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年级:2007级(函授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姓名:张*澂江地方文化底蕴初探摘要:澂江以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举世罕见的动物化石群、成效卓著的经济建设脱颖而出。
境内有抚仙湖、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抚仙湖为国内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旅游度假区。
帽天山陈列着世界闻名、距今5.3亿年的“稀世珍宝”——澂江动物化石群。
从滇中第一高峰梁王山到抚仙湖底,有生物物种2953个,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种群。
拥有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关索戏)这一独特的戏种。
关键词:澂江文化底蕴抚仙湖帽天山关索戏澂江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在使用县名上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
澂江的“澂”有两种写法:“澂”、“澄”,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澂”和“澄”是一个字,意思是:很清和澄清。
但是作为澂江的地名,两个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公布的简化汉字方案中,只有“澄”字,而没有“澂”字,所以外界写“澂江”就写成“澄江”,但澂江县内部从官方到民间仍然使用“澂”字,并明确表示,使用“澂”字是尊重历史,而且文化含量高。
人们把“澂”字解释为有山有水,有文化,人民当家做主人。
这种解释既说明了澂江有山有水的地域特色,又赋予浓厚的政治色彩。
2002年5月14日,澂江县人民政府发了25号文件,通知以后不再使用“澂”字,但县委、政府、人大等部门的大印和单位的招牌直到2006年6月仍使用“澂”字,说明领导层中舍不得丢掉这个字,民间对不准使用“澂”字反响很大,认为澂江使用“澂”字已有720多年的历史,这是古人留给今人的财富,是历史、特色、文明的象征,是抚仙湖畔一个文化内涵极高的名牌,丢了这个字,就是丢了一段历史文化。
因此,可以看出“澂”字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品牌价值。
研究澂江文化,有助于澂江旅游人文资源的开发,为澂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同时也是对历史的一种继承与弘扬。
澂江文化实在太精彩、太迷人、太丰富了,不能光让我们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独享,应该让世人与我们一起来分享。
经过我的调查和搜集,我从以下几方面来展示澂江独特的文化。
一、地理文化1、地理概况。
澂江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中部,是滇中地区一个山奇水秀的小盆地。
东含南盘江与宜良、石林县相望,西与晋宁、呈贡县接壤,南辖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跨阳宗海与宜良毗连。
南北长47.6千米,东西宽26千米,总面积773平方千米。
总人口16万人。
海拔1750.5米,距省会昆明市东站52千米,距玉溪市区87千米。
澂江属滇中高原丘陵地带。
境内山脉多为南北走向,梁王山(罗藏山)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澂江、阳宗两个坝子。
东、西、中部为中山山原地带,东部南盘江深切峡谷为温暖河谷地区;向南北倾斜的凹陷部分为坝子和湖泊,其中南为澂江坝子和抚仙湖,北为阳宗坝子和阳宗海,总体地貌呈“H”形。
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盘江与海口河交汇处1328米。
呈中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海拔不同,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光照充足,冬暖夏凉,积温多,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8℃(11.9~17.5℃),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
