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微型小说

走进微型小说

课程名称:微型小说初探课时设置:5节课(每节课10分钟)考核方式:课后选择题50分学习结束后鉴赏文章30分学习伙伴互评20分课程目录:一、什么是微型小说?二、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三、微型小说的人物与环境——特写式写意四、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五、微型小说的标题——深邃的“眼睛”课程设计:一、微型小说的定义经典文本导入: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弗里蒂克·布朗的科幻微型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鲁迅论及短篇小说时说:“在巍峨灿烂的巨大纪念碑底的文学之旁,短篇小说也依然有着存在的充足的权利。

”“不但巨细高低,相依为命,也譬如身入大伽蓝中,但见全体非常宏丽,炫人眼睛,令观者心神飞越,而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因此哪些终于为人所注重了。

”在小说的珈蓝殿堂中,长篇小说犹如壮丽的长廊,中篇小说好似挺拔的栋梁,短篇小说是“画础”,微型小说就是“雕阑”。

雕阑虽细小,但是却给人更为分明,更多的蕴藉。

我们常常说长篇小说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微型小说相对而言,就是长河中的水珠和浪花,但“一滴水里看太阳”,短小的篇幅却蕴含宏大深邃的主题,给人以“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效果。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

他认为微型小说应当具备这三个要素: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

一篇微型小说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它本身的容量。

如何“以小见大”是微型小说的灵魂。

我认为上等的微型小说应该具有下面的艺术特色: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微型小说的人物——特写式写意、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微型小说的标题——深邃的“眼睛”。

我们将在第2-4节课中学习这些内容。

推荐作家和刊物《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二、微型小说的情节——突转与留白微型小说属于小说的一种,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和环境必须具备。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微型小说的情节有何艺术特点。

微型小说因其篇幅犹如径寸之木,要求作者以更省略、更简洁的方式对于故事情节进行处理和表现,微型小说的情节主干突出、枝蔓稀少,同时又让读者感到“耐读”和“刺激”。

其原因就在于情节需要设置“突转”。

突转,是突然间使情节的发展朝相反的方向转变,作品在这种反转中,形成矛盾和错位,一种曲折与变化,并且迸发出新的内涵,也就是留下空白,引人思考之处。

欧亨利善于处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善于运用留白的手法,《二十年后》《麦琪的礼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花园里的独角兽[美]瑟伯从前,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一个男人坐在厨房角落的小饭桌旁,刚从他的炒鸡蛋上抬起眼来,就看见花园里有只洁白头顶长着金色角的独角兽,在安详地啮嚼着玫瑰花。

这个男人上楼到卧室去,见妻子还在酣睡,他叫醒了她。

“花园里有只独角兽在吃玫瑰花呢。

”他说。

她睁开了一只眼睛,不高兴地看了看他。

“独角兽可是神兽。

”她说完就又转过身去。

男人慢慢下了楼,走出屋子来到花园。

独角兽在那儿,正在郁金香花丛中慢腾腾地嚼着。

“来这儿,独角兽。

”男人说,他拔起一支百合花给它,独角兽悠然自得地把它吃了。

由于花园里有只独角兽,这个男人喜出望外,又跑到楼上叫醒妻子。

“那只独角兽吃了一支百合花。

”他说。

他妻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冷冷地看着他。

“你真是个神经病,”她说,“我要把你关进疯人院里去。

”这个男人从来都不喜欢“神经病”和“疯人院”这种字眼,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花园里还来了只独角兽的当儿,听来就更不入耳了。

