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复试试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复试试题

第17 次课 2 学时第18 次课 2 学时第19 次课 2 学时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一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 双膜模型(应用最广)假定:(1)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2)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3)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即:C A i=HP A i(4)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2. 渗透模型假定:(1)气液界面上的液体微元不断被液相主体中浓度为C AL的微元置换(2)每个微表面元与气体接触时间都为τ(3)界面上微表面元在暴露时间τ内的吸收速率是变化的3. 表面更新模型假定:(1)各表面微元具有不同的暴露时间,t=0-∞(2)各表面元的暴露时间(龄期)符合正态分布4. 其它模型如:表面更新模型的修正;基于流体力学的传质模型;界面效应模型。

5. 双膜理论(1)双膜模型气相分传质速率N A=k y(y A-y Ai)N A=k y(p A-p Aj)液相分传质速率N A=k x(x Ai- x A)N A=k y(c Aj- c A)总传质速率方程N A =K y (y A - y *A ) N A =K x (x A *-x A )N A =K ai (p A -p A *)(2)气液平衡常见气体平衡溶解度亨利定律: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3)吸收系数吸收系数的不同形式见下图:x AL(4)传质阻力传质阻力-吸收系数的倒数传质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5)传质过程吸收质与吸收剂;设备、填料类型;流动状况、操作条件二、物理吸收吸收过程如图所示:操作线、平衡线吸收推动力见图。

吸收塔的最小液气比见图三、化学吸收1. 化学吸收的优点:(1)溶质进入溶剂后因化学反应消耗掉,溶剂容纳的溶质量增多(2)液膜扩散阻力降低(3)填料表面的停滞层仍为有效湿表面两分子反应中相界面附近液相内A与B的浓度分布图第20 次课 2 学时●第二节气体吸附●吸附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 吸附质-被吸附物质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吸附机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一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内表面积大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吸附容量大来源广泛,造价低廉良好的再生性能常用吸附剂特性:分子筛特性●操作条件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增大气相压力利于吸附●吸附质性质、浓度临界直径-吸附质不易渗入的最大直径吸附质的分子量、沸点、饱和性●吸附剂活性单位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静活性-吸附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动活性-未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常见分子的临界直径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吸附剂再生吸附剂再生吸附平衡第23 次课 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九章氮氧化物污染控制主要内容:♌1. 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2.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3. 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4. 烟气脱硝技术第一节氮氧化物的性质及来源♌NO x包括:N2O、NO、N2O3、NO2、N2O4、N2O5大气中NO x主要以NO、NO2的形式存在♌NO x的性质:N2O:单个分子的温室效应为CO2的200倍,并参与臭氧层的破坏NO:大气中NO2的前体物质,形成光化学烟雾的活跃组分NO2: 强烈刺激性,来源于NO的氧化,酸沉降♌NO x的来源固氮菌、雷电等自然过程(5×108t/a)人类活动(5×107t/a)▪燃料燃烧占95%。

主要来自:各种锅炉、焙烧炉、窑炉等的燃烧过程;机动车尾气排放。

▪其他: 硝酸生产和各种硝化过程(如化肥厂);冶金行业中的炼焦、烧结、冶炼等高温过程;金属表面的硝酸处理。

95%以NO形式,其余主要为NO2。

▪第二节 燃烧过程NO x 的形成机理♌形成机理1. 燃料型NO x燃料中的固定氮生成的NO x2. 热力型NO x高温下N 2与O 2反应生成的NO x3. 瞬时NO低温火焰下由于含碳自由基的存在生成的NO♌热力型NO x 的形成产生NO 和NO 2的两个重要反应平衡常数和平衡浓度()()2222N O 2NO 11NO O NO 22−−→+←−−−−→+←−−平衡时NO浓度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

♌ 上述数据说明:1) 室温条件下,几乎没有NO 和NO2生成,并且所有的NO 都转化为NO2; 2) 800K 左右,NO 与NO2生成量仍然很小,但NO 生成量已经超过NO2; 3) 常规燃烧温度(>1500K )下,有可观的NO 生成,但NO2量仍然很小; 4) 平衡时NO 浓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加; 5) 较低空气过剩系数有利于控制NOx 的形成。

烟气冷却过程中,根据热力学计算,NO x 应主要以NO2的形式存在,但实际90%~95%的NO x 以NO 的形式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动力学控制。

