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满族的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

满族的婚姻习俗婚姻是构成家庭、形成社会的基础。

不同民族的婚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婚姻习俗,这些各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既是不同民族特征的体现,也是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

满族的婚姻习俗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然生动地反映满族男婚女嫁的历史风貌。

(一)通婚原则。

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很注重民族的高下。

“满洲旧俗,凡所婚娶,必视其民族之高下,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

那时的汉人是最下贱的,是满族人的“阿哈”(奴隶),汉人受到满族人特别是满族贵族的歧视,因此,是不能与汉人通婚的。

但是,满族进关后,处于汉人的汪洋大海之中,民族的融合势不可当,统治者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而逐渐打破了满汉不婚状态。

这首先从统治者、贵族开始。

“顺治戊子二月,世祖谕礼部:‘方今天下一家,满、汉宫民皆朕赤子,欲其各相亲睦,莫如缔结婚姻,自后满、汉宫民有欲联婚者,听之……光绪季年,德宗曾降旨,令满汉通婚”。

满族的早期八旗子女的婚姻要由各旗的诸首领决定。

就是说,八旗官员的婚姻要由所管贝勒决定,而一般旗户的婚姻要由各所属牛录章京(即后来的佐领)或穆昆达(族长)决定。

这就是包办婚或曰“指婚”习俗的由来。

而违者要受到惩罚。

所谓听上选配的“指婚”,实际上就是“拴婚”,是满族前期家长制和奴隶制残余的体现。

满族旧俗尚早婚,娶长妇,“结婚多在十岁内,过则以为晚”,即小儿时即订亲结婚。

而女孩“十二岁以上者方许嫁,未及十二岁而嫁者,罪之”,早婚已是普遍现象。

满族又习惯年少男儿娶年长之女,十三四岁的男孩必娶十七八岁的女子。

因满族“凡隶于旗者,皆可以为兵”,所以入伍前就实现人口繁衍,以保证血亲传承。

满族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仅同姓不婚,也讲求伦常,并且取缔了收续婚。

清太宗皇太极曾说,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就同禽兽没区别了,因此他下令严厉取缔:“自今以后(1636年),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凡女人若丧夫,欲守其家资、子女者,由本人(家)宜恩养;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于异姓之人。

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一例问罪”。

这种婚姻习俗就大大进步了。

(二)缔婚程序满族入关前,其婚娶礼仪很古朴简单。

入关之后,受汉族婚娶“六礼”的影响,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细密的满族婚娶礼仪,这就是通媒、小定、拜女家、下茶、开剪、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住对月等程序。

满族的婚嫁,始终遵循着婚约制度。

清代以来,缔婚的具体过程,仍多是男方主动选择女方。

有子之家在父母为子择定配偶目标后,即拜托媒婆与女家说合,女方家同意,由媒婆向男家报音信,之后互换门户帖。

帖,即是一张红纸,写上当婚者所属某旗某佐领下人及曾祖、祖、父三代的功名、职业、住址及当婚者的功名、职业、年龄、属相、生辰,装上封套,外贴一个红纸签,上写喜字,通过媒人双方互换,看是否犯相。

