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摘要:对矿山大型设备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安装间隙的调整厦润滑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对矿山设备的安装使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矿山设备滑动轴承安装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又称对开式滑动轴承,由轴承器、轴承座、对开轴瓦、垫片、螺栓等组成,新桥硫铁矿选矿厂有5台2700×3600型球磨机、2台2100×3600型棒磨机、5台400kW同步电机均使用剖分式滑动轴承。
了解该形式轴承结构、润滑原理及安装工艺,对矿山这些大型设备的维护、保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润滑原理这种轴承润滑形成大致有3个过程,轴静止时由于自身重量而处于最低位置,润滑油被轴颈挤出,轴承与轴颈侧面之间形成楔型油隙,当轴颈旋转时,由于油的粘性在金属表面附着力,油层随轴一起旋转,油层经过楔形油隙时,由于分子受到挤压和本身动能,对轴产生压力将轴向上抬起,当达到一定速度时,油对轴压力增大,轴与轴承表面完全被油膜隔开,从而形成了液体动压润滑。
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条件是:① 轴颈与轴承配合后应有一定间隙,一般等于颈直径的1/1000~3/1000;② 轴颈必须有一定的线速度,以建立足够的油楔压力;③ 两工作面间必须连续充满一定粘度润滑油。
2 剖分式滑动轴承安装(1)轴承座安装。
对开轴瓦、轴承座、轴承盖安装时应使轴瓦背与轴承座孔接触良好,如不符台要求应以轴承座孔为基准刮厚壁轴瓦,轴瓦剖分面应比轴承座剖分面高出△h,一般△ h= 0.O5~ 0.Im m 。
(2)轴承表面与轴承座之间接触面积,上瓦不得小于40 ,下瓦不得小于50 ,并且要求接触面积均匀,不允许下瓦底部与两侧出现间隙,一旦下瓦两侧有间隙,使轴瓦承受到压强增大,就导致很快磨损。
轴瓦和轴承座之间的接触斑点应为1~2点/cm ,过少会导致轴瓦加剧磨损变形破裂。
(3)轴承与轴颈安装。
安装轴承时,必须注意轴瓦与轴颈间接触角和接触点。
轴瓦与轴颈之间的接触面所对应圆心角称为接触角,此角过大影响润滑油膜的形成,破坏润滑效果,使轴瓦很快磨损;过小会增加轴瓦压强,也会使轴瓦加剧磨损。
一般接触角0—60~90。
轴瓦和轴颈之间接触点与机器特点有关,中等负荷及连续运转,2~3点/cm ,重负荷及高速运转的机器3~4点/cm ,要使接触角及接触斑点符合要求,就要进行刮研。
先刮研下瓦,后上瓦,在轴颈上涂一层薄的红铅油,将轴放在轴瓦上,反正方向旋转备一次后取下,如发现印迹不均匀应刮研,轴瓦上有印迹之处即为不平之处,应刮削,反复多次,一直到轴瓦上的印迹分布均匀,符合要求为止。
(4)轴承间隙的调整。
向心滑动轴承间隙有顶间隙、侧间隙,如图1。
顶间隙可以保持液体摩擦,其数值大小与轴径、转数、油的粘度有关。
一般控制在I/lO00d~3/lOOOd之间(d为轴直径)。
侧隙的作用是积聚和冷却润滑油,形成油楔,其数值是变化的,越向轴的底部间隙越小,在轴瓦剖分面上,侧间隙约为顶间隙的一半。
顶间隙的测量采用压铅法,见图21 轴承座;2 下瓦;3 轴;4 上瓦; 5; 轴承压盖图1 滑动轴承接触角间隙图2 压铅法测量顶隙测量时先取下轴承的上半部,并采用直径为1.5~2倍顶隙而长度为10n 40mm 的软铅丝,分别放在轴承颈上和轴承接合面上,然后放上轴承盖,均匀拧紧螺母,再用塞尺检查侧隙,塞尺塞进间隙长度不应小于轴颈的1/4。
