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航空电子系统现状及 发展趋势 - 清华国家信息实验室
航空电子系统现状及 发展趋势 - 清华国家信息实验室
四、建议的研究方向
4.1 网络化航电系统综合与全机电磁效应
–网络化航电系统实时互连与综合化前端研究
• 分布式综合化航电系统的功能综合和性能保证研究 • 网络化航电系统互连实时同步研究 • 航电系统孔径综合与分集处理研究 • 航电系统传感信号综合与解耦研究
–大型飞机全机电磁效应研究
• 新一代综合航电系统射频电磁效应机理研究 • 静电干扰产生机理及抑制方法 • 雷电电磁干扰的防护机理与方法 • 全机电磁效应半实物综合仿真技术研究
¾ 我国缺乏支持4DT运行的民机航电系统核心技术
– 导航技术落后,飞行航迹偏差较大 – 监视技术落后,飞行感知能力弱 – 缺乏空地协同的管制手段,运行效率低 – 缺乏主动控制技术,飞控抗干扰能力较差;
基本不具备自 主飞行能力
三、发展趋势
1、高速机内互连网络 实时性——由于物理资源的共享,其访问策略造成不确定性
3)连续性:10-4/小时
RNP导航规范出了航空器导航设备连续性丧失的范例,而没有给出具体导航系 统连续性指标。例如对于RNP-4,Doc9613指出其连续性丧失主要源于“失去功能被 归类为洋区和偏远地区导航主要故障。通过装载双独立远程导航系统(LRNS)满足 连续性要求。”
三、发展趋势
4、高可靠的中央处理单元(软件和硬件)
的等待,对于安全关键性和任务关键性应用,由于控制规律和 事件触发是时间敏感的,必须采用逻辑隔离、流量约束等机制 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性能保证——目前虽然具备VL逻辑隔离机制和流量整形/管制
方法,但时间确定性机制绝不意味着具有自然而然的保证,必 须依靠合理的设计和健全的验证,才能满足关键系统的要求;
三、发展趋势
3、高精度、高可靠的导航
1)系统精度支持RNP 20-0.1规范
RNP-X标识至少在95%飞行时间内,侧向和纵向总系统误差不能超过X海里。
2)完好性风险:10-5/小时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提供的《基于性能导航(PBN)手册》(Doc 9613)和 RTCA给出的《区域所需性能导航最低服务标准》(DO-283A),RNP规范针对导航 设备完好性与告警制定了三项性能指标。首先是航空器导航设备故障根据适航规则被 归类为主要故障情况(10-5/小时);其次是当未达到精度要求,或者侧向总系统误差 超过二倍精度要求的概率大于10-5的门限时,RNP系统应告警;最后是如果使用 GNSS,当空间信号导致侧向定位误差大于二倍精度要求的超过概率10-7/小时的门限 时,航空器导航设备必须提供告警。
航空电子系统现状及 发展趋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王祖林 2012.02.09
一、概述
航空电子系统 :
航空飞行器(包括飞机、直升机、飞艇、无人机、 导弹等)及相关地面设施装备的各种电子设备集 合而成的系统。(大温度范围、强振动、强干扰环 境下高可靠运行:复杂工程系统)
分类:
通用航空电子:完成正常飞行所必须
四、建议的研究方向
4.2 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4 大型飞机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体系结构研究:以ISO13374、 ARINC604、ARINC624为基础,研究健康管理系统层次结构、标准化 交互信息接口及信息传输协议; 4 大型飞机复杂系统交联与故障传播关系建模技术研究:以FMECA分析 、故障树分析为基础,建立基于多信号流图的可视化分层诊断知识模型 ,实现可测试性、传感器优化布局等指标的定量评估分析; 4 飞机及子系统健康管理系统开发 :以航电、飞控、液压、作动及结构 系统为对象研究其衰变及故障传播机理,开发故障注入、效应模拟装置 、健康监测传感器及网络,实现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验证; 4 飞机健康管理系统集成验证与评估环境:健康管理算法配置、诊断预 测知识库加载、故障注入控制及飞机健康管理指标定量验证与评估。 4 层次化协同全数字仿真与系统级动态自动测试技术
(通信、导航、飞控及监视、健
(火控系统、电子对抗、敌我识别等)
机体
发动机
机载系统
航电成本 占整机的 50%以上
航电是飞机先进性的标志和市场成功的保障
九大子系统
航空电子系统组成框图
二、目前现状
当前大型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主要特点是:
(1)模块化 以开放式结构和模块化为特征。A380基于ARINC653标准的、开放式的综合模 块化航空电子系统(IMA),由航空电子全双工以太网(AFDX)和18个IMA模块构 成;波音787采用满足ARINC653标准的、开放式系统结构的通用核心系统(CCS), 并采用满足ARINC664标准的、光纤以太网的通用数据网络(CDN)。 (2)高度综合化 目前机载航空电子系统的综合主要体现在座舱综合显示控制、综合数据处理、 综合导航引导、综合监视与告警等方面。 (3)智能化座舱 飞机座舱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座舱的通用性,减少飞行员的转机型培 训;显示区域更大、更直观、交互式的人机接口,减轻飞行员工作负担,采用多种手 段改善态势感知能力,提高飞行安全性。 (4)空地一体化 A380 和波音787 都实现了驾驶舱和客舱电子系统的全面综合,使航空电子体 系更加完整和协调;同时也将空地应用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5)更多空管功能 为解决空管容量问题,国际民用航空界认为应将一部分飞机航线决策和控制责 任移交到飞机驾驶舱中,这样将简化地面的控制工作,从而使地面空管人员能处理更 多的空管工作。
