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水涵洞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xxxx大坝泄水涵洞工程,长度共计131米,分为11段,两段间设分隔缝。
除第三段为11.8米,第四段为11.2米外,其他9段均为12米。
涵洞底板厚度约为2米。
输水管廊道洞口截面尺寸为3米*3米,洞顶腋角高度为0.5米。
泄水涵洞截面为6.5米*7.5米,为城门洞型,洞顶半圆部分半径为3.55米。
整体外部体型为多边形断面。
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前现场垫层已浇筑完毕,可以开始施工。
二、施工总体部署1、加工厂布置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泄水涵洞部分紧邻现场临时施工道路L-1,根据现场地形情况,施工道路离作业面比较近(3.5米左右),考虑在施工道路L-1北侧设置钢筋加工厂及木工加工厂,便于原材料装卸,及现场施工材料倒运。
2、施工排水施工期间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布置2-4个集水坑,并通过现象地形设置排水明沟,将水汇集到集水坑内,通过3KW污水泵将集水井中的积水抽到围堰外。
3、施工用电从1000KVA变压器低压侧接两条电缆主线到取水塔及泄水涵洞处,在三个位置设置配电箱,分别为:取水塔施工现场、钢筋木工加工区、泄水涵洞施工现场。
现场施工照明分为施工现场照明和作业面照明两部分。
施工现场照明在左右岸上下游各布置一座3.5KW镝灯,共计四座。
作业面照明安装1KW碘钨灯,根据施工需要确定数量和安装位置。
4、施工供水从搅拌站右侧300M3 水池引水,主管线为PE90塑料管,引入工作面采用供水软管。
5、设备布置取水塔和溢流竖井右侧,高程EL353上布置一台塔吊(型号5025)。
塔吊回转半径50米时最大起吊重量为2.5吨(32m时最大起吊重量为3.9t)。
全面覆盖取水塔及溢流竖井施工。
泄水涵洞施工配置一台 50T 吊车,负责材料吊运。
为保证混凝土的垂直运输,取水塔及溢流竖井处设置两台HBT60型混凝土泵,泄水涵洞处设置两台HBT60型混凝土泵。
两部分共4台混凝土泵,保证混凝土浇筑。
三、施工方法1、分层及分段泄水涵洞工程根据施工缝留置,沿泄水涵洞长度方向共分为11个浇筑段。
垂直向进行施工分层,分为三层:一层自底板至泄水涵洞侧墙0.6米高(2.6米左右);二层0.6米高以上至圆弧拱顶起点(3.15米高);三层圆弧起点至完成面(4.7米高)。
2、主要施工工序垫层清理放线底板钢筋绑扎底板外侧模板支设涵洞侧墙0.6米吊模支设一层混凝土浇筑一层侧模拆除底板两侧回填土台模钢架轨道安装台模安装输水涵洞侧模及顶模支设泄水涵洞内墙侧模支设第二浇筑层钢筋绑扎外模合模第二层浇筑混凝土圆弧顶模支设顶部以上钢筋绑扎第三层浇筑混凝土以上为第一段施工的主要工序,后续施工段根据工序进行流水施工,钢筋、模板施工班组进行两施工段交叉施工,避免了怠工的出现。
3、模板工程(1)底板侧模侧模采用组合钢模板(P3015或P6015),围令使用Φ48钢管加固,仓内Φ12钢筋内拉。
底部第一道螺杆距地面0.2米,钢管竖向间距0.9米,模板竖向接缝两侧200mm范围内应,上下间距0.6米,此部分模板高度为2米,竖向三层螺杆。
模板侧边使用钢管斜撑,与地锚横杆连接,详见下图:(2)输水管涵洞模板内模墙高2.5米用中型钢模板(600*1500),腋角及顶部模板使用18mm厚木胶合板,板带用50*80mm方木,间距200mm,使用双钢管托梁,间距1000mm。
顶板支撑架使用承重钢管脚手架,立杆纵向间距1米,横向间距0.7米,步距1.5米。
内、外模的使用Φ12钢筋对拉,垂直向间距600mm,水平间距600mm。
(3)泄水涵洞模板。
内墙侧模使用中型钢模板(600*1500),围令使用Φ48钢管加固。
内、外模的使用Φ12钢筋对拉,上下间距600mm,水平间距600mm。
底部第一道对拉螺杆距地面0.2米。
顶部支撑搭设承重脚手架,脚手架立杆纵横向间距0.6米,步距1.5米,沿纵向每隔3米搭设剪刀撑一道。
圆弧部分使用钢管曲弧,根据弧顶半径制作3个60度圆弧,圆弧拼接后成为顶部拱顶支撑架,通过钢管连接到承重脚手架(圆弧架见下图)。
顶部模板采用18mm厚胶合板,板带使用50*80木方,木方使用扎丝绑扎在圆弧钢管脚手架的支托处。
(4)变形缝处模板支设方法同(1)中基础侧模。
四、模板验算1、钢模板验算本次验算以泄水涵洞内墙侧模为模型,因钢模支撑钢管间距小于900mm,P6015钢模板刚度无需计算,只需进行对拉螺栓强度计算,对拉螺栓间距为0.6*0.6。
(1)荷载组合根据《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第4页见下表:计算只考虑新浇混凝土侧压力。
查《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第37页表:按浇筑速度0.6米每小时,温度25℃得到:Pm=2.3tf/m2 =23KN/ m2。
(2)检验螺栓强度查《钢模板技术规范GB-50214》表:得M12螺栓容许拉力为Fmax=12.9KN根据混凝土侧压力,得F1=Pm*0.6*0.6=8.28KN≤Fmax=12.9KN满足要求!2、木模板验算(1)荷载组合,查上页表 2.3.5得计算刚度荷载为:F=1+2+3+4查《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第37页:混凝土容重为2.4-2.5T/ m3;钢筋重量按混凝土方量100KG/ m3;工作人员荷载0.25tf/ m2;模板密度选用800KG/ m3,模板容重为14.4KG/ m2。
模板荷载:Q=1.5*25*0.6+0.1*1.5+0.25+0.014= 22.91KN/m ;木方线荷载:F1=Q*0.2/0.6=7.63KN/m。
(2)模板强度计算本计算选用混凝土板厚度为1.5米,板面跨度为0.2米,计算木方长度为0.6米,木方为50*80木方,模板厚度为18mm。