轴瓦接合面的间隙应是均匀相等的,然后打开轴承盖,取出压扁了的铅丝用分尺测量铅丝厚度。
若实际测得顶隙大于规定值时,则应减少接合面上薄垫片,或刮削接合面;如顶隙过小,则应在接合面上加垫片,把间隙调到规定值。
若塞尺测量侧隙偏小时,在保证接触角时进行刮削。
3 巧2700×3600球磨机中空轴瓦安装球磨机中空轴轴承为剖分式,单面油楔滑动轴承,前后两轴瓦各承载约F=50t,轴瓦宽B=450mm,轴颈直径d一1O00mm,轴承村为zc—nSnSb/1-6巴氏合金,其分压比P一15~20kg/cm ,取P=18kg/cm ,取接触角0—80。
必须满足安装时对前后两轴承下瓦进行反复研刮,当接触点达到3-4点/cm 且分布均匀时,再刮45。
、25mm×25ram 网纹,刀花宽约5mm,最后重研盘车2~3转,观察到前后轴承下瓦,网纹内达到4~5个明亮点,且均匀分布,用直径2ram铅丝按上述方法进行顶隙测量,得前瓦顶隙为1.15mm,后瓦顶隙为1.22mm,用塞尺测量侧隙,并再经刮削最后测得前瓦侧隙为0.58ram,后瓦侧隙为0.65mm,均符合技术要求。
从1 995年2月安装到现在,运转正常,没有异常情况。
4 结语对滑动轴承使用过程分析分3个阶段,I段为跑合塑变阶段;Ⅱ段为正常工作阶段;工作时间长短与研瓦质量和安装质量有关;Ⅱ段烧瓦阶段,油膜破坏,瓦温上升急剧磨损,也是最危险事故阶段。
所以在安装滑动轴承时一定要注意研刮瓦质量和安装质量,使顶隙侧隙在技术要求范围内,延长使用期,平时应注意观察,精心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Φ4.2m×11m水泥磨主轴承烧瓦问题的处理•作者:赵四清单位:安徽省海螺水泥有限公司[2007-6-22]关键字:•摘要:海螺水泥有限公司2000t/d水泥生产线采用1台Φ4.2m×11m尾卸式中心传动磨,布置图见图1。
图1Φ4.2m×11m水泥磨主体布置示意图1.入料中空轴;2.筒体;3.出料中空轴;4.传动接管;5.主电机;6.主减速机;7.齿轮联轴节;8.出料端主轴瓦;9.入料端主轴瓦该磨机驱动装置TRIRED855减速机及其出轴齿轮联轴节为德国FLENDER公司制造,其余部分为国内配套。
在1997年试产调试时,磨尾主轴承巴氏合金瓦经常发热、烧研,投料后半年内就发生5起烧瓦事故,严重制约了新线试生产的正常进行。
1主轴瓦烧研及处理磨机主轴瓦烧研的原因很多,机械工艺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而分析起来非常复杂,就本公司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过程而言,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磨体的轴向窜动1.1.1故障现象磨尾主轴瓦烧研,跳停磨机后,热态时检测发现轴瓦靠驱动减速机侧端面被中空轴轴肩磨削形成轴向深3.6mm的环状沟槽(如图1中Ⅰ),磨体向磨头方向窜动,产生了轴向位移。
在随后磨机逐渐降温冷却的过程中,观测到中空轴轴肩与被磨削的瓦侧端面间隙逐渐增大,磨体在渐渐自动复位。
1.1.2原因分析显而易见,磨体产生了轴向窜动,且窜动与磨机的冷热状态密切相关。
这一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磨机在水平方向上存在附加的轴向不平衡力的作用。
因而,妥善处理磨机在热态运转中轴向力的分布与平衡问题是分析和解决磨体窜动问题的关键。
磨机在运转时要产生很大的热量,磨体受热后要伸长,当磨机停转时,温度要下降,磨体缩短,对于尾卸式中心传动磨,还存在卸料传动接管的热胀冷缩问题。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磨机时,必须全面考虑磨体及传动部件的热力平衡和位移补偿问题,否则,磨机便不能正常运转。
