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反思(通用19篇)新课改教学反思(通用1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课改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1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成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
在语言环境的欠缺中不仅要崇尚“苦读”、“勤教”,更要以人为本;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大力开发,英语教学过程既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更要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相适应。
因此,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一、从“满堂灌”到精讲多练传统的教法认为,英语课是传授知识的。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课堂沉闷,效果欠佳。
这是当前外语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诚然,英语课应该传授知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英语课是一门很强的实践课。
因此,既要重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时,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应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能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
而且,精讲多练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应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
二、培养学生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尽一切努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
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四、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
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作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新课改教学反思篇2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实践政治课程标准,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中我们的“创新”与政治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大多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
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反思:一、表面自主目前的政治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部分就读哪部分”,“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在学生没有充分了解课本内容、进行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合作学习要取得实效必须具备以下4个条件:一是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是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二是小组已经形成合作的机制,小组内的学生熟悉合作的规则,明确自己的分工,学习要在民主、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三是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
四是合作目的是“双赢”,要让学生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合作学习的效益和快乐,凡是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三、随意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惟探究式学习,排斥接受性学习。
整堂课事事探究时时探究,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必要。
二是只重过程,忽视结果。
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但脚踩西瓜皮,“探”到哪里算哪里,最终不仅问题没有解决,连方向也模糊了,这样的探究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有何益处?三是不重课内重课外。
由于探究性学习要花更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有些教师就将探究活动由“课内为主”改为“课外为主”,进行“双轨运行”。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3实行新课改,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设置等均有较大的变化,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与同仁们探讨。
一、教学中“度”难以把握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因而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教材中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轻松,进度也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因有前面知识的积累,经验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成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应折中处理,对于高一年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必修1、2的学习,修完4学分,能够顺利通过会考,圆满毕业,而对于知识难度要求,可在文理分科后再根据考纲要求进行拓展、深化。
二、教学条件难于达到新教材的要求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而新课改推行探究式学习,实验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基础,如果实验条件不具备,那么探究就成为无本之木,整个教学就难以顺利开展。
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对于如此高要求的实验条件,对于一所重点完中都觉得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农村普通完中呢?比如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探究实验,而这些大都是分组实验,根本难以达到此种要求。
三、知识衔接不好,一些知识点出现比较突兀在新教材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教着教着就会突然冒出新概念或新知识点,而这是学生前面所未曾学过的。
因而教师不得不大费周折对此进行解释说明,比如说物质的分类中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而这两个概念直到物质的分散系中才会学习。
另外,对于一些知识的说明讲解经常让人感觉是欲言又止。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全新的感觉和挑战,需要老师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新课改教学反思篇4从培训到现在,我逐步认识了新课程。
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
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
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
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
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