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7历史中考试卷分析

2015-2017历史中考试卷分析

2015-2017近三年云南中考历史试卷浅析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中学刘春红一、近三年云南中考历史试卷双向细目表分析云南省2015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双向细目表(昆明、曲靖及各州用)云南省2016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双向细目表(昆明、曲靖除外)云南省2017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双向细目表二、试卷的结构和题型全卷考试时间90分钟,卷闭书面考试,试卷总分为100分。

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小29题。

其中单项选择题占50%,共25个小题,在每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

非选择题占50%,4个小题,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题型结构2015年的考试时云南省统一命题(所有各州使用),2016年云南省命题(昆明曲靖除外),2017年云南省命题(昆明除外)但从上表可以知道,2015-2017年试卷的结构、题型没有变动,只是题量、分值的分配上稍有变动,从2014年开始的学业水平测试在题型上有所变化,即:第26题不再是传统的读图改错,并从中得到什么信息、感悟、启示,而是中外古代史的综合题,更侧重于考生对知识综合归纳能力的考查,这也更加接近全国的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更与时俱进。

2、各部分知识占分比例: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基本上沿用云南省考试说明各部分所占比例进行编题(中国古代史约占15%,中国近现代史占45%,世界古代史约占5%,世界近现代史约占35%)。

虽然各部分知识在分值上有一定的变动,但中考历史主要考查中国史较多,八年级近代史和现代史最近三年维持在43-45分之间(选择题和材料题分值各约占50%);九年级世界古代史和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基本维持不变,波动较小(七年级上下册古代史14-16分之间;世界古代史九年级上册前三单元4-6分之间)。

然而九年级世界近现代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九年级下册)变动较大(选择题分数比材料题分数偏小),维持在35-43分之间。

总的来时重点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部分(2015年:80分,2016:85分,2017:80分)。

3、各部分知识点分布三、通过对比分析云南省2015、云南省2016和云南省2017年的中考历史试卷,得出以下分析:(一)中国古代史:(四)世界古代近代史(五)世界现代史从三年中考的试卷来看,选择题仍然是以《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基础知识为主,材料阅读题每年都是4个大题,每个大题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如近代化的探索、三次科技革命与生活、经济全球化、中外历史重要改革、党的光辉历程、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往、战争与和平等专题。

每个专题都是考查学生综合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这要求学生不但能找到多个解释历史问题的思路,同时还能够理顺各种思路间的关系,然后综合归纳答题。

同时每个专题内容都很注重于现实生活之间进行联系,几乎都要求慨括归纳认识和启示,时政性强,贴近生活,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和教育性。

题型上有一定变化。

从2014年云南省中考26大题取消看图读图、改错得到认识和启示的题型。

但这一大题仍然是以中外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为主,出题立意更加贴近生活,注重人类和平、文明的倾向。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来看,第一个阅读材料都不是读图改错谈启示,从这个角度来说2015-2017年的云南历史中考题命题更加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近3年命题特点:基本变化不大1、注重对历史整体性的考察专题2、注重中外史结合的考察线索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本质4、考点分布无明显规律可循课标考试说明5、不要盲目追求热点、周年侥幸心理6、难难在材料分析、难在隐形知识点考察四、目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1、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材料阅读题这一块上,一是学生平时基础知识积累不够(中等生),二是学生不能理顺每个材料之间的关系,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和题目联系,不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依据有关史料,运用逻辑方法,对有关历史事件进行认识和判断,并得出相关历史结论。

找不到答题思路。

三是语言表述很差,表述不准确到位。

2、改进意见针对以上问题,平时要教学抓基础知识教学,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阅读题的能力,如,学会自己读懂题意,能找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清楚正确表述出来。

五、今年的复习指导思想1、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

2、明确各复习阶段重点,理性细致巩固,提高学生应考能力。

第一轮复习——全面复习,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整理历史线索。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

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

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

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

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二轮复习——纵横比较,构建知识网络,深化思、讲、练。

以单元复习为主,侧重于细节和各个单元中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有效提高学生正确认识、把握历史事件的能力。

(要交代清楚时代背景、要突出历史联系)具体操作重点强化“思”“讲”“练”三个环节。

“思”:指系统的运用教材中文字与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现象?”“讲”:此时就要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讲授答题和记忆巩固的思路,让学生能够理清和掌握相关知识间的脉络联系。

“练”:此时练习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巩固练习,查漏补缺。

第三轮复习——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从第三轮复习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

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

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

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

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3、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应考的薄弱环节。

(1)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要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

因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第一步,要认真分析所设问题,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

第二步,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

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搜寻"问题信息"。

第三步,要紧密结合教材,注意知识迁移,切忌单靠所提供的材料答题。

“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

必须将提供的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最后总结答案提供基础。

如果仅凭材料,往往难以回答完整。

第四步,总结答案时要进一步审清、审准设问,文字表达注意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

(3)加强热点、焦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当今社会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可以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2018年周年:逢五周年:823年《唐蕃会盟碑》;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1893年毛泽东诞辰;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1903年莱特兄弟制成飞机;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3年春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93年欧盟成立;1993年汪辜会谈圆满成功;2003年我国第一艘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逢十周年:208年,赤壁之战发生;1368年明朝建立;1898年6-9月戊戌变法;1938年台儿庄战役爆发;1898年周恩来诞辰;1948年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爆发;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818年马克思诞辰;1848年,宪章运动结束、《共产党宣言》发表;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38年慕尼黑会议召开逢百周年:618年,唐朝建立;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4)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回归历史教育的本质。

(5)热点专题依法治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精准扶贫中国近现代史上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演变党的光辉历程国共关系的演变大国崛起与中美关系中共十九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交流与合作近现代史上的中国外交(6)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唯物史观(2017年曲靖7题、2016昆明11题)、时空观念(2013年曲靖23题)、史料佐证(2017年曲靖1题)、历史解释(2016年昆明13题)、家国情怀(2016云南省卷262)这五大学科核心要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