故障封闭——由于物理时间对于物理规律和交互行为的影响
是不可避免的,也意味着尽管具有逻辑的隔离,但通信任务之 间的故障封闭是综合化互连中的难题。
三、发展趋势
2、高速数据链
L波段宽带数据链系统是未来空地通信的主要手段, 为满足各类空地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L波段宽 带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需要满足以下技术指标 9 系统数据速率:≥2Mbps; 9 通信距离:≥200km; 9 支持飞行速度≥1000km/h产生的大多普勒频移; 9 电磁兼容符合RTCA DO-160E/F标准; 9 支持呼叫/接听、移动交换/归属位置和QoS服务; 9 支持ADS标准、ATN标准等。
美 国 新 型 战 斗 机 F22的”宝石柱”航电结构 第 四 代 航 电 F35的”宝石台”航电架构 (先进综合化航电)
二、目前现状——基于4DT的运行
¾ 基于4DT的运行技术发展趋势
– 美国实施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NextGen),计划2018年完成;
– 4DT的运行概念
• 管制员不再主动引导飞机飞行,飞机安全间隔由飞行员保证 • 由基于固定航路的被动飞行向飞行员可选航路的自主飞行转变
四、建议的研究方向
4.3 高精度高可信度航空导航技术
–多模卫星导航增强技术
• 卫星导航、地基无线电导航、惯导组合 • 空基、地基导航增强技术
–高精度航空惯性导航技术
• 高精度光纤惯导及组合导航系统设计与集成测试 • 新型超高精度原子陀螺设计与研发
–航空飞行校验技术 –基于性能的航空导航技术
四、建议的研究方向
4.4 大型飞机协同监视与感知技术
– 空基相关监视新方法
• ADS-B、MLAT
–飞行环境感知技术
• 机载气象雷达(激光等)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感知技术
• 交通态势 • 自然环境(气象、地形等)
四、建议的研究方向
4.5 网络化空地协同空管
–面向服务的航空信息传输体制与网络技术
• 空天通信网络 • 空地宽带数据链
1) 软件:先进航空电子系统软件规模大且可靠性要求极高 软件代码可验证规模达百万行,软件故障率检验能力达 10-9 我国在复杂机载软件开发/验证/测试理论方面同国外存在 很大差距,需要研制有效的可信开发环境 2) 硬件: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理器芯片及相关外围器件.
三、发展趋势
5 综合监视系统
对ISS系统进行跟踪研究,并针对新航行系统条件下采用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特 点,结合我国航空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确定ISS的关键指标如下: 1)交通监视 交通预警和防撞系统功能,符合FAA TSO-C119B标准;ATC功能,符合RTCA DO-181C,TSO-C112标准;ADS-B收/发功能,符合RTCA DO-260A标准; 2)ADS-B 同时支持A/C/S模式,具备ES功能,支持变速率报文传输;数据链传输速率达到 1M bps,地空通信距离 > 300 km;最大态势信息显示范围 > 100 nm,最小态势 信息显示范围 > 10 nm;显示更新周期 < 4 s,缺省为2 s;处理时延 < 50 ms; 同时显示和处理目标数 > 40架/每周期。 3)气象监视 降水检测,湍流检测, 符合FAA TSO-C63c标准;预测风切变,符合RTCA DO220标准;无风切变,符合FAA TSO-C117标准 处理和综合所上传的气象数据 4)地形监视 GPWS, TAWS,符合FAA TSO-C151b标准;警报优先功能,符合FAA TSOC151b标准
–复杂环境自主飞行间隔保障技术 –基于4DT的空地协同飞行管制技术
谢谢!
三、发展趋势
6 民机电磁兼容
为完成我国民机电磁兼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实现民机电磁兼容理念、方法 和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保障下一代大型飞机的电磁安全,确保其顺利通过适航认证, 圆满完成研制任务,必须在以下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上积极突破: 1) 新一代飞机电磁干扰、耦合和敏感机理,及其量化建模方法; 2) 大型飞机电磁兼容设计方法; 3) 大型飞机全机电磁兼容性试验指标与考核方法; 4) 自然电磁辐射危害对飞机的影响及其防护设计与考核方法。 上述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关键指标包括: 大型飞机全机电磁兼容设计成功率>90%。 完成长度50m级大型飞机的雷电效应数值分析评估平台。 实现1400kV,200kA量级的雷电直接效应试验系统。 完善场-路协同分析与多物理场分析软件平台,实现10kHz~ 30GHz,10000λ大 型飞机的全机电磁性能仿真分析。 形成精度可达10dB的全机电磁兼容数字化协同设计软件平台。 形成10kHz~30GHz、500V/m量级全机电磁兼容考核指标与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