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对高考历史改革类材料题分析-学习文档

高三一轮复习:对高考历史改革类材料题分析-学习文档

2019年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源也”。

?”“著军机大臣、大学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9年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汉建立后,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 分)(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8分)(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7分)2019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宋代以后,——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6分)(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9分)2019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2019 1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1)特点:;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2019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3分)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3分)(2)方便纪年;(2分)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3分)长期使用,影响深远;(2分)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2分)分析:一,考查内容2019年清末新政、戊戌变法(未提供材料)2019年汉、魏晋法律改革2019年秦汉隋、唐币制改革2019年南北朝、唐太宗谱牒改革2019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工资改革2019年汉武帝年号改革1,除2019年材料未提供戊戌变法的材料而又要求考生记忆其内容以外,其余年份均未出现此种情况。

也就是考生并未接触过的新材料内容。

2,涉及内容有政治、经济(币制、年号、工资),未有思想方面的改革内容(谱牒算否),谱牒属于民间传统文化方面。

3,集中在魏晋、汉、唐、清、新中国,未有国外改革的内容。

二,答案来源限定1,2019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9分)2,2019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 分)3,2019(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4,20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5,2019(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6,2019(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除了2019年、2019年各有一问是“根据材料”,其余均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重视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问题即怎样考第一问1,2019年概括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2,基本是概括特点(2019、2019)、内容(2019、2019)3,说明“区别”,实际上就是从材料中找前后的“变化”(2019),即“内容”第二问1,基本上问的是改革的“意义”(2019、2019、2019)2,考查改革的作用(2019)3,考查改革的原因(2019)4,考查材料中并未提及内容的儒学对不同时期法律的影响(2019)四,参考答案1,虽然问题有“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一问概括“特点”、“内容”时,答案基本在材料中可以找到(见题目)。

所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是否是一句废话?或者平时的一些训练题里“有的答案材料中并没有而是教材上的”,这类题目就干脆不要拿来训练学生了?2,第二问全部都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答案也多在材料,但也有“所学知识”的答案。

3,参考答案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精练——平时训练学生用相同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五,对策1,对于概括“内容”,是否教学生划句子成份?找出主谓宾语,去掉定状补语。

2,对于概括“特点”,是否教学生找出定状补语,去掉主谓宾语;要抽象化而不要具体化。

如果实在概括不出来,把自己觉得是的内容抄上去?3,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