全县辖6个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回、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
2、高原明珠抚仙湖。
抚仙湖(古名罗伽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中国第二深内陆淡水湖泊,,是云南省蓄水量最大、水质最好的湖泊,总面积212平方公里,平均深度87米,最深处达160米,蓄水量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或6个洱海的容水量,占云南全省30多个湖泊总蓄水量的63%。
湖水澄碧清澈,透明度达7.8米,水质达国家I级饮用水标准,平均水温17.3℃,湖中生息繁衍着抗浪鱼、金线鱼等24种土著鱼种。
抚仙湖的水冰清玉洁,沁人心脾,是玉溪水的代表。
有人说,抚仙湖里流动的不是水,是闪光的宝石,是耀眼的翡翠,是清淳的美酒,看一眼就使人心醉。
明嘉靖年间著名才子杨升庵曾这样赞美抚仙湖“澂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
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
”《徐霞客游记》中写下这样的话:“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蓝色文化的摇篮。
蔚蓝色波光里折射出的历史文化之光,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被迷住。
从五亿年前那弱小的原始生命抚仙湖虫,到古滇国青铜器璀璨的金属光芒,汉唐俞元古城神秘消失于湖底的种种猜测,关索戏古朴原始的傩戏傩舞,无不张扬着抚仙湖蓝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远古深邃。
3、澂江十景。
澂江县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古有“山川奇秀甲滇南”的美称,是发展旅游业的天然胜地。
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澂江十景”:玉笋擎天金莲捧日仙湖夜月罗藏朝云九苞凤城华山古寺东浦流虹龙岩录湫西山伏虎万花春谷玉笋擎天:玉笋山,因山如玉笋而得名,也叫尖山、金钟山、涌拔山,现称尖山。
屹立于抚仙湖西岸,与湖水互相辉映,景色美丽,风光无限,高峻崎峋,插入云表,犹如擎天,故称玉笋擎天,有诗曰:青峰远峙入湖清,季骨嶙峋净若莹。
似笔生花词可写,当天作柱手能擎。
波光荡影终须直,风力吹襟自不倾。
四壁无邻真突兀,千岩万壑羡孤撑。
金莲捧日:金莲捧日旧八景称“牢庄晚照”,系指澂江坝子东部,旧城旁边的金莲山。
这座山,古称牢庄山或龟山,此山高圆平整,众山环拱。
当夕阳西坠,惟此山红光映照,灿若星辰,又因山上遍长野金莲花,与夕照相辉映,犹似金莲捧日而得名。
有诗赞:莲花峰顶影重修,捧出金盘隐判松。
曙色初分开菡萏,夕阳返景射芙蓉。
披离五彩明丹凤,照耀六经起烛龙。
从此乾坤常不晦,文明万载焕尧封。
仙湖夜月:仙湖夜月,每当秋日月明之夜,月亮照射在抚仙湖上,湖水透亮,犹如明珠在湖底发光,“湖里头一片月”、“波静跃潜鳞”。
特别在湖东青鱼湾一带,夜游的青鱼,争吞明亮的月亮,颇具神奇。
明时抚汕湖还称青鱼戏月湖,此景称仙湖夜月。
诗日:俞元胜迹问仙湖,一片烟波点荻芦。
天上自来通碧海,人间不道有蓬壶。
凫鸥泛泛眠沙渚,桃柳荫荫入画图。
最爱深夜蟾殿启,琉璃万顷一痕孤。
罗藏朝云:梁王山又名罗藏山,滇中第一高峰,海拔2820米,位于澂江、呈贡两县之间,离昆明40多公里,离县城西北20公里。
因元代中后期统治云南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看中此山地势险峻,在主峰两侧屯兵扎营而得名。
因受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两股不同气流的影响,云彩状态奇异万千。
在梁王山上,早晨可看日出,傍晚能观日落,若遇多雾的日子,还可欣赏宛若仙境的云海。
每每清晨,在坝子里远眺梁王山主峰,云遮雾绕,孤峰在云雾里隐隐约约,旭日照临,云雾和山峰都抹上缕缕金色的朝晖,而阴雨初霁之时,则出现“一缕寒烟迷谷口,千重百联锁山腰”的景象,这就是“罗藏朝云”,诗曰:地连北斗郁岩侥,晓起惟看旭景饶。
一缕寒烟迷谷口,千重白练锁山腰。
