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洗90/万吨重介质选煤技术改造项目环评报告1.2评价目的及评价指导思想1.2.1针对该项目的工程特点、污染特征和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本项目的评价目的如下:(1)厂址选择方面:通过本次评价,要明确回答拟建厂址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可行性,并搞清本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工程分析方面:通过详细分析建设项目的工艺路线及技术特点,并类比调查国内外同类型生产企业的实际操作情况,论证本项目所采用的工艺和污染物治理措施的可行性,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污染治理方案。
在摸清建设项目的产品结构方案、生产工艺路线、环保治理设施和配套公用工程“三废”排放、综合利用情况的基础上,找出生产中污染物排放的源项、源强,进行污染特征分析。
(3)环境影响方面:通过大气、声学的影响预测,回答拟建项目建成后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表水重点分析煤泥水闭路循环的可靠性;地下水重点分析矸石堆存对当地地下水的影响。
(4)环境管理方面:通过评价,为项目的建设审批、工程设计、建设管理、清洁生产、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1.2.2(1)以各项环境保护法规、评价技术规定、环境标准和本区域环境功能规划目标为依据,指导评价工作。
(2)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的原则,制定可行的和可操作的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本工程污染物达标排放,且满足总量控制方案的要求。
(3)评价工作要在认真了解当地环境特征、环境功能要求及工程排污特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评价工作的重点,使评价工作有的放矢。
(4)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书力求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条理清楚,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明确可信,防治对策实用可行。
(5)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充分利用现有资料,争取以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评价效益。
1.3编制依据1.3.1任务依据(1)山西省灵石县通宇煤运有限公司《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004年9月15日;(2)《关于灵石通宇煤运有限公司入洗90/万吨重介质选煤技术改造项目立项的批复》晋中市经贸技发[2004]62号1.3.2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技术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9月1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改),1996年5月15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996年4月1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1999年10月31日;(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10)国务院国发-〔1996〕31号《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11)晋政发(1997)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1997年2月;(12)《山西省环境保护条例》,1997年7月30(13)《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996年9(14)《山西省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7(15)《山西省水环境功能的划分》(DB14/67-94(试行)),1994年10月;(16)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计价格〔2002〕125号,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年;(17)山西省环委、计委、经委晋环字[1990]10号文“关于印发《山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细则》”,1990年7月;(18)国家经贸委1999年第1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1999年12月;(19)《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正)》,山西省人大,1997年7月30日。
1.3.3 参考资料(1)《灵石玉成工贸洗煤厂新建60万吨/年选煤工程可行性报告》,2004年4月;(2)山西省灵石县通宇煤运有限公司提供的有关技术基础资料;(3)灵石县1995年年鉴;(4)《开发建设环境管理》,侯正伟编,2003年6月;(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法规、政策性文件汇编》,山西省环境保护局编,1999年9月;1.4评价等级根据《山西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技术规定》中确定的综合指数法,结合工程特征及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和环境质量现状水平,确定评价等级详见表1-1。
表1-1 灵石玉成工贸洗煤厂新建60万吨/年选煤工程评价等级综合评分表由表1-1分析结果,结合工程情况,工程无采暖锅炉且洗煤水闭路循环,因此确定本项目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
1.5本工程项目在施工期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且建设期较短,为短期影响;而在运行期对环境影响相对较大影响,为长期影响。
因此本次评价以运行期为主要评价时段。
1.6根据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级,以及本次新建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本工程不建设采暖锅炉,结合工程建设特点,确定本次环境评价范围如下:环境空气:以选煤厂为中心,以主导风向西南为主轴,向西南、东北各3km,西北至东南以沟谷宽度2km为界,约12km2的范围。
噪声:厂界四周及关心点玉成村。