模板材料参数如下:抗弯强度值[f]=16N/mm2;弹性模量:E=6000N/mm2;允许挠度[v]=L/250=600/250=2.4mm;木方材料参数如下:截面抵抗矩W=50×80×80/6=53333.3 mm3;截面惯性矩I=50×80×80×80/12=2133333.3 mm4;截面抗弯设计强度值:[f]=13.0 N/mm2;弹性模量:E=10×103 N/mm21) 模板计算:模板板面直接承受模板传递的荷载,应按均布荷载下的三跨连续梁计算。
f=M/W<[f]其中: f—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M—面板的最大弯矩值, M=QL2/10;L—(水平楞)为200mm;W—面板净截面抵抗矩;W=200×18×18/6=10800mm3f=22.91*0.2*0.2/10/10800=8.48N/mm2 ≤16 N/mm2 ;满足要求!2)木方验算f=M/W<[f]其中: f—面板抗弯强度计算值;M—面板的最大弯矩值, M=F1L2/10;L—(水平楞)为600mm;W—面板净截面抵抗矩;W=50×80×80/6=53333.3 mm3;f=7.63KN/m*0.6m*0.6m/10/53333.3=5.15N/mm2 ≤[f]=13.0 N/mm2 ;满足要求!3)钢管计算横向水平托杆等效为三跨连续梁计算,均布荷载值为:q= 0.6*1.5*25+0.6*1.5*0.1+2.5=25.09kn/m经过连续梁的计算得到:最大弯矩 Mmax=0.1ql2=0.903kN.m抗弯计算强度 f=2.60×106/5080.0=177.8N/mm2横向钢管的抗弯计算强度小于205.0N/mm2,满足要求!综上验算,作为顶部支撑的木模板系统,木方间距为200mm,下部托梁钢管纵向间距600mm,横向间距600mm。
立杆纵横向间距600mm。
五、施工质量要求1、混凝土部分1.1 拌和1.1.1 拌和设备投入混凝土生产前,应按经批准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进行最佳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的试验。
1.1.2 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部门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
1.1.3 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量均以重量计。
称量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表1.1.3的规定。
表1.1.3 混凝土材料称量的允许偏差1.1.4 混凝土拌和物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按不合格料处理:(1)错用配料单已无法补救,不能满足质量要求;(2)混凝土配料时,任意一种材料计量失控或漏配,不符合质量要求;(3)拌和拌均匀或夹带生料;(4)出机口混凝土坍落度超过最大允许值。
1.2 运输1.2.1 选择混凝土运输设备及运输能力,应与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相适应。
1.2.2 所用的运输设备,应使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
1.2.3 同时运输两种以上强度等级、级配或其他特性不同的混凝土时,应设置明显的区分标志。
1.2.4 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及减少转运次数。
掺普通减水剂的混凝土运输时间不宜超过表7.2.4的规定。
因故停歇过久,混凝土已初凝或已失去塑性时,应作废料处理。
严禁在运输途中和卸料时加水。
表1.2.4混凝土运输时间施,以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影响混凝土质量。
1.2.6 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
超过时,应采取缓降或其他措施,以防止骨料分离。
1.2.7 用汽车、侧翻车、侧卸车、料罐车、搅拌车及其他专用车辆运送混凝土,应遵守下列规定:(1) 运输混凝土的汽车应为专用;运输道路应保持平整。
(2) 装载混凝土的厚度不应小于40㎝,车箱应平滑密封不漏浆。
(3)每次卸料,应将所载混凝土卸净,并应适时清洗车箱(料罐)。
(4)汽车运输混凝土直接入仓时,必须有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措施。
1.2.8 用门式、塔式、缆式起重机以及其他吊车配吊罐运输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起重设备的吊钩、钢丝绳、机电系统配套设施、吊罐的吊耳及吊罐放料口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备完好。
(2) 吊罐不得漏浆,并应经常清洗。
(3) 起重设备运转时,应注意与周围施工设备保持一定距离和高度。
1.2.9 用各类皮带机(包括塔带机、胎带机等)运输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 混凝土运输中应避免砂浆损失;必要时适当增加配合比的砂率。
(2) 当输送混凝土的最大骨料粒径大于80㎜时,应进行适应性试验,满足混凝土质量要求。
(3) 皮带机卸料处应设置挡板、卸料导管和刮板。
(4) 皮带机布料应均匀,堆料高度应小于1m。
(5) 应有冲洗设施及时清洗皮带上粘附的水泥砂浆,并应防止冲洗水流入仓内。
(6) 露天皮带机上宜搭设盖棚,以免混凝土受日照、风、雨等影响;低温季节施工时,应有适当的保温措施。
1.2.10 用溜筒、溜管、溜槽、负压(真空)溜槽运输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 溜筒(管、槽)内壁应光滑,开始浇筑前应用砂浆润滑筒(管、槽)内壁;当用水润滑时应将水引出仓外,仓面必须有排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