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典型经验: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内涵、意义与启示

典型经验: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内涵、意义与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内涵、意义与启示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与内涵“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所提出的。

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

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着力点。

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在于它更关注其中的人,即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所突出的“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之路。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强调质量。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简单地从农村向城镇转移,也不仅仅是城镇高楼的建设,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即农民的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建等。

而这些特征又可进一步归纳为集约发展的城镇化、和谐发展的城镇化以及城乡统筹共建的城镇化。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与内涵2015年初,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为了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特色小镇”运应而生。

“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特色小镇是以某一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

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色小镇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的一个方向,特色小镇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特色小镇不是“镇”,它不是单纯的行政地域划分,不是行政区划单元,这也是乌镇、西塘等传统名镇没有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原因;特色小镇不是“区”,它不是传统的工业功能区、旅游区等产业功能区块;特色小镇也不是“加”,它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或学校”式的“大拼盘”,也不是特色小镇。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

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

(三)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高度耦合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特色小镇的科学内涵,我们不难发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高度匹配。

1、概念关联性从概念上来看,新型城镇化关注的是“镇”的实体概念,而特色小镇关注的是“镇”的功能性概念。

但是两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镇”的概念在产业集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功能性拓展。

2、本质同根性无论是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还是农村就地城镇化,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实现要素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与集聚,通过市场力量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尤其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通过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与集聚,促进农村人口与其它生产要素不断向区域内产业基础较好的小城镇集聚。

而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强调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单个产业壮大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3、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

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均衡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目标上来讲,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4、功能趋同性从功能上来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施行都将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重大角色。

通过产业集聚优势的发挥,促进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两者都能有效破除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在政策评估过程中,任何政策的有效性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之上。

特色小镇的建设与以下理论体系息息相关又有所区别与创新。

(一)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着不同的理论解释范式,这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分工协作理论亚当斯密首先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

他将分工分为三种,正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

马克思进一步描述了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这正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规模经济理论马歇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他进一步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3、产业区位理论:从产业集聚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因。

4、增长极理论在分析经济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增长时,该理论引入了“推动性单位”和“增长极”的概念。

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它经济单位增长。

而所谓增长极是集中了推动性单位的特定区域。

增长极同时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除此之外,还有诸如技术创新理论、基于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理论等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做了解释。

通过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特色小镇的建设正是基于“产业”来进行布局的。

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

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依据。

(二)卫星城镇理论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

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

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

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

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国际经验(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然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

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利地推动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同时,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当前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基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重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

特色小镇建设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特色小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如上所述,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国内很多地区开始试验之外,很多国际上类似的“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也值得借鉴。

1、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企业小镇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惠普、英特尔、苹果、思科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

2、美国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美国格林威治小镇占地面积只有区区174平方公里,是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小镇。

但不凡的是,这座小镇里却集中了超过500家的对冲基金公司,其掌握的财富规模更是惊人,仅BridgeWater这一家公司就控制着1500亿美元的资金规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美国格林威治基金小镇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再加上它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了大批的经纪人、对冲基金配套人员等进驻,其就业人数较1990年已经翻了好几倍。

3、法国格拉斯:农业产业化小镇格拉斯小镇位于法国东南部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大区滨海阿尔卑斯省,是法国著名的小镇。

地中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这里花卉种植产业,自18世纪末,这里的香水行业就非常的昌盛,这个法国美丽的小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原料供应地,因此格拉斯又称法国香水小镇。

4、法国依云:旅游疗养小镇依云镇位于法国Haute-Savoie地区,坐落在日内瓦南岸,这个小镇呈半圆形湖面而建,在小镇的背后,阿尔卑斯山高耸入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