1.7评价重点根据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状况和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以及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本次评价工作重点确定为:以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为基础,以大气、水体环境影响评价为重点,对固体废物、噪声仅进行一般性分析。
同时在进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综合治理措施。
1.8评价标准1.8.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标准值见表1-2~表1-5。
表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Nm3表1-3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表1-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 mg/l表1-5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类标准)1.8.2排放标准(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2)《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Ⅲ类标准;(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
详见表1-6~1-8。
表1-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1-7 声学评价标准单位:dB(A)表1-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mg/l1.9评价功能分区及敏感点评价区内无文物保护单位和名胜古迹。
通过对厂址周围踏勘、考察、资料收集和走访当地群众,在评价区内本工程的环境敏感要素为:厂址周围的村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达到二级标准;地表水体达Ⅳ类水质;声环境满足2类区要求。
2评价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概况2.1 项目地理位置项目所在地灵石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地区西南端,地处黄河支流汾河的中游,在原盆地与临汾盆地之间。
县境的地理座标为东经111°20′——112°之间和北纬36°40——37°之间。
东隔绵山、石膏山(均属太岳山脉)等山峰与沁源县为邻;西至老虎山、中华山、兴旺塬与交口县毗连;北至秦树塬北山、望川垣分别与介休市、孝义县接壤;南至逍遥岭、罗汉塬分别与霍县、汾西县相连。
全县东西宽53.5公里,南北长39公里,全县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县城在汾河谷地,即汾河汇纳支流静升河之处。
从县城中心到省城太原的公路距离为150公里。
该项目厂址位于灵石县郊县城西南,大运公路由厂区北部通过,距离大运公路(108线)4km,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厂址地理位置见图2-1。
2.2 自然物理环境2.2.1 地形地貌灵石县地处山西黄土高原,位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衔接的隆起地带,地处晋中、临汾两大盆地的隆地带,丘陵面积大,地形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
全县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93.2%。
全县地形东西高、中部低,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长期以来风雨洪流冲刷,形成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土石山地。
县境由东西两山向中部汾河谷地自然形成三级阶梯。
县内最高山峰为绵山之牛角鞍,海拔为2566.6米。
本工程厂址区地形开阔,地势较为平坦,利于工程建设。
2.2.2 地质灵石县境内地质特征以次古生界沉积岩地层为主,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表现为断裂和褶皱,而断裂主要集中在两渡南关、西许以东及军寨以南,因此不仅在地势上呈现东高西低,地层分布也从东到西具有由老到新的特点:东部属霍山隆起,是由一系列北北东方向的背斜和向斜组成。
断层以北北西方向为主,而北东方向的断层次之。
出露最老的地层为太古界下的变质岩系,其次为长城系地层。
中西部为霍西凹陷,也是由一些宽缓的北东方向的背斜和向斜组成,断层则以北东方向和近于东西方向的两组断层所组成。
出露的地层包括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及奥系和上古生界的石碳系地层。
新生界松散沉积和黄土层大部分沿沟谷和岭脊分布。
本工程厂址无不良工程的地质状况,所处区域为第四界地层及陷落盆地疏散层。
土层自上而下由杂土填,湿陷性黄土、亚粘、卵砾层组成。
2.2.3 水文地质(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根据地层岩性特征以及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区域内地下水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碳酸盐岩岩溶水;变质岩、碎屑岩基岩裂隙水及松散岩类孔隙水,分述如下:①碳酸盐岩岩溶水含水岩组以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灰岩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400m左右,裂隙、溶洞发育,富水性好,属山西著名岩溶大泉—郭庄泉岩溶水系统。
郭庄泉域北部和西部以吕梁山背斜轴太古界片麻岩为其天然边界,东以汾阳一义棠断层及霍山断裂为界,南止下团柏断层。
南北长约110公里,东西宽约57公里,属向斜储水构造。
泉域面积约5660km2,郭庄泉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大气降水在裸露碳酸盐岩区直接入渗补给;二是河川径流在适当部位的渗漏补给。
据调查,大气降水直接入渗补给占泉域地下水补给量的88.3%,汾河在义棠至什林间的渗漏补给占泉域地下水补给量的11.7%,拟建设用地所在区域位于此段。
郭庄泉域地下水迳流方向为由东北及西北部向南部运动,在什林至泉口一带及两岸形成岩溶水汇集区。
在多年平均流量7.2m3/s(1956—1999年)最大年平均流量9.86m3/s(1964年),最小年平均流量2.83m3/s(1999年)。
在霍县东湾-郭庄汾河河谷出露成泉。
郭庄泉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²SO4—Ca²Mg型,矿化度0.34—0.92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