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对当代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价值新取向的启示摘要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体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辉,实现生命的辉煌。
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学校教育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确立和实践的过程,应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而确立,并形成共识。
针对当前特教学校存在的过度关注学生生理障碍,忽视其生命全面、和谐发展等现象,研究认为,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是特教学校的应有之义,更是其教育价值取向的起点和终极目标。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特殊教育教育价值取向生命发展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
对于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教育首先应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完善。
特殊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关注生命,帮助学生生命的正常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生命化教育作为新开拓的研究领域,是对人生命的关怀和成全,因此,生命化教育应当成为特殊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
一、生命化教育的内涵关于生命,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冯建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生命具有双重性:生命对于人来说,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的生命的统一。
“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体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辉,实现生命的辉煌”。
而生命化就是“生命在场”,就是真实的生命践行同践行者的所言所信的一致,就是让自己信从的道理活泼泼地展现在自己的生命中。
生命化教育是在人的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
目前关于生命化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曾用一句话来表达生命化教育,那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
以此引申开来解读生命化教育,则可以理解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对象上要瞄准“人”。
要善于实践,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把生命化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价值及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
学校教育价值,就是学校教育所具有的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
正是诸多可能的存在,即价值的存在,价值取向才成为一种必要。
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指学校教育者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自觉选择。
可以说,价值取向的选择、确立和实践,是学校教育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确立和实践的过程。
学校中的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之前,总是要首先做出各种价值选择:即作为校长,需要选择何种整体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评价方法;作为教师,需要选择确定何种教育目标、何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作为学生,要选择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向什么方面发展等等。
而这一切终究都是为了人---学生的发展,是教育价值性的集中体现。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都应该是先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而确立,并形成共识。
因此,反思并重构特教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问题,必然成为特教学校教育实践不得不面对,并要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三、当前特教学校价值取向的现实当前,残疾人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特殊教育发展迅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区域或不同类别残疾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仅就特教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而言,特教学校教育中“忽视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个体的价值,忽视人格培养”的现象非常突出,过度关注学生生理障碍,而对其生命发展缺乏全面认识和把握的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不少特教学校照搬普通学校的先进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评价制度等,而往往忽视了特殊教育自身规律和特点,忽视了各种程度不同的生理障碍的学生的特殊性和个性要求。
存在着重横向比较,轻个体发展,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习得,轻个性、心理发展,重学业成绩的优劣,轻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问题。
另一方面,残疾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尤其是潜能开发被长期忽视。
在以往,我们将更多的教育精力集中到了对残疾学生缺陷补偿上,尽管这是不可或缺的,但残疾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的生命潜意识里长期以来所懵懂期待、乃至跃跃欲试的是其自身潜能效开发和生命价值的实现,这应是特教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并深入探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现实中,不少在学校期间比较优秀的学生毕业后频繁跳槽,无长期固定工作,生活质量低,有些则拉帮结派,到处流窜,更有甚者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些都是残疾学生生命关怀和生命价值缺失的体现,这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直面特教学校教育中价值。
四、对当前特教学校教育价值新取向的启示(一)基于生活的教育注重残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里的“做”即实践。
长期以来,特教学校关注“教”与“学”,却很少去关注“做”,更多地侧重于关注学生的认知世界,而对现实中的学生及生活、生命等人性维度却重视不够。
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教育,导致了残疾学生生活能力低下,生命质量不高。
要想根除这一弊端,实现生命教育,就必须回到生活的原点,让教育落到残疾学生的生活实处,真实而深刻地把握生活的脉搏,注重残疾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我校在主题性课程开发中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关注学科教学中的生活细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了在生活教育中引导残疾学生生命的觉醒与成长,使生活教育真正成为特教学校的主流,真正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二)个别化教学重视并尊重差异,开发生命潜能。
如前所述,忽视了对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是特教学校挣脱传统教育束缚,实现真正意义生命教育的一个瓶颈。
十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了残疾学生个别化教学研究,逐步摸索了基于不同教育主体特点的个别化教学模式。
每学期,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点、发展趋向制定学期个别教学计划,以周为单位,实施个别教学计划,以月为阶段,进行个别化教学小结。
通过这样的个别化教学,以期实现对每个教育主体的潜能开发最大化,成全生命个体的自我选择与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别化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更是教育观念的一种更新。
(三)关注教学细节以建设性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
关注课堂,关注细节,反映了特教校的核心理念,才能有效地提高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促进残疾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
要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差异,正视学生残疾,关注教学细节,实施个性化教学。
对残疾学而言,个性化教学是针对学生差异的个别化教学或分类教学,使他们在现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和发展。
对教师而言,个性化教学体现在能够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和优势,用最优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
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在无数“小事”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实现生命教育,以建设性方式促进生命的成长,才能真正将“生本”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将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来对待,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特教学校的生命教育会在关注细节中引领生命成长,在不断的反思与追问中帮助残疾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生命价值选择。
(四)关怀生命以积极的关怀引导生命价值的方向。
诚如李家成博士所言:“生命的成长需要外界积极的支持与介入。
”生命教育在促进残疾学生的自身超越,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方面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在有意或无意中忽视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实现,导致特殊教育迷失了自我和方向,使得本该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和课堂,常常散发出忽视生命、扭曲生命乃至窒息生命的冷漠气息。
因此,教育要回归自我,回到教育的原点—人的生命,对于特教而言,就要以积极的态度关注残疾学生的生命,把正视并包容疾、认识并理解生命、提升生命价值和品质作为生命教育的基本追求,引导残疾学生在生命活动中认识并体现出宇宙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进化之道,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的潜能、显示生命的真谛并澄明生命的意义。
(五)多元化评价促进残疾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为教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它强调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有差异的教育。
因此,特教学校要坚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在对残疾学生的认识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承认并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学习基础的差异、身体机能的差异,也有学习的速度和质量,特别是智能类型的差异;在教学观上,要特别强调丰富的、实践性的、多样化教学情境的设置,以有利于不同残障差异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质量观上,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是具备发展潜力和成才基础的;在评价观上,要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和残障程度的学生多样化的教学需求,针对学生鲜活而多元的生命发展需要,对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进行多元的、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当代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追问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特教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的尝试,特别是在校本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残疾学生最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亟待实质性的提高和改变,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究和追问。
那么,要真正使特殊教育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成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特教学校就必须坚持以残疾学生生命价值的提升和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第一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并将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特教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到特教学校的每一堂课中。
参考文献[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2]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刘济良等.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张文质等.生命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侯晶晶.教育关怀:优质全纳教育的内核[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7).[7]李瑞江等.理论·实践:残疾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