此为之通媒、合婚。

合婚后,男方母亲去相看姑娘,以定取舍。

之后,男方若同意,即择日过定礼,名曰小定,将首饰等由男方母亲给姑娘戴上。

此即为古挹娄人时“男以毛羽插女头”表示相爱古风演变而来。

小定后行“男下女礼”之“拜女家”之礼。

入关后满族渐染汉习,“择吉纳彩”,使婚礼变得越来越复杂庄重。

《啸亭杂录》载:“择吉日,男家聚宗族戚友同新婿往女家问名,女家亦聚宗族等迎之。

庭中位左右设,男家入趋右位。

有年长者致词曰:‘某家某男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

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

’女家致谦词以谢。

如是者再,始完婚。

”此为“大定”。

之后,新婿入拜女家神位,再拜女家舅父母诸亲。

最后,女家进茶,主宾易位,男家入趋左位坐,再设酒宴祝贺。

下茶之礼,是在议定聘礼后择吉日男去女家行聘。

聘礼的种类、多少依地位、贫富而异。

入关前聘礼有鞍马、甲胄之类,体现了渔猎民族的尚武习俗。

入关后则多为猪、羊、酒、钱钞、首饰诸物。

聘礼放置于铺有红毡的高桌上,抬送女家,陈列于祖先案前。

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祭祖,俗曰“换盅”。

女家设宴款待,男家赠银,跳神致喜。

后来,则用猪、首饰、衣物、布帛以及酒果米肉等四色礼,俱用双数,而金钿银钏等首饰是必备的。

清末兴京(今新宾)地区定婚之聘礼除首饰及四色礼外,“衣服或帛或布,少者亦许四件,布疋六对四对不等。

又有财礼钱,俗称养钱。

先时其数不过六十吊及八十吊,近时竟有多至二三百元者,此每系贫寒之家,若富者婚女尚不计此”②。

男家拿装烟礼钱数亦视其贫富有差。

今70年代前,不拿金银首饰、布匹,而代之以手表、戒指,农村亦有要养钱的。

而现在,这些礼仪几乎全部废止。

男家于择吉日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

男家将给新娘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柜箱”或称“送嫁妆”,俗曰“开剪”。

旧时民间除送衣物外,但猪(俗称他哈猪)、酒是必不可少的。

而猪必须是“顶刀的”,即百斤以上者。

而五六十年代,农村满族女家要的“他哈猪”则是小猪,不宰杀,圈养起来。

猪须双猪,酒得二提,每提7.25公斤。

衣物等按定婚时写的财礼单子执行。

过完大礼之后,要一儿女双全有“福命”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满族婚俗中,还有一特殊仪式,即女方在婚前一个月内,须择吉日举行“摘他哈”仪式。

