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定稿版

广州城市新轴线系列空间调查珠江新城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调研背景 (1)1.2调研范围 (1)1.3调研方法 (1)1. 4 CBD专题研究 (2)1.4.1 CBD概念理解 (2)1.4.2 CBD类型 (2)1.4.3 CBD结构布局 (2)第二章调研内容 (3)2.1用地性质 (3)2.1.1规划历史与对比 (3)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 (4)2.1.3现状用地构成 (5)2.1.4分析.......................................................5 2.2空间形态结构 (6)2.2.1空间形态布局 (6)2.2.2天际轮廓 (8)2.3建筑现状 (10)2.3.1建筑质量分析 (10)2.3.2建筑高度分析 (10)2.3.3建筑风貌分析 (11)2.3.4综合评价 (11)2.4交通分析 (12)2.4.1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12)2.4.2车行系统分析 (13)2.4.3人行系统分析 (13)2.5.公共空间体系 (14)2.5.1公共空间结构 (14)2.5.2公共空间类型 (15)2.5.3公共空间尺度 (16)2.5.4行为活动 (16)2.5.5地下公共空间 (18)2.5.6小结 (18)2.6景观、视线及绿化植被分析 (19)2.6.1景观分析 (19)2.6.2视线分析 (20)2.6.3绿化植被 (21)2.7公共服务设施 (22)第三章综合评价....................... ........................... (23)附件广州市花城广场植物应用情况详表第一章调研背景1.1调研背景作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正在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一个强有力的城市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州新城市中心——珠江新城规划》明确了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全长12公里的广州城市新中轴范围。

新中轴线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东至以林和中路-体育东路-冼村路向东拓展200米,西至林和西路-体育西路-华夏路向西拓展200米,总用地面积5.88平方公里。

珠江新城区段位于城市新中轴线的核心区段,是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

地处繁荣的天河北商务区的南面,连接西边毗邻的传统商务区域越秀区和待发展的东部区域,贯通隔江相对的南部组团,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得天独厚;在功能上,珠江新城承载了金融办公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三大城市功能;而“GCBD21”战略的提出,确立了珠江新城作为中央商务区的最新定位,是广州天河CBD硬核的主要组成部分。

珠江新城的区位优势城市景观优势,保证了其作为广州市新城市中心与地区级CBD建设能够恰当地结合起来。

1.2调研范围珠江新城总用地面积约6.48平方千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592万平方米,整体开发容积率为2.46。

城市主次干道将珠江新城划分为14个街区,本次新中轴线调研我们主要选取了位于中轴线区域的B、F、J三个区,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东西以冼村路、华夏路,为界,面积约103.3公顷。

1.3调研方法图1-1,新城市中轴线平面图本次调研主要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和两种调研方法。

1. 4 CBD专题研究1.4.1 CBD概念理解(1)CBD涵义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通常译为“中央商务区”或“中心商务区”。

指集大量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比较核心的区域。

CBD一般占地3-5平方公里,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功能。

高度集中了城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同时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

其特定职能,要求CBD必须汇集众多超高层建筑,并且拥有便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信息交换系统。

(2)CBD基本特征区别于其他的城市地区,CBD具有以下独有的特征:一是具有国际或区域最高的中心性;二是具有城市地区聚集度和等级最高的功能活动;三是具有城市最高的土地价格和租金,土地开发和使用强度高;四是具有城市地区中最密集的人流量;五是用地容积率高、建筑密度高,建筑形态呈现垂直发展;六是具有城市中最便捷的可达性,交通流量大,交通转换集中区。

1.4.2 CBD类型CBD类型应当强调区域的概念——区域大小决定CBD层次。

(1)世界级CBD——全球性国际经济中心代表城市: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巴黎拉德方斯(2)洲际区域级CBD——区域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香港中环CBD、新加坡CBD(3)国家级CBD——全国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美国洛杉机CBD、上海陆家嘴CBD、北京朝阳CBD(4)地区级CBD——地区性经济中心代表城市:广州珠江新城CBD、重庆解放碑CBD、武汉王家墩CBD1.4.3 CBD结构布局(1)功能结构理论目前从功能角度看CBD结构的学术探讨主要有3种:a硬核与核缘结构 b.圈层结构 c.内核-外框结构(2)空间结构理论a.核心布局b.轴线布局c.滨水布局d.沿街扩散图1-2,珠江新城CBD功能结构第二章调研内容2.1用地性质2.1.1规划历史与对比从 1992 年广州市政府开始营建珠江新城以来,经过 10 年的发展,珠江新城仍未能形成商务环境,经营性的办公项目基本没有建成,与政府和公众的预期有较大差距。

据统计,从 1992 年至 2001 年底,珠江新城卖地99 宗,已建成 19 宗,在建 11 宗,没有开发的有 69 宗,其中住宅面积占出让用地面积的 57.8%,这个时期的居住用地的建设成为珠江新城居住构成的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西侧广州大道附近和东侧华南快线附近。