他想了想说道:“等着瞧吧。

”他走到门口时又对她说:“它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

”说罢,又回到花园去看那只独角兽了。

但是,这时独角兽已经走开,这个男人就坐在玫瑰花丛中入睡了。

妻子等她丈夫一离开屋子,就飞快地起了床,穿好衣服。

她兴奋激动,眼里闪出幸灾乐祸的亮光。

她打了个电话给警察队,又给一位精神病医生打了个电话。

她叫他们马上来她家,再捎上一件给疯子穿的紧身衣。

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来到她家,坐在椅子上,颇感兴趣地看着她。

“我的丈夫,”她说,“今天早晨看见了一只独角兽。

”警察瞧瞧精神病医生,精神病医生瞧瞧警察。

“他对我说,它吃了一支百合花。

”她说。

精神病医生瞅瞅警察,警察瞅瞅精神病医生。

“他对我说,它的前额当中还有一只金色的角。

”她说。

这时警察见精神病医生发出一个正式暗号,便一跃而起抓住了那个妻子。

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制服了她,因为她拼命挣扎,但是最后还是把她镇住了。

就在给她穿上紧身衣的时候,她的丈夫走进了屋子。

“你对你妻子说过你看见一只独角兽了吗?”警察问道。

“当然没有啦,”那丈夫说,“独角兽可是神兽。

”“这就是我要知道的一切,”精神病医生说道,“把她带走吧。

很对不起你,先生,可是你的妻子疯得跟一只鸟一样。

”于是,她骂着、喊着,就被他们带走了。

他们把她关进了疯人院。

从此以后,这个丈夫过得很快活。

妻子飞快地起了床,很激动,而且眼光有点幸灾乐祸,赶紧分别给警察和精神病医生打了电话,让他们把自己的丈夫带走。

但结局恰恰相反,妻子被他们带走了,关进了疯人院。

当读者正为看似天真、单纯、木呐的丈夫担心的时候,故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妻子阴差阳错被送进了疯人院,但这仅仅是偶合和阴差阳错吗?绝对不是!因为小说的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实情和原委:“从此以后,这个丈夫过得很快活。

”看来一定不是丈夫记性差或者前面那是一个梦幻,而是一个圈套,一个早已挖好的陷阱。

一个只有九百字的作品容纳了这么可怕的家庭危机和风暴,真是令人吃惊和赞叹!三、微型小说的人物与环境——特写式写意虽然读者很容易被小说的情节所吸引,但是人物才是小说的核心。

鲁迅曾经说“这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谁。

”(《五论“文人相轻”——明术》)我认为鲁迅所说的传神“写意”正是微型小说中人物的形态。

如何写意呢?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真正经典的微型小说,不会出现可有可无的一个细节、一个词语,凡是特写的细节必有着艺术效果。

一个老人的问题[埃及]穆·阿里酒店快关门的时候,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迈进门来。

酒保惊奇地望着这个陌生的顾客。

看上去,他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满脸皱纹,步履蹒跚,走起路来甚至还跌跌撞撞,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右手拄着一根看上去已伴随了他二十多年的拐棍。

老人一屁股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了个手势请酒保过来,声音颤抖地问:“有人问起我吗?”酒保懵了,忙说:“没有啊!”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一下脸上的汗水,伤感地说:“那么,请给我一杯酒来,先生!”老人喝着酒,叹着气,两只眼睛忧愁地望着门口,慢慢饮完。

随后,他用拐棍支着地,哈着腰,低着头,好像寻找什么似的步出了酒店。

酒保目送着他,觉得他既可怜又古怪。

十多天过去了,顾客不断光临酒店,酒保几乎忘记了那位可怜的老人。

但一天夜里,酒店最后一个顾客走出门时,老人的面孔又出现在了门口。

他一声不吭地挪进屋内,又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悲伤地问:“有人问起我吗?”酒保不安地答道:“没有!”老人抬起右手,用手指揩了揩脸上的汗水,像受了伤似的喃喃地说:“那么,请给我倒两杯酒来,先生!”老人一口一口地抿着酒,两只眼睛呆呆地凝视着门口。