在“摘他哈”时,要先清扫室内夕卫生,将祖宗板上的妈妈口袋中的索线取出。

一头拴在祖宗架的斜柱子上,一头扯至屋外祭祀用的柳枝上。

巫师主持仪式,出嫁姑娘和全家人向祖先叩头,主祭人摘下姑娘出生时拴在索线上的他哈补钉,扔在河里或十字街口,以示长命。

大家吃他哈猪肉。

新社会,他哈猪虽仍索要,但不祭祀不宰杀,而是留养了。

(三)婚娶仪式满族的迎娶之俗始自金代“婿皆亲迎”,至今未易。

婚娶吉期一般两天或三天。

第一天,女家把事先备好的妆奁请“全福人”到新房内安置好,称为安柜箱或晾嫁妆。

还要在被子四周放上枣儿、花生、桂元、栗子,被褥中间放一如意,谓“早生贵子,万事如意”。

要将备好红幔杆拴挂好,挂幔帐。

洞房安置好后,要在房内奏乐,驱除鬼邪,称为“响房”。

安置好嫁妆,男家备好嫁妆酒或曰柜箱席,宴请送亲人。

送亲人的人数包括新娘是双数,谓之“去双回单”,于正日子前一天将姑娘送至事先选好的某家住宿,曰“打下处”。

俗定母亲不能送亲。

同日,男家要在庭院靠近正房的东南处,搭一帐房,地上铺好席褥,以备新人席地而坐。

次日凌晨,要在院中放一张桌子,桌子正中放一斗,斗盛高粱等五谷杂粮。

斗口糊以红纸,上插3支箭,仰放一张弓,旁放一杆秤。

斗前置香烛及猪“哈拉巴”肉一方,上插刀一把。

但有的满族放羊尾肉一个、羊肉丝2碗、黄米饭2碗,各置匙箸。

也有的满族俱不用。

院中桌子谓天地桌。

正日这天,新娘轿车近男家时,男家要有人接鞭,将车赶至男家大门口停下。

男家大门闭一下,谓憋性子,让新娘性情温顺。

之后开门,新郎持弓向轿下三射,谓驱煞神。

新娘怀抱“宝瓶”由全福人搀扶下进入院中。

拜天地,多在寅时,赶在太阳出来之前,由主婚入主持。

天地桌两侧各站一二女童,手持锡酒壶(内装五谷,用红纸包嘴),俗称宝壶,递给新娘挟于腋下或抱在怀中。

主婚人宣布拜天地,鼓乐鞭炮齐鸣。

新娘在左,新郎在右,面对北跪于天地桌南,行三拜九叩礼。

钮祜禄氏等家族的拜天地仪式上,天地桌上摆一方哈拉巴肉,肉上插一把刀,旁放高粱或五谷。

新人拜天地时,主持人把肉上的刀拔出来,每拜一次,即用刀切下一片肉,再抓一把五谷抛向天空,再念一段“阿什布密歌”,以示祝吉致贺,三次而毕。

拜毕,“男引女入帐”坐福,将姑娘发式改成媳妇发式。

后来这些繁琐的仪节,大大减缩,一般也不“坐帐”,直接进入洞房坐福梳头。

但在新宾县城郊乡五副甲村的杨氏陈满洲人仍于明间棚杆上搭块“幔帐”,于北侧地上铺上席褥,让新娘“坐帐”,仅片刻便入洞房。

坐帐结束后,男引妇跨过房门槛上放的马鞍子,取平安之意。

进入洞房后,男用秤杆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扔到房檐上,此仪新社会已汰去,仅将红盖头揭下即可。

之后,吃糖馅饺子、宽心面,谓之子孙饽饽。

过去,这时新娘要给娘家长辈人装烟,长辈人都给装烟钱,60年代后此俗淘汰。

至晚席散,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下早已备好的双杯酒。

后,相向而坐,稍停,合卺礼成。

次日,即第三天。

新娘要给公婆请安装烟,然后下厨房,日间拜祖坟。

婚后三日(或五日、七日)新郎陪新娘至岳丈家住几日,称之为回门。

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称住对月,新社会已无此礼。

至此,婚礼全部结束。

满族的婚姻(一)佟佳氏是满族中的大姓,支系很多,既有满洲八旗人,也有汉军八旗人。

据家中老人讲,佟家是从长白山八道岗迁过来的。

清代初年“从龙进关”,清代中期又回到盛京(沈阳)作官,其后代的一支,便定居在东陵区古城子乡保和村(旧名娘娘寨),属于盛京正蓝旗地界。

满族早期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一些氏族社会末期的特点。

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通婚不严格讲究辈份,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妃中,就有三人与他是亲姑姑和侄女的关系;二是寡妇再嫁为普遍现象,而且不受歧视。

妇女死了丈夫后,可以嫁给自己的小叔子,甚至嫁给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

这种现象在许多民族中都有过,我国古书上叫“妻母报嫂”,民族学上叫“收继婚”。

其实,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一种正常现象。

因为在氏族制社会中,女子从自己的氏族嫁到男方氏族后,便成为丈夫家里财产的一部分。

丈夫死后,这份“遗产”只能由与他血缘关系最亲近的氏族成员,也就是兄弟子侄来继承。

另一方面,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失去丈夫的妇女,带着孩子很难维持温饱,再嫁也是保证生存的正常途径。

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特别是清朝入关后,逐渐接受汉族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加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与新的道德观念不相适合的旧俗便被废除了。

过去满族男子十五岁娶媳妇是常见的事。

20岁以后结婚,多是因为家穷或本人有什么缺陷,姑娘大了没结婚也被认为是嫁不出去。

清初满族民间还有“娶长妇”的习俗,即妻子的年龄大于丈夫。

这种习俗与清初战事频繁有关。

满族男子自16岁成年起,就要当兵外出征战,家里为了能使子孙繁衍,很早就为他们办婚事,而且要娶年龄略大的媳妇,既有生育能力,可以及早地传宗接代,又能在丈夫出征期间,帮助公婆操持家务和从事其他劳动。

后来便相沿成俗,以致民间有“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

清朝时期,流传“旗民不交产,满汉不通婚”的说法。

前一句说八旗人和不在旗的汉人之间不得买卖土地,后一句则被解释为满族和汉族之间不能通婚。

一些人觉得,这是当时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满族人,为了保持纯正血统而且采取的婚姻政策。

其实这种说法不准确。

因为清朝的八族组织中,既有满洲八旗,也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些人都统称为“旗人”。

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以至生活习惯都很接近,而同八旗之外的“民人”却有所区别,所以当时一般的观念是“只分旗、民,不分满、汉”。

满洲八旗与汉军、蒙古八旗之间是可以互通婚姻的,因此只有在把“旗人”都看成是满族的前提下,“满汉不通婚”的说法才能成立,因而正确地讲法应该是“旗民不通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