而这个时期的的用地不是以“个”或“快”为用地单位,而是以“宗”为单位,原因是因为原来 93 年的控规地块划分在卖地过程中已被打乱。

93 年版的“小地块、高容积率”的开发模式对城市的空间形象和地块开发效益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带来的问题是缺少公共空间体系和绿地规划,形成的只是小地块开发“楼看楼”模式。

表2-1,珠江新城规划99年规划与03年规划调整区别2.1.2珠江新城规划检讨(1999 年—2003 年)由于外部环境和珠江新城开发建设的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 ,使得原规划难以应付和指导现实城市发展的需要。

为进一步有效导控和推进珠江新城的开发和建设,解决当时开发建设和管理暴露出来的矛盾,完善新城市中心的功能和建立良好的整体空间形态,市政府组织进行了广州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工作,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

2003 年 1 月《珠江新城规划检讨》开始替代原有规划发挥作用(图2-1)。

(1)珠江新城总规划用地面积 6.48 平方公里,本次规划以冼村路为界,形成东西两区,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东区以居住为主,二区由珠江滨水绿化带和东西向商业活动轴线贯通。

(2)规划由原来的 440 个小开发地块整合为 269 块综合地块开发单元。

提供了公共配套设施标准,增加了教育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商贸和行政办公用地,减少了文化娱乐和旅游酒店用地。

(3)提出“都市缘核”设计理念,强化中轴线的空间、景观与环境,将原控规的 128 米宽中央林前大道调整为 80-230m 不等的生态性绿色开敞空间,并通过一系列景观节点强调了轴线生活性、纪念性、标志性和生态性的统一。

(4)临江路南侧建设 60-100m 不等的滨江绿化休闲带,强化临江地区建筑功能的公共性,通过竖向高度与横向珠江的对比活跃沿江景观,以形成珠江岸线沿线景观走廊。

(5)检讨土地政策,总结和研究了区域土地和商务办公楼的开发情况和开发环境,提出土地开发管理策略,并对城中村提出整改意见。

(6)补充了街区城市设计导控,引导街坊集中公共空间的形成,控制和引导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7)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改进交通规划,调整部分道路功能,对地下空间进行整合。

(8)调整了东西向、南北向的天际轮廓线和珠江岸线天际轮廓线。

2.1.3现状用地构成珠江新城用地范围呈矩形,总用地面积为 6.48 平方公里,东西边长约 3800 米,南北边长约 1700 米,共有 14 个功能街区,402 地块,除农民留用123个地块和39个地块公建配套设施外,可供出让的建设地块为180个,其中居住地块为80个地块,占整个出让建设地块总数的44.4%。

居住用地为149 公顷,占总用地的23%;公共设施用地为138.1公顷,占总用地的21.3%;其中金融、办公和商务用地为 80.2 公顷;占总用地的 12.3%。

表2-2,珠江新城用地平衡珠江新城规划居住用地主要以核心区为界分西、东两区,西区以商务办公为主,东区以居住为主。

其中西区居住地块 21 个,用地面积为 26.3 万平方米,占总居住用地的 18%;东区居住地块 59 个,用地面积为 122.7 万平方米,占总居住用地的 82%。

2.1.4分析通过图 2-3 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珠江新城地块内用地性质主要是以居住为主为 23%,居住比重较大,总量略高于其他功能设施用地。

珠江新城的居住主要集中在核心区两侧,其中大部分居住用地在东区(图2-3),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地块分布不均匀,形式较分散,未形成片区发展,东西两侧含居住用地的小地块较多,居住地块整体呈大集聚、小分散的发展模式(图2-4)。

2.2空间形态图2-2,珠江新城用地平衡图2-3,东西区居住用地面积比2.2.1空间形态布局广州珠江新城的空间形态格局同时存在着三种模式,既以公共核心区作为中心形成核心布局,又以中央广场作为中轴线形成轴线布局,同时依托珠江形成滨水空间。

最终形成了以中央绿化广场为轴线,以整个中轴线上午办公区为核心,又以珠江作为重要景观侧轴的空间形态格局。

图3-1,珠江新城空间形态布局(1)珠江景观轴线珠江是贯穿广州市区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和“景观走廊”,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规划中的建筑竖向高度与横向的珠江形成对比,活跃沿江(2)城市新中轴线城市新中轴线在珠江新城可以分为南北四个次区段。

其中金融、商业和文娱三个此区段是GCBD21核心重要组成部分,海心沙岛次区段以旅游观光为主导功能,构成城市景观节点。

在公共空间、景观环境和交通组织方面,各个次区段具有相对的整合性,同时又共同构成完整的轴线景观序列。

以轴线上的三个公共广场和开敞空间来组织建筑布局,在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文化娱乐区集中布置若干高层商务办公楼,形成各具特征的建筑组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