NO/NO x Ratioboilervehicles nature gas 0.9~1.0 internal comb. engine 0.99~1.0 coal 0.95~1.06# fuel oil0.96~1.0 diesel engine 0.77~1.0♌ 热力型NO x 形成的动力学——Zeldovich 模型NO 生成的总速率♌ 假定N 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得到代入(6)式得♌ 假定O 原子的浓度保持不变2424552452242p,NO 22452d[NO][N ]([NO]/[O ])2[O]d 1([NO]/[O ])2[O][N ]{1[NO]/([N ][O ])}=1([NO]/[O ])k k k k t k k k K k k -----=+-+425452[O][N ][O][NO][N][NO][O ]k k k k --+=+稳态424552d[N][O][N ][N][NO][O][NO][N][O ]0d k k k k t --=-+-=424525d[NO][O][N ][N][NO][N][O ][O][NO] (6)d k k k k t --=-+-121222N O N O N (4)N O N O O (5)+-+-+⇔++⇔+2O M 2O M (3)+⇔+♌ 最终得♌ 积分得NO 的形成分数Y 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各种温度下形成NO 的浓度-时间分布曲线11(1)(1)exp()c c Y Y Mt +--+=-21/24p,O 21/21/2p,NO 1/21/24p,NO 21/252ed (1)d 2(1)4[N ]()()()[N ][O ][NO]/[NO]Y M Y x CY k K M RT K k K C k Y --=+===1/22e p,NOe 1/2[O ][O]()K RT=在各种温度下NO 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N 2/O 2=40:1)♌ 根据泽利多维奇预测结果:♌ 压力对M 值影响较弱,温度影响较强,即影响NO 生成总量,也影响NO 生成速率; ♌ 在相同停留时间,不同温度下NO 生成速率有显著差别;♌ 为减少NO 生成量,可采取降低火焰区温度和后火焰区温度,减少停留时间的途径。

瞬时NO 的形成:♌碳氢化合物燃烧时,分解成CH 、CH 2和C 2等基团,与N 2发生如下反应♌ 火焰中存在大量O 、OH 基团,与上述产物反应:小结:♌ 低温火焰中生成的NO 的量明显高于泽氏预测的结果. 因此,低温火焰中形成的NO 多为瞬时NO ;♌ 瞬时NO 生成量平均为30g/GJ 。

燃料型NO x 的形成:♌燃料中的N 通常以原子状态与HC 结合,C —N 键的键能较N ≡N 小,燃烧时容易分解,经氧化形成NO x ;♌火焰中燃料氮转化为NO 的比例取决于火焰区NO/O 2的比例;♌燃料中20%~80%的氮转化为NO x 。

2222HCN OH CN H O CN O CO NO CN O CO N NH OH N H O NH O NO H N OH NO H N O NO O+→++→++→++→++→++→++→+22222CH N HCN N CH N HCN NH C N 2CN+→++→++→第24 次课 2 学时第三节低NO x燃烧技术原理♌控制NO x形成的因素空气-燃料比燃烧区温度及其分布后燃烧区的冷却程度燃烧器形状低NO x燃烧技术♌传统低NO x燃烧技术1. 低氧燃烧▪降低NO x的同时提高锅炉热效率▪CO、HC、碳黑产生量增加▪♌2. 降低助燃空气预热温度燃烧空气由27o C 预热到315o C ,NO 排放量增加3 倍3. 烟气循环燃烧采用燃烧产生的部分烟气冷却后,再循环送回燃烧区,起到降低氧浓度和燃烧区温度(主要减少热力型NO x)的作用,以达到减少NO生成量的目的.烟气循环率25%-40%。

♌4. 两段燃烧技术第一段:氧气不足,烟气温度低,NO x生成量很小第二段:二次空气,CO、HC完全燃烧,烟气温度低先进的低NO x燃烧技术♌原理:低空气过剩系数运行技术+分段燃烧技术1. 炉膛内整体空气分级的低NO x直流燃烧器▪炉壁设置助燃空气(OFA,燃尽风)喷嘴▪类似于两段燃烧技术▪要求:▪合理确定燃尽风喷口与最上层煤粉喷口的距离▪燃尽风量要适当▪燃尽风应有足够高的流速,以便能与烟气充分混合.先进的低NO x燃烧技术♌2. 空气分级的低NO x旋流燃烧器既要控制燃料型NOx和热力型NOx的生成,又要具有较高的燃烧效率. 一次火焰区:富燃,含氮组分析出但难以转化二次火焰区:燃尽CO、HC等♌3. 空气/燃料分级的低NO x燃烧器空气和燃料均分级送入炉膛一次火焰区下游形成低氧还原区,还原已生成的NO x为氮气。

第四节烟气脱硝技术♌脱硝技术的难点处理烟气体积大NO x浓度相当低NO x的总量相对较大♌1.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催化剂:贵金属、碱性金属氧化物 还原反应潜在氧化反应♌还原剂: NH 3 (常用) 、H 2S 、 CO♌反应特点:♌使氨能有选择的和气体中的NO X 进行反应,而不和氧反应。

♌常用催化剂: ♌1)贵金属 2)非贵金属的氧化物或盐类 Cu 、Cr 、Fe 、V 、Mn♌优点: ♌1)还原剂基本上不与氧反应,避免了无谓消耗,同时大大减小了反应热,催化床温度变化小易于控制,采用一段流程即可;♌2) 催化剂易得,选择余地大;♌3)还原剂NH 3相对易得,起燃温度低反应热低,床温通常低于3000C,有利于延长催化剂寿命和降低反应器对材料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