酒杯空了,老人用拐棍支着地,慢慢站起身,缓缓地挪动着步子,磨蹭着出了酒店的大门。

几个月过去了,老人一直未再“光临”酒店。

一天夜里,酒店门口又传来了“有人问起我吗”……几年过去了,酒保的答复仍是那几个字:“没有!”老人凄惨地说:“那么,请给我拿一瓶酒来,先生!”酒保同情地问老人:“一瓶酒?”老人点点头,抬眼看了看他,好像明白了他正在故意找话说。

酒拿来了,老人喝着,喝着,喝光了一瓶酒。

酒保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他的脸。

老人用拐棍吃力地撑起身,向酒店大门方向挪动着步子,但一个趔趄,拐棍滑出了手,他一下子跌在了地上。

……他的两腿神经质地勾住一张桌子,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抓住桌子腿,挣扎着想站起来,但桌子倒了。

酒保赶忙奔过去,两眼涌着泪水,哭着说:“最近好像有人问起过您,爸爸!”读完这篇微型小说,我们的第一感觉也许是《一个老人的问题》的情节是何其的简单,简单到有些单薄,支撑它的只是一句话——“有人问起我吗”。

但是就是这样一句话,塑造了一个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的老人的形象。

老人所处的社会,衣衫褴褛所反映出的物质的穷困不是最可悲的,老人内心对于被遗忘、被忽视的恐惧才是最可悲的。

有些读者提出质疑,很多微型小说只有情节和人物,似乎没有环境。

其实不然,还是以《一个老人的问题》为例子,故事发生在酒店门口,失意与惆怅的氛围弥散在小说之中,而老人的问题以及结尾酒保的回答折射出社会问题,这不是“一个”老人的问题,酒保的爸爸是否也经历着同样的心理创伤,这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问题。

微型小说交代社会环境,常用于无景中见景的方式。

四、微型小说的视角——“睹影知竿”的侧笔情节、人物和环境,具备了小说三要素,并不意味着构成一部精彩的微型小说。

要达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要在篇幅的限制中显出能手,作家创作微型小说时就必须精心选择取材的角度。

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件、大题材,即使审美价值很高,但是牵涉时空过于广阔,微型小说也无法问津。

微型小说往往捕捉瞬间、截取片段,来展现深刻、宏达的主题。

莱辛在美学名著《拉奥孔》中所指出的那样,“选择最富于发生性的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刻中了解得最透彻”。

在钉子上[俄]契诃夫一群十二品文官和十四品文官刚下班,在涅瓦大街上慢腾腾地走着。

今天是斯特鲁奇科夫的命名日,他正带着他们到他家里去举行命名日宴会。

“马上我们就要大吃一顿了,诸位老兄!”过命名日的人想象着吃喝的乐趣,说。

“我们可要大吃特吃了!我的好妻子已经把馅饼烤好。

面粉是昨天傍晚我自己跑去买来的。

白兰地已经有了,……是'沃隆佐夫斯基'牌的。

……我妻子恐怕已经等急了!”斯特鲁奇科夫住的地方非常远。

他们走啊走的,最后总算走到了他的家。

他们走进前堂。

他们的鼻子闻到馅饼和烤鹅的香味。

“你们闻到了吗?”斯特鲁奇科夫问,高兴得直笑。

“脱掉大衣吧,诸位先生!把皮大衣放在那口箱子上!卡嘉在哪儿呀?喂,卡嘉!全班人马都到齐了!阿库丽娜,你来帮着各位先生脱大衣!”“这是什么?”这群人当中有人指着墙上问道。

墙上有一颗大钉子,钉子上挂着一顶新制帽,带着亮晃晃的帽檐和帽章。

文官们面面相觑,顿时脸色发白。

“这是他的帽子!”他们窃窃私语道,“他……在这儿!?!”“是啊,他在这儿,”斯特鲁奇科夫含糊其词地说,“卡嘉在招待他。

……我们走吧,诸位先生!我们到外面小饭铺里去坐坐,等他走掉再回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