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第4、5课练习(附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4哲学第4、5课练习(附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四、五课练习2014 09 11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2、2010年11月8日,上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首次公布“嫦娥二号”卫星传回的“嫦娥三号”预选着陆区月球虹湾区域局部影像图。

影像图显示,该区域表面较平坦,由玄武岩质的月壤覆盖,分布有不同大小的环形坑和石块,其中最大的环形坑直径约2千米。

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幅图像佐证了()A.神话的产生是缺乏客观根据的B.月球与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C.各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正确性3、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的正确理解是A.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 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产物C.意识决定物质 D.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C.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D.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5、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6、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7、“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8、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水,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10、《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11、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与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

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12、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

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

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13、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14、在日本,有一种乌鸦,能将坚果丢到公路的斑马线上,让汽车碾碎,然后在汽车遇到红灯停车时去吃。

据此,有人认为,有些动物也是有意识的。

这一观点A.否认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B.否认了意识是自然界的产物C.正确,因为有些动物确实很聪明D.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告诉我们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6、《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这是因为A.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B.人们的意识无法预见未来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17、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18、据文献记载,在印度曾多次发现小孩被狼叼走,并在狼群中长大。

这些狼孩有的虽已七八岁,甚至是十来岁,但都不会说话,不会思维。

这些事例说明A.狼孩的脑子虽是人脑,但思维不一定是人脑的机能B.狼孩的脑子不是人脑C.狼孩的脑子天生就是笨的、不聪明的D.狼孩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所以不可能产生思维19.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能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因此有人认为计算机是有意识的。

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否认了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B.人脑只是意识的“加工厂”C.意识对人脑的依赖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20、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而对于动物来说则不是。

这是因为A.动物没有第一信号系统 B.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动物的意识水平比人类差21、在电脑的控制下,机器能够“自动”地命中目标。

因此,有人说电脑也是有意识的,这种观点否认了①电脑也会产生意识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③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④意识是生物特有的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22、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①观念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一切观念都是对现实的模仿③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23、朱自清夏夜走过月光朦胧的荷塘,写下散文名作《荷塘月色》。

这表明A.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意识歪曲反映客观事物24、“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提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哥白尼通过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结论。

这一著名的科学史实证明A.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客观世界 B.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都来源于主观世界C.正确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D.正确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意识来源于主观世界二、判断题25、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7、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8、辨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反映了事物各自的生动的具体特性。

()29、静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0、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 )3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32、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33、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相互依赖。

()三、简答题: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下列各题34、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若牛能绘画,那么,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一头牛。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5、有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

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以上观点。

四、探究题36、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主观题答案34.答案:材料说明了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会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只要结合材料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可轻松答出。

拓展探究35、答案:(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各种意识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实践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成意识。

(2)如果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人脑就没有反映对象,也就不会产生意识。

题中观点虽然认识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认为有了人脑也就有了意识的观点是错误的。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形成。

从物质基础看,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因此,意识的形成,不仅要有人脑,还要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

36、【答案】(1)①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第(1)问,准确写出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注意与材料内容适当结合。

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6.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________联系A.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C.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7.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之为规律的是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B.日出东方C.新陈代谢D.万有引力8.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