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

蓟县民间的丧葬习俗王旭建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前,丧事繁琐,讲究封建礼仪。

新中国成立以后,蓟县各级政府提倡移风易俗,丧事简办,农村建立公墓,以减少占用耕地。

1969年建火化场, 1975年以后,全县基本实现火葬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蓟县的丧葬习俗也随之变化。

六七十年代,破旧立新,大部分习俗或取消或淡化或由新的习俗取代。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渐恢复了一些习俗,并且融入了现代内容。

这些习俗的发展变化,在建设和谐、文明的小康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送终,长辈在绝气前,晚辈守在身旁,直到咽气,谓之“送终”。

长辈在临咽气时,晚辈能守在身边,也叫“得济”。

更衣,死者在咽气之前弥留之际,家人为其脱下旧衣,更换寿衣。

寿衣有的在死者生前就准备好了,或自己做或子女做或找人做。

也可到寿衣店购买。

用白线扎腿,白线的根数与死者年龄相等。

后来演变为用麻批儿扎脚。

大概有多挽留死者之意。

打狗棒,用秫秸棍等材料做成。

共5根,供桌上的碗里插3根,死者衣袖各放1根。

支客,也称“大了”、“支宾”,是操办丧事的总指挥。

在举办丧事期间统领派找落(读lao去声)忙人,分配活计,招待客人,主持丧礼,支配喜钱,安排酒席、临时采买等多项工作,总支客下面还要有小支客,小支客形同小组长,是伙夫、端菜、洗碗、倒酒、打杂等项活计的小头头,小支客直接向总支客负责。

现在基本上各村都有专职支客,也有村干部兼任的。

支客男人居多,但也有女支客负责接待女客人的。

会计,也有称“先生”的,一般由2—3人组成。

设帐桌、账本。

负责整个丧事过程中的钱物收支、记账、书写挽联、供条等。

由死者子女提供钱款。

丧事结束后,公布账目,当面向东家交代清楚钱物,如子女多的还要负责分配钱物和分担债务等。

丧事过程中,所有开支都从会计处领取。

会计必须做到账目清楚,收支平衡。

落忙人,一些村民得知死人后,主动前来帮忙操持丧事,有时由总支客找来,称之“落忙人”,一般都是自愿,并且不要报酬。

报丧,也称“送信儿”、“送话儿”。

人咽气后,立即派人去亲友家送信,谓之“报丧”。

顺序为先通知死者娘家人,然后通知其他亲友。

随着通讯的发展,现在也有改用电话通知的。

送话人到死者亲友家,一定讲清楚死者咽气时间、火化时间、出殡时间等。

灵床,也称“床排子”,用门板或床板,搭在两条长凳上。

人死后,全家痛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供桌香案,摆供品,点长明灯(在碗中放豆油,灯捻,点燃,直到死者被抬走前不能熄灭)。

孝女烧纸七刀半(1刀纸100张)。

烧导头车,在门外烧纸车、纸马,谓之“烧导头车”。

送纸儿,孝子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到村头小武庙祭祀鬼神,其他亲人随孝子后面痛哭,谓之“送纸儿”,也称“报庙”。

后来没有了小武庙,就在村头用4块坯或砖搭建而成。

孝子捧的香逐渐取消了,酒也用水代替了,同时烧完纸,用水浇灭,防止火灾。

导头纸连送3遍,也有送7遍的。

每次吃饭前送1次纸,直到送行之前。

吊纸儿(即吊唁),人死后,乡亲邻里人买些“烧纸”前去吊唁,并宽慰家属,吊纸儿者多为女性。

一般都不在死者家中吃饭,随来随走。

由死者儿媳行礼、陪祭。

现在逐渐用花圈取代了烧纸。

命纸,用纸剪成,挂在死者家门口。

一般由扯孝人剪或在寿衣店购买。

命纸的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条。

讣告,旧时称“批榜”、“殃榜”。

死者家中挂命纸殃榜于门侧,男左女右。

父亡,讣告上书“故严亲先考,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辞世(或寿终正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母亡,讣告上书“故慈母先妣,生于×年×月×日,因××医治无效,于×年×月×日仙逝,享年××岁。

