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1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得民心者,名扬天下,誉满一方。

对从政者来说,要想赢得民心,就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坚持操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除统治者外,大至文武大臣,小至地方官吏,凡是受百姓拥戴的人,都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

陶渊明在《读史述九章·夷齐》中写道:“二子让国,相将海隅。

天人革命,绝景穷居。

采薇高歌,慨想黄虞。

贞风凌俗,爰感懦夫。

”其中,“二子”即指伯夷、叔齐,他们分别是商朝时期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

“贞风凌俗”即指伯夷、叔齐有骨气,宁死不食周粟的高风亮节。

3000多年前,一个古代方国在秦皇岛一带诞生了,它便是孤竹国。

孤竹君治国有方,商朝末年,孤竹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为了延续这种局面,孤竹君准备选一位有才有德的人,由他继承王位,造福百姓。

经过再三斟酌,孤竹君决定让三子叔齐担当此重任。

后来,孤竹君去世,叔齐让位于伯夷。

因为叔齐认为伯夷是兄长,理应继承王位。

不过,伯夷却婉言谢绝了,他说:“父命不可违,你应继承父亲遗愿,料理好国家。

”之后,伯夷离开了孤竹国,希望弟弟叔齐能安心继位、尽心治国。

出乎意料的是,叔齐不但没有继承王位,反而逃离了孤竹国。

后来,伯夷、叔齐不期而遇,一起演绎了一段沁人心脾的故事,这才有了白居易的《读古史》:“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岁晏薇已尽,饥来何所为?坐饮白石水,手把青松枝。

击节独长歌,其声清且悲。

枥马非不肥,所苦长执维。

豢豕非不饱,所忧竞为牲。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饥。


据史书记载,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残暴统治,伯夷、叔齐移居渤海之滨。

听说周文王为人贤德,治国有方,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后,伯夷、叔齐经过一番商量,决定迁到周国,安享晚年。

不巧的是,伯夷、叔齐刚到周国,周文王就去世了。

随之,周武王接替了王位。

无论是改朝换代,还是王位沿袭,为了安邦治国,统治者都善于笼络人才,周武王也不例外。

得知伯夷、叔齐两位贤才在周国后,周武王让周公姬旦前去迎接。

令伯夷、叔齐失望的是,沿途的见闻让周武王在他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后来,伯夷、叔齐正行走在路上,一支大军突然浩浩荡荡驶来。

只见周武王拉着载有父亲棺材的车辆,据说要率领众军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打着文王的旗号,兴兵
伐纣,十分可耻,于是上前劝阻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言外之意,是说周武王是位不孝不仁的国君。

听罢,周武王身边的卫士们十分愤怒,甚至想将伯夷、叔齐就地解决。

幸亏军师姜子牙及时劝止,才保全了两人的姓名。

姜子牙说:“伯夷、叔齐非常讲义气,是难得的人才,千万不可以把他们杀掉。


伐纣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伯夷、叔齐仅凭几句话怎能制止?韩愈在《伯夷颂》中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

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对于这样的战果,伯夷、叔齐嗤之以鼻,并发誓从此不再吃周朝的粮食。

之后,伯夷、叔齐便一起来到首阳山上,以薇菜为食。

常言道: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后来,为了请伯夷、叔齐出山,帮他治理朝政,周武王还再次派人前去邀请。

伯夷、叔齐认为吃周朝粮食是可耻的,更不用说是做周朝的官了。

伯夷、叔齐坚持贞操,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周武王的盛情,自不必说。

在这之后,伯夷、叔齐依旧过着隐居生活,以薇菜充饥。

一天,伯夷、叔齐正兴致勃勃地采薇菜,一位妇人走上前去讽刺道:“据说,你们两位是贤能之人,为了大义,坚持气节,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

然而,周朝地域辽阔,这薇菜也属周朝的啊,你们为何吃它呢?”对于这样的冷嘲热讽,伯夷、叔齐不仅没有责怪,反而觉得言之有理,相约不食薇菜。

7天之后,伯夷、叔齐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在奄奄一息时,伯夷、叔齐唱到:“上那个西山哪,尽情地采薇菜。

以强暴的手段来征服强暴的统治,这样的做法可取吗?先帝神农啊,虞夏啊!如此的盛世,我们竟没有赶上。

如今,我们的生命行将结束了,我们还能去哪里呢?”
正如《史记·伯夷列传》中所说的,叔齐、伯夷不以常人的是非为是非,而把道德作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

在坚贞道德观的指引下,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甘为周臣,吃周食。

儒家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他们的行为符合“仁”的道德标准,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

孔子在《论语》里评价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他赞扬他们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孟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圣之清者”。

从最初的多遭非议,到后来的饥肠辘辘,伯夷、叔齐从未改变志向,始终坚持操守。

“以铜
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从政者作为关键性的人物,应多读点历史,从中汲取营养。

与此同时,从政者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新世界,伯夷、叔齐贞操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从政者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尤其要培养坚贞不屈的品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