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腕带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腕带标识制度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
(一)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
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氏患者,使用 “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姓名、急诊时间、诊断,如 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及病区。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
(二)语言交流障碍及无自主能力的患者身份识别:
1.由陪同人员提供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出示有效 证件,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完善信息后佩戴手腕带
识别困难时可选择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作为身份识别的补充信息。
准确无误后方能实施操作。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 (四)急诊科对于无法确认身份的的患者,由医务人员为其命名为“无名氏”, 同时多人身份不明者,命名为无名氏1、无名氏2、无名氏3等。患者腕带信息包 括无名氏-编号、科别、性别、诊断、就诊时间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一旦 身份明确后,更换腕带,注明其真实姓名。 • (五)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医护人员应主动请患者说出自己姓名,昏迷、 婴幼儿等患者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其姓名。确保信息核对的准确性。 • (六)当医生发现患者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 人就诊的,应劝说患者使用患者本人真实信息,重新挂号。 • (七)门诊医生在为医保患者开具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实患 者的身份证信息;由于核对不仔细而产生的一切后果,根据医保规定给予相应 处罚。
携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药品用物等到患者床边(严禁空手或抄 小纸条到病人床边执行操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请患者或其陪同人员说出患者的姓名。请患者主动出示腕带,查 看腕带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 住院号核对,信息完全一致时,实施操作。
2.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询问,在场家 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
3.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信息对照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必须严格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 和交接规定
急诊科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病房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1.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 工作。 2.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 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 前往转入科室,与转入科室 护士当面交接。 3.安置好病人后,完善识别 交接程序,双方签字确认。
(四)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以及转运患者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信
息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五)在实施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 特殊饮食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作 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六)影像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等医技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其他符合要 求的信息作为患者身份及标本的识别方法,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制 度中书面写明,并且由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及护送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身份。 (七)患者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单独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统一使用腕带作为信息 识别的载体并携带手术 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本 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
手术患者 身份识别
护理操作时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入院时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请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协助患者正确佩戴腕 带。向患者和/或家属讲明腕带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病历上信息完全一 致,并经二人核对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条款 3.1.4.1
身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
环境 身份 ID
社会——姓名——身份证
医院——患者——手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 患者:医疗护理操作的对象。 • 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
———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 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患者身份识别
门诊患者身 份识别
实施操作后再次确认患者身份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施
• 1 、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 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门诊患 者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卡号四项核对患者身份; 住院患者核对医嘱单、治疗单等与腕带上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床号、住院号五项信息以识别患者身份。
使用腕带的必要性
佩戴腕带的目的
• • • • • • ( 1 )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信息识别的载体, 利于做各项诊疗时核查腕带上患者身份的有效信息。 ( 2 )患者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 床、手术、外出检查等); ( 3 )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 对; (4)语言交流障碍或意识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5)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 6 )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患者、读取患者 信息。
姓名 诊断 科室
性别
手腕带内容
年龄 床号
药物过敏
住院号
腕带使用的正确性
留观、监护室及所有住院患者。 • 二、使用要求: • 1、腕带应用蓝色圆珠笔逐一填写手腕带的各项栏目(填写不能有空项),字迹端正、 清楚、严禁涂(修)改腕带信息。 • 2、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并给患者佩戴腕带。 • 3、腕带原则上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下可在下肢使用。手腕带松紧适宜,以能 放入食指为准,多余长度应反折扣好;水肿患者应注意及时观察手腕带松紧度,发现 不适及时更换;对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上衣第二个纽扣处。 • 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摘取腕带;如遇转院、腕带不慎丢失或破损者, 须按此规范重新予以佩戴腕带。 • 5、不得将腕带借予他人使用。 • 6、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负责摘取患者腕带并销毁。 •
住院患者身 份识别
特殊患者身 份识别
关键流程患 者身份识别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门诊患者来院就诊患者应提供本人真实的身份信息,门诊挂号人员按患 者提供的身份证信息作为患者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凭据。 (二)门诊患者应同时使用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三)急诊科急诊、急救及留观患者、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患者须佩戴腕 带。腕带应字迹清晰,须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抢救床号等信息。 腕带须两人核对后佩戴。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应同时使用患者 的姓名、性别、年龄、抢救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当使用以上信息仍有
患者身份识别 与 腕带标识制度
骨科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 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 实施正确的操作。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核心条款 3.1.2.1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 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 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 2 、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3、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中均 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 4、各项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标本采集、给药、输 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 时辨识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 5、鼓励患者参与身份识别查对,提高身份识别正确性。 • 6、护理部落实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应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户口薄)提供真实的身 份信息,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等信息。护士 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二)每位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应该对住院单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 身份证等信息再次审核,无误后填写和佩戴患者身份识别腕带。 (三)住院患者应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且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腕带应用程序
评估患者 → 在腕带上注明患者所在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
或就诊卡号、性别、年龄、诊断等→双方核对患者信息无误 → 戴
于皮肤完整、血运良好的手腕部 → 做操作时 → 携带患者信息 → 到床边核对腕带 → 无误后执行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