泣告乡里。

×年×月×日。

”现在一般还要在讣告中简要介绍死者生平,并写上:“谨此,代表全体孝男孝女对乡邻们表示感谢”,还要注明死者子女、晚辈的姓名等,顺序:儿子、儿媳、女儿、女婿……。

讣告一般由会计书写。

扯孝人,由2—3位中老年妇女组成,负责为死者子女、晚辈及前来吊唁的亲友制作、发放孝服、孝帽等。

孝服,死者的嫡系子孙,披麻戴孝(县内满族,不披麻戴孝),旁系子孙,戴孝不披麻。

死者有曾孙时,谓之“白喜”。

曾孙戴孝,鞋帽上有红布条。

持供品吊唁,近亲给孝袍、孝帽各1件,远亲给孝带1条,男人系在腰间,女人系在头上。

死者儿女穿孝3年,父母双亡,其鞋为全白,亡1人,其鞋面大部分蒙白布。

守孝期间,儿女不给长辈拜年,不办喜事。

后来披麻演变为用麻批儿系在腰间。

孝服,死者儿子的必须缝好,其他人可以披在身上,事后还可以做它用,以减少浪费。

孝帽,死者孙子、重孙子辈的要戴红布条,并且可以从孝帽上分出辈份来。

女的不带孝帽,带塔头。

供品,前来吊唁的亲友,要到帐桌交份子钱,过去交几元钱,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都在100元以上,也有上千元的。

会计要认真记账,并开好领孝条儿,亲友凭此条领取孝服。

除去交份子钱,还有带供品的。

供品分为全供、果供、酒供等。

死者妈家一般带全供,包括:猪头、整鸡、整鱼、馒头5个、米饭5碗、水果5样、菜5盘。

在家中摆就是5样,上坟时摆供就应该是4样。

有“人五人六、神三鬼四”一说。

在家中认为死者还是人,没有变成鬼。

果供,一是指点心供,二是专指大女儿带的果供,是一种用面粉做好蒸出来的工艺品,上面雕塑着各种人物等,底大上小顶部有花儿,一般自己做或到市场购买。

也有摆猪头供的。

所有供品都要清楚地记在账本上,会计还要写供条,一式两份,一份挂在灵棚上,一份放在供品上。

也有亲友送帐子的,应该挂在灵棚内显要位置,并写明送帐子人的姓名、与死者的关系等内容。

纸活,用秫秸、纸等材料糊制而成。

包括一楼二库(即一座楼,包括保安等,两座钱库,旧时称金银库)、纸车、纸马、纸人、摇钱树等。

现在又增加了用纸做成的彩电(天堂影院)、冰箱、汽车、花圈等。

都是些民间艺人的作品。

在办丧事时,可以欣赏到蓟县的民间艺术,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快就变成灰,怪可惜的。

