的资料,几乎都是京教版、苏教版等的精读课文设计,也有的是把它放在二年级才上的。
我想,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上,肯定是要以略读课文来处理的,但如果把这课当作略读课文,又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呢?在反复读课文后,我决定,就以梳理课文内容为主,学完故事后再让孩子们感受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同时,这篇课文的语言比较有趣,再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读读这个故事也不错。
就这样,三个简简单单的目标确定了。
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以说,我是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啃”出来的。
因为这篇课文可供参考的设计资料实在是很难找,我只好完全靠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解读出设计的思路。
在静静的一个晚上的沉思后,我想以猜测“咕咚”是个什么东西、动画视频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课文2、3段的教学,紧紧抓住“读”这个方面,去完成我预定的教学目标。
为了突出悬念,我还特地让孩子们不预习就进课堂,相信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几经修改,一个多星期后,我的上课初稿总算是“出炉”了,可离展示时间也就只有一个多星期了。
在整个磨课过程中,同年级老师,同教研组老师给我的帮助和有益建议还是很多的。
第一次上完课后,黄丰英老师就觉得这样的课堂没有什么“语文味”在里
边,究竟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一点也听不出来,甚至有点像品德课。
为了增加“文味”,我又把中间的主要教学重新设计,以上语文课的思路,多提几个“语文性”问题;后来,又有老师觉得课尾的分角色朗读课文没什么效果,学生既读不熟练,又读不出味道,因为是戴着头饰读的,有的孩子还因为头饰出了问题,连自己该读的文字都没跟上。
最后的回读课文还是很重要的,于是,我干脆把课文中的一句句话,一个个角色都打出来,投到大屏幕上,让孩子戴上头饰,到讲台上来演一演,再看着屏幕内容读一读,这样一改,效果果然好多了。
还有朗读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连接等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几经修改,直到上课的前一晚才算勉强定下了。
精品展示如期举行了,虽然听课的老师不是很多,但我受到的各位同仁的指正还是很有益处的。
比如,在故事环节的设计上,还可以更突出“疑问连连”的教学线,激发孩子的求知热情,在主要段落的教学上,还可以更丰富多样一些等等。
现在,课已经结束了,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但回头想想,这次磨课给我更多的不是累,而是收获。
衷心感谢大家的帮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