1)磨体的伸缩Φ4.2m×11m水泥磨两个球面瓦主轴承规格为Φ1800mm×750mm,磨尾主轴承为定位轴承,而磨头主轴承装置则留有一定的间隙(图1中,a=7mm,b=28mm),以适应磨体的热胀冷缩。
2)传动接管的伸缩传动接管最大伸缩量ΔL=α·L·Δt=0.000012×3000×150=5.4mm。
传动接管的热胀冷缩问题,从设计角度考虑则由齿轮联轴节内部预留足够的轴向间隙来补偿,运转中,通过联轴节内相啮合齿面间的轴向滑移来实现。
齿轮联轴节的外齿是双鼓形齿,传递扭矩时,齿面的接触部分很小,压力高,且不象齿轮传动那样,轮齿都在变化接触,而是接触齿面不变。
因此,给齿间润滑带来很大困难,容易造成齿面压溃,导致齿间滑移阻力的增大,从而丧失对轴向位移的补偿作用。
由此可见,齿轮联轴节的润滑尤为重要,必须十分谨慎地选用合适的油品和正确的装入量,才能保证其使用的可靠性。
3)轴向力在磨机力系中,作用在磨体上的传动力、磨体的回转阻力、压力、重力和纵向窜动的阻力当中,只有纵向窜动的阻力是轴向的,这个力只有主轴承的滑动摩擦力F f。
理论分析和工业应用实践表明,管磨机即使在安装倾斜隔仓装置后,只要妥善处理,也不会导致磨体的轴向往复窜动,操作完全可靠,对于垂直安装的隔仓装置,情况更应如此〔1〕。
由此可见,导致磨体产生往复窜动的轴向力,其来源不在磨体本身,而在于传动接管的热胀冷缩阻力F N。
当F N>F f即齿轮联轴节的轴向滑移阻力过大是导致磨体产生往复窜动的根源。
现场运行监测结果也充分表明,该磨机的齿轮联轴节不能补偿轴向位移而呈现刚性。
因此,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效减小其齿间滑移阻力。
1.1.3处理措施针对齿轮联轴节的结构特点和工况,为减少齿间滑移摩擦阻力,我们着重从改善齿间润滑条件入手,将原使用的齿轮油Kluber Structovis BHD-MF更换为具有高粘性、强附着力的半流态润滑脂Kluber Grafloscon C-SG500,并严格按要求的装入量(磨侧18kg,减速机侧20kg)填充。
处理后,磨体轴向窜动这一棘手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1.2主轴瓦问题1.2.1故障现象事故处理时,抽瓦发现,瓦面烧研部位是在靠驱动减速机侧瓦面边缘的一个条带上,在刮研瓦过程中,发现瓦面烧研区域内有明显渗冒油现象,经超声探测鉴定,该区域在840mm×300mm范围内存在一形状不规则的缺陷,缺陷性质为巴氏合金与轴瓦衬背金属间未结合(脱胎),脱胎区域与油囊相通,且表面着色渗透显示有大量微裂纹,缺陷评定级别大于3级(见图2a)。
图2主轴瓦处理前后状况示意图1.2.2故障分析显而易见,巴氏合金结合缺陷导致油囊中高压油进入金属脱胎层,造成脱胎区域巴氏合金反向受压变形龟裂,破坏了轴承压力油膜的形成。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主轴瓦进行彻底处理。
1.2.3处理过程1)轴瓦的修复由专业制造厂根据设计技术要求进行处理,并按工艺标准验收,主要包括:化瓦、重新浇铸巴氏合金、机加工及压力检测与探伤等工艺过程。
2)轴瓦的刮研为使轴瓦油隙合理,油膜容易形成,对瓦面采用大弧形法刮研,将原接触角60°减小为40°,中空轴轴颈直径为1800mm,具体刮瓦控制参数如表1。
mm表注:1.0.05mm间隙为不测值,刮瓦时控制;2.测点1靠筒体,测点6靠外测。
为减小边缘效应,在约40°范围内,将瓦边进行倒坡,见图2b。
为保证润滑油能顺利地进入吃力区的瓦面,扩展导油槽,形成弧形。
弧形导油槽的深度约为,相当于20°,弧形导油槽也是靠刮削而成,并保证中心线处最低,平滑缓慢地向两侧逐渐过渡。
在瓦与轴颈接触大约40°范围内,进行接触斑点检查,即满足3点/cm2的要求,因接触角减小,所以这个要求比原60°接触角范围内1~2点/cm2更容易达到。