香灯直到上方见,云霭应从亭午销。
华岳名高须让此,遥知神女紫鸾朝。
九苞凤城:九苞凤城,是指县城及城北的舞凤山(红山顶),土色粉红,形同九头丹凤凌空翱翔。
山沟梁王山的中支逼迫而来,如凤首览辉,左右两山其势如同凤凰展翅。
澂江古城,城墙高一丈九尺,方圆五华里零三分,门楼巍峨,南北的大街如书轴,东西的房屋相连,如打开的书卷,故有丹凤衔书之称。
诗曰:凤城遥接凤山隈,凤翥云联百雉开。
瑞应已澂千仞外,德辉犹带九苞来。
西山爽气连秋人,东浦荥光通曙催。
烟树万家簇似锦,此身已觉在蓬莱。
华山古寺:华山古寺:就是华山上的华藏寺,始建于南北朝齐梁年间,在城东5公里处,岩壑幽峭,松柏参天。
有梵宇琳宫数十处。
四壁绘画人物,衣冠皆元时。
据说殿前无须打扫,灰尘不染,蛛丝绝影。
有古联云:“梵释堂空清磐尚,留蕉下诞齐梁寺”。
诗曰:华阳东峙五云间,一径迢遥次弟攀。
六诏山川开梵宇,千章树木隐禅关。
峰攒巍阁丹霞上,水绕平畴绿玉湾。
传自齐梁名最古,香林红叶晓斑斑。
东浦流虹:东浦流虹,是指城东5公里处照摩山下东龙潭景色。
此间林壑深秀,翠壁丹崖,清泉老树与一老阁危栏相掩映,春夏之交,阴森不暑,秋冬时,落叶飞霞,幽奇变幻,宛如一幅天然图画。
每逢盛夏,常有彩虹出现,一头在龙潭,一头在仙湖,横跨数里,奇观异彩,诗曰:泉声虢虢度平沙,灌溉东方利赖赊。
遥望彩虹趋涧底,却随舞鹤到山家。
层层碧树笼高寺,濯濯游鳞戏浅涯。
水阁风亭客坐啸,诗成随意酌流霞。
龙岩录湫:龙岩灵湫,指县城西北5公里的西北潭旧称西泉(读学),岩飞壁峭,泉浦清澈,林木葱郁,风光秀丽,被文人名为‘龙灵湫’,据说这儿的泉水一股是阳宗海水从罗藏山下淌过来,另一股是滇池水经伏虎山下流过来,泉水分左右两批左批四时常清,挠之不浊;右激四时常浊,澂之不清。
两批分流成潭,源远流长。
诗曰:泉流浩浩注西陲,水色晴光荡碧漪。
四面澂潭清肺腑,一池寒玉照须眉。
鱼龙隐现摇萍梗,台殿参差罥柳枝。
胜似年年沂浴候,春风童冠乐难支。
西山伏虎:西山伏虎,指老虎山,位于点苍山南面,在县城西7公里下左所背面。
山脉障石,平地突起,山形似虎,头圆、眼睁,威武雄状,像一只卧在山下观察动静,欲将跳起来的猛虎。
有诗曰:西山嵂嵂有仙踪,古刹凌云响梵钟。
宝相庄严能缚虎,花宫迢递近盘龙。
登临只觉无寒暑,啸咏常思憩柏松。
自是诸天多法力,万年食福庆时雍。
万花春谷:万花春谷,指在县城东面5公里金莲山北侧的山箐内,此谷幽静,春天如画,此背山花满谷,茂林修竹。
谷旁桃李成林。
在沿晋谷深处,诗人骚客,设有茅屋济社。
每当在季,山花烂漫之际,游人不绝,谈诗论文,煮茶赏景。
诗曰:风和日暖共幽探,白白红红种未谙。
岂是天孙织锦室,还疑天女散花龛。
香车宝马纷无数,栽酒弹琴兴倍酣。
阆苑瑶台差足并,莫教人认小江南。
正是因为澂江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古有“山川奇秀甲滇南”的美称,所以描写澂江的诗文也很多。
这些文学财富是澂江人和世人的财富,应该让它得以发利用。
4、动物化石群。
澂江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不但山川秀丽,风景优美,而且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有着丰富的远古动物化石群。
(1)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其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预言:今后如果有人对我的理论提出挑战,那很可能来自对寒武纪动物突然大量出现的解释。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在澂江县帽天山发现了“纳罗虫”化石,向人类揭示沉睡了5.3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世界,中国、云南、玉溪、澂江和帽天山声誉鹤起,名声不胫而走,传遍世界。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澂江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化石,古生物学家们迄今为止已在澂江化石中发现了40多个门类的80余种动物。
1991年4月23日,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以头版头条并附配精美图片介绍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
指出:“中国帽天山动物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