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中法律、应用文写作、科技基础、公民道德建设、时事政治各部分所占比例约为30%、25%、25%、10%、10%。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汇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部分法律基础知识
1、法学概论:①、法的一般原理;②、法的创制;③、法的实施。

2、宪法:①、宪法的含义和产生与发展;②、国家性质;③、政权组织形式;④、国家结构形式;⑤、经济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⑦、国家机构。

3、民法:①、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②、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③、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④、物权与所有权;⑤、债权;⑥、侵权行为;⑦、知识产权;⑧、诉讼时效。

第二部分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1、应用文基础知识:①、应用文概述; ②、应用文特点; ③、应用文的作用; ④、应用文分类、撰写; ⑤、公文的一般文体与结构;
2、常用公文的写作要点:①、规范性公文的撰写;②、常用的几种公文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③、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

第三部分科技基础知识
这一部分测试应试者对国内和当今世界的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的常识性了解情况。

测试内容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物技术、能源科学技术、空间技术、农业高科技技术的基本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

应试者应当了解上述新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内容与特点、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公民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时事政治的了解,考试内容涉及近一年来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

公共基础知识精髓要点总结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31、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32、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日之内。

33、对公务员的物质奖励不包括奖章,包括奖金、奖品、工资晋级。

34、按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次名称和相对应的13个级别。

35、现代行政领导个体素质要求全面具备德、才、学、识、体。

36、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构成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7、集体决策已成为科学决策理论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38、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的决策是程序性决策。

39、立法监督的最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40、情报信息系统是行政决策组织中的“神经系统”。

41、现行行政决策体制通常由行政决策中枢系统、行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审批控制系统和行政决策领导系统四部分构成。

42、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

43、“公民”这一概念是法律概念。

44、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案件的审理的主要监督方式是抗诉。

45、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是恒定的。

46、行政监督的对象是行政相对方。

47、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的科学。

48、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占有、利用和收益的权利。

49、下列人员中不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配偶、父母、子女。

50、行为人没有约定或法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所实施的行为是无因管理。

51、公文中的词语应含义确切。

52、公文要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53、若需向外国有关部门和人士对我国领导人任职、重大政治活动的祝贺表示答谢亦须选用公告。

54、规定性文件是兼有行政公文和法律的性质。

5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56、物质从一般反映特性到人类意识产生所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是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5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58、物质运动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

59、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
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60、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哲学依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61、把“否定之否定”称作“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是辩证法的观点。

6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真理观上的分歧是真理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

6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64、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65、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多方面需要。

66、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67、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的红线是党的思想路线。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69、我国要建立的宏观调控模式应该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的调控模式。

70、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7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72、现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3、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实施手段是依法行政。

74、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是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

75、各级政府中设置的政策研究室是办事机构。

76、分管政府某一方面行政业务的部门即职能机关。

77、对公务员的精神奖励不包括升职,包括嘉奖、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等。

78、国家公务员升职不包括晋升职称。

79、公务员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80、在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主体的多少各不相同,但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81、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职权和法定程序,将法律规范用于具体事件或案件的活动,称为法的适用。

8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为有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