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及其理念


2)“开放性”
提出问题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
习空间;
38
3)“探究性”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究性;
4)“主动性”
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学习具有明 显的主动参与性。
39
2、数学“情境—问题” 教学的导学方 法
(1)复习铺垫,质疑提问 (2)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寻疑提问 (3)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寻疑提问 (4)向学生布置课堂“情境作业”,引导在“做数
基本数学教学模式 可以拓广、派生出其 它教学模式。
12
诸如:
“情境——问题——讨论——评价”; “情境——问题——反思——问题”; “问题——讨论——讲授——问题”; “讲授——问题——讨论——反思”;
等等。
13
云南师范大学
朱维宗教授在昆明地区迁移拓广为: 学科“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学生学习: 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索
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 教学 模式及其理念
1
•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 学科“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 •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特征与导
学方法 • 三个教学案例 •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待深入研究
的课题
2
一、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 式
1、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基本模式 为:
21
2、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 境,产生教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 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相关信息的内在 联系,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 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 对数学的热爱等。
22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学 习信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思维,激 起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 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使其 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探讨问题,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索
设置数学情境 (观察、分析)
提出数学问题 (探究、猜想)
解决数学问题 (求解、反驳)
注重数学应用 (学做、学用)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
3
中小学“情境——问题”教学基本模式为:
学生学习:质疑提问、自主合作探索
设置情境 (观察、分析)
提出问题 (探究、猜想)
解决问题 (求解、反驳)
32
布鲁纳也指出: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 中小学“情境——问题”教学倡导使用以“启发 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取以“探 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重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 我们希望人类探究的天性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与完 善!
33
例 1 由水果产生的创意
34
例 2 试一试你的思维特点
● 给你如下“材料”: 请你用他们组织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在每一个
图下面写出一句你认为最贴切的话.
残疾的老鼠
一团和气
35
对比别人的结果,看你的创意怎样?
36
结果比较
37
三、数学“情境——问题”教学 的
特征与导学方法
1、 “情境—问题” 数学学习的特 征
1)“问题性”
以提出问题为核心,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29
4、重视学生的“四基”获得
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创造”思维活动与科 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无本质 的区别。
因此,教学就是要在传授学科知识与技能的 同时,传授学科的创造方法与精神;
学习就是要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 与领悟学科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和结果。
30
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既掌握好有 关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又要调动学 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学 习中自主合作探究,指导他们在学习中学 会学习。
1米
角函数来表示?
C
教师引导解决:
θ
cosθ=
OD CD
=
x1+0,6
O
B D x =10 cos θ – 6
师:当θ在[0,90°]变化时,底端B的移动情况怎 么样? (在[-6,4]变动)。
46
点评
●用一个宋朝的数学问题引入,弘扬了 中国的数学文化。
注重应用 (学做、学用)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
4
自2000年以来,通过多年数百所中小 学的教学实验,现已初步形成了数学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体 系: 该模式的教学宗旨: 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
模式的核心:
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设置学科情境 ( 观察、分析)
提出学科问题 (探究、猜想)
解决学科问题 (求解、反驳)
注重学科应用 (学做、学用)
教师导学:启发诱导、矫正解惑讲授
14
● 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校本教研模式
教师
设 置 启导 情境
心理安全情境
(创设外因)
学生主体情境
(激发内因)
多元学习情境
(内外结合)
让学生敢问
(尝试参与) 学 生
引导讨论:设长为x,宽为x-12,得 x2 12x 864 0
解得:长36步,宽24步。
44
情境2:一根长10米的竹竿,斜靠在墙壁
上。顶端A到地板的距离为8米。若推动A端使之
下移1米,情况怎样?
A
生1:底端B也要移动。
1米
生2:底端B也应滑动1米。
C
生3:不一定,若地板粗糙,
B端也不一定滑动1米。
学”中寻疑提问
40
(5)不要急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善 于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
(6)学习中适时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既可以整理已学知识,又可促进思维的深 入发展;
(7)要恰当处理超前问题和难于解答的问 题。
41
(8) 不要硬拖着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问 题”教学轨道,要善于利用学习的“生成点” 进 行教学;
力图将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 建立在数学学科教学上。
18
二、学科“情境——问题” 教学的基本理念
反思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 学近十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到如下 教学基本理念:
19
1、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感到一些难 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 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将激发学生积极 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下再讨论。O 生4:设BD = x,由题意知OB = 6米
θ BD
再在直角三角形COD中应用勾股定理得到:
解得:
x2 12x 15 0
x 51 6 > 1
45
生5:为什么底端B滑动的距离会大于1米呢?
师:对此,我们大家再共同讨论。
A
生6:竹竿底端B滑动的距离是否可用θ的三
质疑 提 出
让学生会问
问题
(有效参与)
让学生善问
(理性参与)
初中数学“情境—问题”校本化教研模式
15
“敢问、会问、 善问” 课堂教学模式
① “语文”课的
“答疑、激疑、悟疑、感悟”教学模式;
② “科学”课的
“情境——问题——探究” 教学模式
16
③ “英 语”课的
● 巧设情境,导入主题——利用情境,巩固 主题——情境表演,拓展主题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教学发动——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情境; 学习保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情感和智力参与); 正确导向——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 朝着获益的方向.
10
简而言之,学科 “情境——问题”教 学就是以学科情境为 基础,以学科问题为 纽带的启发式教学。
11
2、要灵活应用数学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一个 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科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提出 有意义的问题,而一个好的知识应用 问题本身又构成一个好的学习情境。
8
实施该教学模式:
教师要采取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 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应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 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9
启发式教学——中国的教学瑰宝 教学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教学法最基本的方法论——一切教学方法的出发点; 教师必须掌握——启发的方式、策略和技术.
内在联系:
创设数学情境是前提, 提出数学问题是核心, 解决数学问题是目标, 应用数学知识是归宿。
6
学科“情境——问题”教学的四 个环节互相联系。
创设学科情境是提出学科问题的 基础,同时所提出一个好问题又可 以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 生;
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形影相伴、 携手共进。
7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和 提出新的学习问题;
● 创设情境,教师提问——朗读训练,学生 提问——听说练习,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④ “信息技术”课的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再创情境,发现问 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学模式
17
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既是一个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又是一个新的正在 探索中的教学。
它力图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
23
3、重视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1)正确认识“去问题教学” 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教学主 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 的程度则是检查学生对问题(书本或教师提 出的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情况。学生没有带 着问题走进教室,也没有带着问题走出教室。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去问题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