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本病的传染源是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传播,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而感染。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潜伏期为2~21天,尚未发现潜伏期具有传染性。
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头痛、肌痛、乏力、腹泻、呕吐等,严重病例可伴有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2014年4月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在西非的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及尼日利亚等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暴发疫情。
由于人群对埃博拉出血热普遍易感,我区劳务输出多,人群流动频繁,存在病例输入和传播的风险。
为及时发现我区埃博拉出血热输入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控目标
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以及我区境内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全力保护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坚持“依法规范、联防联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态势,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编制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五)《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三版)》
(六)《口岸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与疑似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七)《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八)《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方案》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形: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市、本区出现输入病例);Ⅱ级响
应(本市、本区出现二代病例);Ⅰ级响应(出现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五、疫情防范与应急措施
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一)区卫生局成立防控专家组,负责开展疾病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提出防治工作建议;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并指导全区应急准备工作。
(二)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版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等,由区疾控中心组织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现、排查、报告和管理的技术培训工作。
(三)开展收治医院的救治与院感防控能力评估,建立分级收治流程。
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和留观病例的筛查与管理。
确诊病例隔离救治与管理的定点收治医院为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开展。
(四)按照实验室检测与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市疾控中心为病例标本筛查与病原学检测机构,开展实验室应急初筛和相关检测工作。
医疗机构负责标本采集,采集样本应做好个人防护,标本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
生物菌(毒)种或标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送到市疾控中心。
(五)建立防控协作机制,落实信息交流。
加强与公安、旅游、教育、外事、外贸及相关涉外机构等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及时掌握从疫区来(返)开人员、外籍(疫情暴发国家)人员来开信息,摸查人员来往情况,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报告并就地隔离留观。
(六)做好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准备工作。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现场调查、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技术和防护装备的准备工作。
定期对县疾控机构、县人民医院开展生物安全防护督导检查。
做好消毒药械和防护物资等储备。
(七)加强风险沟通工作。
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加强公众的健康宣传与教育,强化疫情防范意识。
(八)其他措施。
有外籍(疫情暴发国家)人工作/居住的地区,当地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与公安、街道等部门的协作,摸查人员来往情况;居住地周边的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测,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报告。
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市、本县出现输入病例。
在做好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
(一)完善预案和工作方案。
防控专家组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各类相关工作技术方案。
(二)当本区出现输入病例时,做好病例隔离救治、转运和院感控制,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
依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做好病例的诊断,防止院内感染事件的发生。
依据最新版《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及《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评估界定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并做好个人防护和消毒措施。
(三)开展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
及时启动应急监测,开展风险评估,在旅游、教育、外事、外贸及相关涉外机构等部门间强化信息互通,适时调整监测和应对策略,加强和完善防控措施。
(四)加强与有疫情区县的应急协作与信息跟踪。
(五)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跟踪工作。
指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工作。
(六)区级医院应做好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各项工作,并做好转运病人的准备,加强院感防控工作。
(七)做好信息管理,加强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报区卫生局后,由区卫生局统一上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Ⅱ级响应:本市、本区出现二代病例。
在做好Ⅲ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一)启动联防联控机制。
提请区政府启动联防联控机制,各司其职开展防控工作。
(二)严格加强病例的隔离管理,加强院感控制,对相关诊疗人员实行隔离医学观察。
救治医院应确保对人员配置、床位准备、防护用品、药物、消杀药械和救治设备等保障需要。
(三)落实密切接触者管理。
严格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应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医学观察。
(四)加强风险沟通工作,做好信息报告和发布管理。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相关信息报区卫生局后,由区卫生局统一上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发布。
(五)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及时向公众发出健康风险提示,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Ⅰ级响应:出现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
(一)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机制。
(二)全区启动应急监测,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保障发热门诊安全规范运转。
(三)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设置临时密接观察场所和疑似病例专用就诊隔离观察区。
(四)必要时提请政府实行区域封锁和交通检疫以限制疫情的传播蔓延。
六、应急响应的级别调整或终止
根据疫情发生形势,由区防控专家组向市防控专家组报告响应级别调整或终止建议后,向区政府提请调整或终止建议。
七、保障措施
(一)区卫生局成立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卫生系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应急指挥;成立防控专家组,主要负责防控技术指导和病例的诊断和救治转运。
(二)区疾控中心负责跟踪国际、国内及市内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形势,掌握疫情防控工作的更新信息,组织开展我区防控工作形势研判,向区卫生局提出防控工作调整建议。
(三)区直医疗机构,要按照有关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做好病人隔离治疗设施、设备、药械和人员技术的准备,保证随时能够接受病人的隔离和转运。
(四)区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整理市民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健康知识,准确宣传防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