纸活还包括幡杆(也称“招魂杆”)、哭孙棒等。

幡杆由死者大儿子在出殡时手持,老坟地用白色,新坟地用粉红色。

也有满堂幡的,儿子、侄子都持。

哭孙棒由死者的孙子、重孙子手持。

棺木,没有实行火化前,一般要用棺木,也称棺材。

棺木的大小、厚薄不等。

富户所用棺木多以松、柏木为料,穷户所用棺木多以柳、杨、杂木为料,棺木前刻有“寿”字。

贫苦人家也有用苇席埋葬的,富户人家年过60岁就准备棺木,穷人家或暴病而死的,在人死后才开始做棺木,叫“赶热活”。

实行火化以后,使用棺木的习俗就成为历史了。

守灵,人死当天夜间,一般由村里找来胆子比较大的人看守灵床和尸体,称之守灵。

守灵人一夜不能睡觉。

要看好长明灯,随时加油,不能熄灭,还要看好供品,防止猫、犬偷吃。

打墓子,也称打坑子。

第二天上午,由4人进行。

必须一次呵成。

开光,开光在死者妈家人到场,火化车到来之前进行。

一人手持棉球蘸香油,听着另一个人念。

念哪点哪(死者五官)。

“点嘴公,饮琼浆,点鼻公,闻清香,点眼公,亮堂堂,点耳公,听八方。

”旧时开光在盖棺之前进行,现在在装纸棺之前进行。

入殓,未实行火化前,人死后第二天中午或晚上进行入殓,也称成殓。

先铺棺,然后死者由孝子抱头,仰面朝天,放入棺材,周围塞棉花、草纸,死者衣袖放2个面饼、1个九连环。

盖棺前,家人为死者开光。

然后由继承人将棺盖钉死。

全家痛哭。

现在取消火化,以上程序也随之取消。

向遗体告别,火化车到。

开始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先女后男,最后孝子孝女。

撤走供桌、打狗棒、打发饼子等。

装纸棺,长子抱头,侧身抱,其他儿子抱腰、腿等部位。

撤走灵床。

把死者装在纸棺,送上火化车。

亲友、孝子跪在车前,行礼。

吹鼓手奏乐接、送。

一般吹鼓手乐队由4—6人组成。

去火化场的路上,由死者的姑爷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撒路钱儿。

进灵棚,火化回来,死者长子抱骨灰盒放入灵棚中。

摆上死者照片。

摆上纸制童男童女等纸人。

摆供,儿子准备的鱼、鸡要放在离死者最近的位置,头朝里。

妈家的供摆在正中,其余摆两侧。

接祭,就是接供。

一般在下午进行。

设两张桌子。

一张放牌位,上书:“严父(或慈母)讳×××之位”,一桌放供。

孝男孝女跪在牌位前。

送孝衣给送祭者穿上,然后站在供桌旁。

先接妈家的。

平辈可并行走。

如供多,可分多人接。

磕岁,死者女儿在灵前行磕头礼,谓之“磕岁”,磕头数目比死者实际年龄多两个。

一般都是大女儿磕岁。

也有几个女儿接力磕的。

这种礼节,消耗体力,有时磕岁时,行礼者坚持不了。

现在也有用行鞠躬礼代替的,的确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送行,有送老人西行,一路走好之意。

吹鼓手先在死者屋内吹奏,转一圈走出来。

然后孝子再进去转一圈,拉着扫帚,拿托命纸及死者先前的旧衣服,端着灵牌,前往小武庙迎接亡魂。

吹鼓手奏乐,所有吊丧者均绕庙转3圈,呼死者上车。

把灵魂(送纸时放在庙中的纸)取出,推到小庙,后将命纸、旧衣及纸活焚烧,孝男孝女解开麻结烧掉。

孝子大哭,亲友北面行礼,孝子答礼,谓之送行,俗称“接丧”。

送行时,还要带些水洒在燃过的灰中,以防火灾。

行典(读去声),孝子孝女跪在灵棚内,男左女右。

亲友们依次行礼,现在新老结合,磕头礼,鞠躬礼都有,随着悲哀婉转的乐曲,主持人抑扬顿挫的指挥,亲友们在行礼中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敬仰。

亲友们行礼时,主持人不断喊着:孝子谢!孝男孝女磕头表示感谢。

最后孝男孝女行礼。

灵棚守灵,第二天的守灵任务由死者的姑爷们来完成。

丧事时间,有3天,有5天的。

现在一般都是3天,并且按死者咽气时间分为大3天、小3天。

念喜歌,死者年龄较大,也应视为喜事,所以有念喜歌的习俗。

旧时,有的人端着盆、瓢等,进门到灵棚前,唱一些夸赞老人、儿女孝顺的歌词。

也有打着竹板、拉着二胡唱的。

东家送给念喜人一些饭菜、烟酒等做为答谢。

现在发展为民间艺人展现技艺的舞台。

有的带着各种乐器,包括电子琴、架子鼓、音响设备等,就和专业文艺演出差不多。

还有的搭建临时舞台,请人表演节目,有评剧选段、影调戏、流行歌曲等。

基本上都是悲哀的曲调,如杨三姐告状哭灵、大出殡等节目。

死者的家人和亲友可以点节目,同时付给演唱者一定的费用,表示感谢。

使一些没有正式职业的民间艺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出殡,又称“发送”,指埋葬死者的礼仪。

目前蓟县农村大部分还没有建立骨灰堂,基本上还是实行火化后土葬。

出殡仪式一般在第三天进行,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县城附近的农村一般都是上午举行。

出殡时的排列顺序为:纸活儿仪仗队、吹鼓手乐队、孝子仪仗队、棺木(骨灰盒)、女客。

吹鼓手乐队到死者屋奏乐,孝子持招魂杆在屋转3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